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未大规模撤离 "世界工厂"根基深厚

2012/09/17 11:22香港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13日发表时事观察称,近来,随着奥巴马在竞选纲领提出4年为美国创造100万个制造业职位,某些企业声称把生产线自华撤回美国。中国官方机构日前撰文指出,近期中国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但不等于外资大规模集中撤离。中国业界人士则明确表示,完整的产业配套优势,将令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根基深厚。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赵玉超12日在《中国外汇》撰文称,自2011年年底,外资撤资的消息就不断传出:先有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和墨西哥迁回美国;接着是星巴克宣布,将其陶瓷杯制造从我国撤回到美国中西部;今年,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企业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离;富士康则宣布向亚洲其他国家分散生产业务,并称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亿美元设厂。

赵玉超认为,当前形势转变主要与境内主体财务运作和本外币管理方式的调整密切相关,而不代表外资在大量撤离。从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方面看,中国今年1~7月份进出口顺差同比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也仅是小幅下降4%,均不会导致跨境资金流动出现较大转变。这表明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撤资、外方投资收益项下资金流出情况仍较稳定,外资撤离个案并没有影响全局。一是上述资金流出占比依然很低。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撤资分别为58亿和7亿美元,分别占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出金额的2.1%和0.2%;而同期,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仍保持远高于撤资规模的流入。二是上述外资撤离渠道的资金并未出现持续性的高增长。

对此,不少中国制造业界人士认为,“供应链”一词聚集了中国制造30余年积累的真正竞争力所在。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中国这样的低成本、世界一流基础设施和庞大规模相融合的程度。中国不仅有完整的产业配套措施,而且有庞大的市场,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比如前几年一些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企业,有些已经又转移回中国。

一位前苹果的高级管理人员表示,把亚洲作为战略中心“主要因为两点”。一是亚洲工厂"可以迅速地按比例扩大或缩减生产",二是“亚洲供应链要优于美国供应链"。结果就是“我们美国无法在这些方面胜出”。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布局欧洲 辐射世界 凯斯世界工厂促全球制造产业升级

如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如何吸收前沿制造工艺,如何生产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设备,是制造商总绕不开的课题。本[详细]2016-05-26 15:30

读图时代:三一品牌长廊之世界级工厂、高效生产线

读图时代:三一品牌长廊之世界级工厂、高效生产线 读图时代:三一品牌长廊之世界级工厂、高效生产线 [详细]2015-02-04 09:54

升级与转移——中国制造业突围之路

面临前堵后追的重重压力,中国制造业能否成功突围?中国制造业是否只剩下昙花一现然后沉沦的一条路?应该说,中国制造业成功突围的希望很大。虽然外界普遍将中国的成功归因于最显而易见的低成本和借此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造就,并基于此而怀疑中国在成本上升时期能否保持“世界工厂”和出口大国地位,某些工厂和出口订单从中国向其他低收入发展中国家转移,似乎又验证了这种怀疑;实际上,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竞争力并不仅仅源于低成本,而更多地植根于完整产业体系所带来的范围经济效益、巨大市场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优良且不断改善的人力资源、优良且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不断改进的公共服务效率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有的是其他国家永远无法具备的长期优势,有些因素也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期。尽管中国有些以往的优势已经或正在逆转,但有些优势将日益展现。从未来发展来看,我们必须超越廉价要素“优势”,更多地依靠以下非价格竞争力,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一)优势之一:完整产业体系所赋予的独一无二的范围经济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工业化,早在改革之前就基本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今日中国内地产业门类之齐全,全世界无与伦比。目前,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可以在中国找到,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产业界藉此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巨大范围经济效益,成为中国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这种效益是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所不可能具备的。(二)优势之二:依托巨大国内市场取得开放环境下的全球市场主动权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多种商品进出口、生产、国内销售规模为世界之最,巨大的市场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可观的规模效益,也意味着中国产业的自主创新有更大几率依托国内市场迅猛成长,中国标准比其它大多数国家同行有更大几率成为国际标准。中国国内市场规模之巨大、持续增长之迅猛,世人有目共睹。10余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较高增幅。尽管某些国家、国际组织和个人动辄抨击中国国内“消费不足”,甚至把印度当作值得学习的楷模向中国人推销,事实是按绝对规模衡量,中国国内市场是印度的三四倍,按增长速度衡量,中国国内消费增速领先于世界所有大国,国内消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2000~2010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依次为9.7%、10.1%、11.8%、9.1%、13.3%、12.9%、13.7%、16.8%、21.6%、15.5%和18.3%,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14.8%,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6998.4亿元之多。2011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商品零售额163284亿元,增长17.2%。早在2008年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7.7亿元中,对应于可贸易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已达91198.5亿元,按2008年全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中间价)1美元兑人民币6.9451元计算,折合13131.3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14285.5亿美元的92%,一般贸易出口总额6625.84亿美元的198%。不仅如此,按货币衡量的方法低估了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市场的规模,因为同样的制成品大多数在中国国内市场价格普遍远远低于在发达国家市场价格,常常也低于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假如换算成数量,中国国内市场规模的优势更为显著。依托巨大国内市场,中国企业可望在开放市场上取得多方面优势。截至目前,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出口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出口企业在危机时期能够借助国内市场弥补出口市场损失而渡过难关,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又往往具有高度的出口倾向。我们吸引外商投资的重点正日益转向资金、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如信息技术(IT)产业,这些产业市场格局的特征是寡头竞争,一旦寡头之一采取了主动行动,其它寡头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否则就可能丧失市场份额,甚至满盘皆输。这意味着对于寡头竞争产业,我们引资工作的重点应当集中于一两家而不宜过度分散精力,只要能够重点突破一两家,其它企业就会在竞争压力下跟进大陆。张汝京在大陆创办中芯国际,刺激中国台湾地区另外两大芯片巨头联电、积电跟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近两年,中国台湾地区岛内围绕是否开放12寸晶圆厂赴大陆投资发生了激烈政治争议;其实,类似的高技术产业并不只是中国台湾地区一家独有,假如有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类似高技术产业落户大陆,那么,除非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及时跟进,否则他们就有在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的风险。既然原来在中国台湾地区食品业界不入流的顶新集团能够依靠开拓大陆市场而跃居中国台湾地区业界第一梯队,那么即使是目前在这些高技术产业暂时落后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其他经济体企业,依托大陆的庞大市场和生产体系,他们也完全有可能重演顶新集团的成功道路,更不用说大陆本土企业了。[详细]2013-09-24 09:21

三一全面打造世界超级工厂 新一轮制造变革启动

在业内领先的中报背后,是三一制造水平的异军突起。自2008年起,制造变革便在三一破疆动土,拉动三一制[详细]2013-09-10 15:15

向高端转型 沈阳迈向装备制造“世界工厂”

截至2月22日,北方重工自主研制的高性能镁合金板材轧制成套装备投入运行已经一年。这套设备是世界第一套能生产1.725米热轧、1.65米冷轧的高性能镁合金板材成套装备,目前运行良好,受到用户方营口银河镁铝合金有限公司的好评。这是北方重工瞄准高端制造的又一次试水。“在高性能镁合金板材生产领域,国内外同行企业生产的设备只能生产1米宽的镁板,而这套设备可以生产1.7米宽的镁板,填补了国际高性能宽幅镁合金薄板生产设备设计、制造领域的空白。”北方重工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填补了空白,产品都有了市场竞争力,企业自然就有了好前景。“这几年,随着装备制造产业的不断升级,小型、轻型和单级装备制造这种初级制造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企业要想存活必须要走大型重型和总集成的高端制造之路。”北方重工相关负责人说,高端制造需要科技支撑,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制造业之中,自主研发设备创市场,这才是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型方向。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是沈阳企业的共同追求。沈阳机床集团此前成功开发了世界首台智能化数控机床,实现单机智能化、单元自动化和工厂管理数字化。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成功研制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PTA(精对苯二甲酸)、LNG(液化天然气)装置用压缩机,其中,自主研制的长输管线压缩机,标志着集团在该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之列。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等其他企业也在高压输变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及基础件、支线飞机、集成电路和电容屏等领域研制并推出了装备制造业高端产品,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产品,走高端制造之路,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高端制造越发达,产品的竞争力就越强,赢得的市场越大。对于装备制造业发达的沈阳来说,只有不断向高端制造迈进,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详细]2013-02-25 09:4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卡特彼勒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生产商,也是全世界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涡轮机的主要供应商。在大中华区,卡特彼勒为区内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产品和技术。为了加大投资力度和发展业务,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今天,卡特彼勒在中国投资建立了11家生产企业,制造液压挖掘机、压实机、柴油发动机、履带行走装置、铸件、动力平地机、履带式推土机、轮式装载机、再造的工程机械零部件以及电力发电机组。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办事处,培训和产品服务中心,为日益增长的设备用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由5个代理商组成的经销服务网络为各行各业提供适用的机器和设备,并给予综合性售后服务,使用户在作业中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卡特彼勒承诺,以领先的优势,为世界各地致力参与基础建设、资源的开发和运输的设备用户,提供物有所值的机器,发动机产品和售后服务。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成立于1925年,卡特彼勒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燃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轮机生产厂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机厂家之一。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