《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已印发

2012/08/22 15:59发改委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规划》明确,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提出,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公民都有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要按照“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政府主导,坚持公益;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改革创新,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取向是: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

《规划》较为全面系统勾勒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主要内容有:

一是明确“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确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

二是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旨在体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所有标准的内容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出。

三是实施一批保障工程,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改善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条件,健全服务网络。

四是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

五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六是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责任分工,加强评估、监督和问责。

责任编辑:Leon

相关阅读

铁路建设中西部疾驰:冲刺“十二五”规划验收大考

今年上半年,中国铁路总公司三次上调今年铁路建设目标: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至8000亿元,达到历史次高位;新建铁路投产里程增加到7000公里以上、新开工项目增加到64项;同时安排20个储备项目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完成科研工作。 与往年重点投资东部地区高铁建设不同,再次扛起经济引擎大旗的铁路投资,这次重点投向了中西部:今年中西部铁路安排建设投资和新线投产比例分别占到全年任务的78%和86%。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转换的大背景下,今年铁路投资重回8000亿元历史高位,既是冲刺即将到期的“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目标,更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需要。并且从长远来看,西部铁路网的发展完善,对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经济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冲刺“十二五”铁路规划目标 从铁路自身发展来看,2014年可谓完成“十二五”铁路规划任务的冲刺之年。虽然截至2013年底,集中于东部沿海的中国高铁已经顺利完成了1万公里运营里程的开通,但中西部地区铁路密度仍远低于东部,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 据中铁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盛光祖在今年4月初接受 《人民日报》专访时透露的数据,按照规划安排,“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国家铁路建设投资1.85万亿元、投产新线路2.3万公里。而在“十二五”前3年,中西部地区完成建设投资1.15万亿元、投产新线近7000公里,占比分别为72%、58%。 这意味着,为了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4、2015两年,中西部的投产新线将高达1.6万公里,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目前高速铁路‘四纵四横’主骨架已成型,可以腾出较大的力量集中进行中西部的铁路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指出。 在工期压力下,今年上半年,铁路建设投资也明显提速。来自中铁总方面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铁路建设投资完成610亿元,同比增长了9%以上。随着建设指标的提升,今年下半年铁路投资增速还将明显加快。 不过,即便中西部铁路的施工难度小于高铁,两年1.6万公里的建设里程依然任务艰巨,“虽然有了项目储备,还必须跟上设计、勘探以及施工力量。”董焰认为,面对巨大的施工量,中铁总工期压力很大。 促中西部经济带升级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强调:西部铁路网的建设完善,不仅是为冲刺已“十二五”的规划目标,更是将对西部经济带升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坚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更具有积极意义。 盛光祖在宣布上调铁路投资指标的时候指出,今年会确保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大同至西安、杭州至长沙、南宁至广州、合肥至福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另一方面,努力实现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拉萨至林芝铁路、哈尔滨至佳木斯铁路、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中西部客运专线,以铁路本身的客流效应帮助连成中西部城市带集群,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同时还涉及煤炭能源货运专线,助推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业内人士举例,兰新第二双线建成后,原有的兰新铁路线路将改成货运专线,两条铁路相辅相成,既能满足人们出行需要,货物运输能力也将得到成倍释放。这将为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外运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同时拓宽沿线三省区(新疆、青海、甘肃)及中亚等地煤炭、棉花、瓜果等优势资源的运输通道,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 此前董焰曾向记者表示,发改委正在规划的“新丝路”包括在原有陇海线的西、北两侧分别新修库尔勒至格尔木、哈密至临河两条大铁路,以形成第二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线)在内的三条通往西亚的陆路运输大通道,打造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以及国际能源大通道。 再扛经济引擎大旗 2009年,正式拉开铁路投资大潮的中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7045.27亿元,这一额度超过了1996年至2005年10年间原铁道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 随后的2010~2013年,除了2011年因刘志军被双规,以及“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等特殊事件影响,铁路投资降至5900亿元以外,其余三年铁路投资均超过6000亿元,2010年更是达到历史顶点8426.52亿元。 也正因如此,今年上半年宣布全年铁路投资总额将超8000亿、位居历史次高位的消息,给稍显疲软的中国宏观经济再次带来强烈的提振效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西部铁路建设的滞后和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现状,是国家将中西部作为铁路建设重点来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现实因素。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看,这样的规划对中国经济整体“稳增长”的意义更加重大,可谓一箭双雕。 铁路投资对经济发展具体有多大的影响?2008年,时任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的杨忠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一组数据:6000亿元铁路基建投资规模,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正因作用如此之大,铁路投资也一直被视作拉动内需的“急先锋”。 盛光祖今年上半年在宣布上调投资额度时也表示,党中央加大对铁路建设的部署,事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铁路自身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现在国民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家希望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其意义。”盛光祖同时提到,加大铁路投资建设,能带动原材料、建筑材料、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再次扛起经济引擎大旗的铁路投资因为2013年铁道部的政企分开、企业制改革,上半年释放的系列政策利好也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盛光祖4月时曾提到,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将推一系列政策:以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形式推动铁路分类建设;设立铁路发展基金;对铁路建设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形成铁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将保证2014年、2015年铁路建设基金总规模每年达到2000亿元至3000亿元,这被认为是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详细]2014-06-27 09:32

“十二五”规划鼓励机械行业进行兼并重组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充满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脆弱而不平衡,一些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围绕市场、资源、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机械行业受益于我国经济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相关政策支持,行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虽然我国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和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依然巨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产品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但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实施,机械工业在转型升级、资源保障、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在“十二五”规划修改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将鼓励工程机械行业进行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能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扶持、培养具有成长潜力的国际化公司,进而带动整个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实现机械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详细]2013-07-12 10:04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揭秘24指标

“十二五”规划期已经过了三年,酝酿已久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姗姗而至。 记者从中国政府网了解到,“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于2013年1月1日下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并同时公布了《规划》全文。这意味着去年10月底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规划》终于揭开面纱。 《规划》对已发布的能源各子行业“十二五”规划做了集纳,并罗列了“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共有19个预期性指标;另有5个约束性指标,分别为“一升四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8.6%升至2015年的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的0.81吨标准煤/万元降至2015年的0.68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煤电二氧化硫排放系数由2010年的2.9克/千瓦时降至2015年的1.5克/千瓦时;煤电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由2010年的3.4克/千瓦时降至2015年的1.5克/千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规划》提出,到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规模1800万千瓦。这一目标设定基本确认了一点,即此前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到2020年4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规划目标,将提前五年实现。中电联去年上半年发布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滚动研究综述报告》称,2020年核电发展目标减少1000万千瓦,调减到规划核电装机规模7000万千瓦,主要是调减了内陆核电,而沿海核电只是做适量调减。 2015年能源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40亿吨标煤(2010年为32.5亿吨标煤),用电量6.15万亿千瓦时(2010年为4.2亿千瓦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到38%,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23克/千瓦时(2010年为333克/千瓦时),炼油综合加工能耗下降到63千克标准油/吨。 ——一次能源供应能力43亿吨标准煤,其中国内生产能力36.6亿吨标准煤(2010年为29.7亿吨标准煤)。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以内(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已上升至目前的57%)。 ——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到2015年,五大基地一次能源生产能力达到26.6亿吨标准煤,占全国70%以上;向外输出13.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跨省区输送量的90%。 ——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率超过60%。 ——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能源财税机制进一步完善,能源法规政策和标准基本健全,初步形成适应能源科学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系。 ——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切实提高保障人民安全财产。[详细]2013-01-28 09:19

金融“十二五”规划发布 六大关键领域将深化

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央行发布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 《规划》分为九章,在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基本建立。 金融“十二五”规划发布 六大关键领域将深化 业内权威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包括六方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金融机构改革以及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些领域已经进入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 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昨日正式发布,按照部署,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业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在此目标下,资本市场改革也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将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深化发行改革,探索发行方式创新、完善询价制度、探索建立优先股制度;完善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稳步扩大债市规模;促进证券业机构创新发展,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 货币政策 数量型调控将转向价格型 《规划》提出,将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发挥好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货币政策决策咨询体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将上升至新的高度。 《规划》指出,要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除了货币政策目标将重点关注通胀之外,还提出了要关注更广泛意义的整体价格水平稳定。 人民币 跨境使用将逐步扩大 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一直相生相伴,既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这也是市场关注的热点。刚刚出炉的“十二五”金融规划向市场展现了未来几年内,金融开放以及人民币跨境使用发展的蓝图。《规划》指出,在金融开放过程中,要处理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节奏和先后顺序。 “十二五”金融业首度设定量化发展指标 与以往不同,《规划》用两个量化指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 一是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 二是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d1cm#page# 金融“十二五”规划六大看点 看点一:充分利用现有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规划》表述:未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 专家解读: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未来SHIBOR有可能成为类似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基准利率锚地,对资金定价机制产生深远影响。 看点二:人民币汇率弹性将增大 《规划》表述: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 专家解读: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未来更多的人民币汇率衍生金融产品将在香港推出,因此,未来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将增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后,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套利空间将缩窄。 看点三:金融机构改革进入深水区 《规划》表述: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化大型金融机构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 专家解读:广发证券(000776)银行业高级分析师沐华指出, 银行要做三方面的转型: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转型、综合化和国际化的转型以及管理的转型,因此, 未来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这条线,需要丰富产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 看点四:推进金融机构国际化 《规划》表述:逐步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支持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逐步开展个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稳步推动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推动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有关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国际储备。 专家解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管理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未来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将加快,其中人民币境外资金利用渠道与债券债务管理框架等是关键。 看点五: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规划》表述:将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申诉处理和处罚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和咨询系统建设提高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专家解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徐晓华表示,金融机构要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信息披露,让广大消费者识别相应风险,严肃查处金融机构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看点六:搞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 《规划》表述:将大力发展个人寿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业务,搞好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总结推广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专家解读:国金证券(600109)分析员指出,现阶段免税额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一方面,免税额度设置过高会对当期国家税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免税额过低也不可取,因为高收入人群正是目前个人养老金的突破口,应当容忍养老金税制产生的逆向再分配。[详细]2012-09-18 10:43

发改委就《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二五”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推动“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 答:“十一五”时期,我国把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相关工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扭转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上升的趋势,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节能减排技术进步,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政策机制不完善以及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难度加大。国际上围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节能环保领域技术竞争加剧,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各方面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十二五”推进节能减排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和修改完善五个阶段,利用两年的时间,研究编制了《规划》。7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规划》。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提出了基本原则,即:强化约束,推动转型;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规划》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10%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行业、重点领域和主要耗能设备的具体目标。工业方面,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能耗下降21%左右,并对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主要高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建筑方面,《规划》提出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以上,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5%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15%。交通方面,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提出了目标要求。主要终端用能设备方面,对锅炉、电动机、汽车、家用电器等设备提出了能效改善目标。公共机构方面,对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以及人均能耗提出了目标要求。关于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对火电、钢铁、水泥、造纸、纺织印染等重点工业行业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要求,提出了农业方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削减目标任务,并明确了城市污水处理率的目标要求。 问:《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了三项重点任务,包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关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五项内容。 关于推动能效水平提高,主要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农业和农村节能、商用和民用节能、公共机构节能。工业节能主要对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提出了措施和要求。建筑节能主要从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和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交通节能主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以及城市交通节能,大幅提高交通运输能效。同时,对农业和农村、商用和民用、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关于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农业源污染防治、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内容。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环保标准和控制要求;农业源污染防治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控制是根据减排形势提出的两项新任务,有利于进一步减少主要水污染物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大力推进大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2.5)的治理。 问: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规划》提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分别是: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脱硫脱硝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 第1-4项工程主要针对节能,节能改造工程支持锅炉(窑炉)改造和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项目。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电动机、照明产品等。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一批共性、关键节能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十二五”时期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第5-8项工程主要针对减排,内容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电力、钢铁、建材等生产设备以及机动车等排放源脱硫脱硝改造,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通过实施减排重点工程,“十二五”时期形成420万吨化学需氧量、277万吨二氧化硫、40万吨氨氮、358万吨氮氧化物的减排能力。 第9、10项工程兼具节能减排,第9项重点工程是循环经济示范推广工程,主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清洁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的培育、示范和推广;第10项是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工程,主要从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预警以及强化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夯实节能减排工作基础。 问:重点工程实施资金如何筹措? 答:据测算,“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为23660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820亿元,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约816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约5680亿元。节能、循环经济、重点流域工业污染防治、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解决,各级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问:《规划》提出的保障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答:《规划》提出了十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产业政策时体现节能减排要求。二是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强评价考核,实行问责制。三是加强用能节能管理,切实改变敞开供应能源、无约束使用能源的现象。四是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快制修订配套法规,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依法推进节能减排。五是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积极投入节能减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六是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政策。七是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推行节能发电调度、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八是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节能减排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快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九是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加强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十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推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粮,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问:如何推动《规划》实施? 答: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做好本地区节能减排规划与本规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做好相关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执行的支持和指导,认真做好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并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详细]2012-08-28 09:15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10月15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