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未大规模撤离 "世界工厂"根基深厚

2012/09/17 11:22香港中通社

香港中通社13日发表时事观察称,近来,随着奥巴马在竞选纲领提出4年为美国创造100万个制造业职位,某些企业声称把生产线自华撤回美国。中国官方机构日前撰文指出,近期中国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但不等于外资大规模集中撤离。中国业界人士则明确表示,完整的产业配套优势,将令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根基深厚。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赵玉超12日在《中国外汇》撰文称,自2011年年底,外资撤资的消息就不断传出:先有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和墨西哥迁回美国;接着是星巴克宣布,将其陶瓷杯制造从我国撤回到美国中西部;今年,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企业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离;富士康则宣布向亚洲其他国家分散生产业务,并称将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亿美元设厂。

赵玉超认为,当前形势转变主要与境内主体财务运作和本外币管理方式的调整密切相关,而不代表外资在大量撤离。从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方面看,中国今年1~7月份进出口顺差同比增长26%,实际利用外资也仅是小幅下降4%,均不会导致跨境资金流动出现较大转变。这表明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撤资、外方投资收益项下资金流出情况仍较稳定,外资撤离个案并没有影响全局。一是上述资金流出占比依然很低。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撤资分别为58亿和7亿美元,分别占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出金额的2.1%和0.2%;而同期,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仍保持远高于撤资规模的流入。二是上述外资撤离渠道的资金并未出现持续性的高增长。

对此,不少中国制造业界人士认为,“供应链”一词聚集了中国制造30余年积累的真正竞争力所在。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中国这样的低成本、世界一流基础设施和庞大规模相融合的程度。中国不仅有完整的产业配套措施,而且有庞大的市场,这是很多国家无法比拟的。比如前几年一些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企业,有些已经又转移回中国。

一位前苹果的高级管理人员表示,把亚洲作为战略中心“主要因为两点”。一是亚洲工厂"可以迅速地按比例扩大或缩减生产",二是“亚洲供应链要优于美国供应链"。结果就是“我们美国无法在这些方面胜出”。

责任编辑:Leon

相关阅读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 新时代迈向制造强国

一分钟能做什么?炼出1769吨粗钢、出产7002吨原煤、生产53辆汽车、下线460台空调、制造590台计算机,实现工业增加值5807万元,这是今日中国制造的规模。一分钟,“蛟龙号”能下潜50米、C919能飞行17.1千米、“复兴号”能前进5833米、“神威·太湖之光”能运算750亿亿次,这是今日中国创造的速度。 在这一个个令全球赞叹的数字背后,是70年砥砺奋进、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在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当下,这些数字是我们迈向制造强国未来的坚定底气。 从百废待兴到制造大国 70年前,在新中国诞生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很多领域甚至是一片空白。 70年来,经过工业战线数代人艰苦奋斗、砥砺奋进,中国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1949年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到如今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到如今汽车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从1958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到如今彩电产量占全球比重超七成…… 中国工业乘风破浪,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约971倍,年均增长11%。“中国目前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说,70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到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70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改变了国人的生活面貌,更让“Made In China”响彻世界。越来越多中国制造商品出口海外,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 中国制造走向海外,不仅仅是服装、玩具,而且,随着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工业制品在我国商品出口中逐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至2018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品所占比重由46.5%提升至94.6%。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制品出口主力由轻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机电产品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从1990年至201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从111亿美元增加到1.5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9.0%,高于同期出口总额增速4.9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从17.9%提升至58.7%。 1999年,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在我国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为30.0%,较1999年提升17.3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有力地提升了货物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高铁是中国制造发展速度和高度的例证,更被誉为“新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中国高铁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不仅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更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2019年7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向世界展示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总和。相比全球各国,中国高铁票价最低,建设成本约为其他国家建设成本的2/3。这种成本优势背后正是卓越高效的制造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93.4万件,比2004年增长29.8倍。引发世界赞叹的中国制造岂止是高铁:“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型客机、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早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崭新名片。时空变换、斗转星移,我国一些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领跑”迈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等产业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随着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中国制造也面临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磅礴的动力。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居全球第二位。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副主任魏建国认为,从全球制造业的产业格局演变及科技中心转移趋势看,当前是中国迈向全球制造强国的最好时期。中国也正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制造业创新升级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着力点。 可喜的是,中国一大批制造企业都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新趋势,用更深入更广泛的创新解决中国制造的短板问题,为中国制造插上新的翅膀,引领“中国创造”走向未来。 三一重工不仅凭借世界最长钢制臂架86米泵车、“神州第一挖”200吨液压挖掘机、全球第一吊3600吨履带起重机、亚洲首台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等创新型产品惊艳世界,更通过从思维到技术各个层面的“智能”再造,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三一重工的18号工厂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车间,车间实现“空中物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作业,不仅更安全,也能更高效,质量更可靠,甚至可以实现1小时下线一台泵车、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此外,通过20多万台设备数据的回传分析,三一重工形成了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能力,赋能产业链。 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传统制造业像一只老虎,工业互联网像是给老虎添加的翅翼,让它能够飞起来!2019年,格力电器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这是“好空调、格力造”的全球认可,但格力电器并不满足于此。董明珠不仅要做工业互联网,更宣布斥巨资“造芯”,这也不仅仅是一句豪言,而是格力制造实现创新引领的必由之路,必须攻克核心底层技术难关。 70年艰辛奋进,70年跨越发展,过去的成绩给予中国自信,也给予新时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底气。我们相信未来中国制造一定能创造更多奇迹。(文章来自东方财富)[详细]2019-10-08 09:55

打造世界工厂 我们来聊一下凯斯与制造业的命题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成立了一家名叫“高地”的制片公司,《美国工厂》是它推出的第一部作[详细]2019-08-30 10:00

布局欧洲 辐射世界 凯斯世界工厂促全球制造产业升级

如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如何吸收前沿制造工艺,如何生产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设备,是制造商总绕不开的课题。本[详细]2016-05-26 15:30

印度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随着中国工人工资水平以及企业生产成本日益高涨,一部分外资企业撤离中国转移到巴西、印尼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这场外资转移大潮中,印度眼巴巴地渴望这些撤离中国的外资制造企业流向印度,以提振其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同时促进印度产品出口。印度甚至想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个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是印度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落后、履约效率低下、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以及制造业产出在经济中占比较小等。要吸引外资、发展其制造业,印度要走的路还很长。本文作者对印度制造业发展提出一揽子建议。印度“德里-孟买”工业长廊发展公司CEO 在印度《经济时报》7月11日撰文: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外包业务巨头富士康集团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工厂,雇佣工人数高达120万人。如今,中国工人的待遇要求越来越高,富士康开始将资本向海外转移,在印尼和巴西等国开设工厂。当中国工资水平逐渐上升,投资成本日益增加之际,印度是否可以趁机填补这个真空而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令人警醒的消息是,印度GDP增长率下滑至5%,这是十年来的最低点,同时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五月份也下降到了5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这意味着印度工业复苏进程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当中国、巴西和南非的制造业增长率高于其GDP增长率之时,印度制造业在GDP的份额中仅仅停留在15%,制造业雇佣的劳动力也数量也仅占总额的12%。然而,制造业对印度出口行业的贡献率高达50%,制造业创造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其产生的效应相当于服务行业的三个工作岗位。印度制定了新的制造业产业政策,欲图在2022年之前将制造业产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同时再新增出1亿个工作岗位。要达到这个目标,印度必须一门心思发展制造业,应当将思维从保护工作岗位转变到创造工作岗位。印度应当大力发展制造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在2030年之前将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雇佣率从现在的58%降低到25%,因为届时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将增加到两倍。#d1cm#page#印度如何引导本国的制造业革命? 首先,制造部门必须实现增长12-14%的中期目标,同时出口行业必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20-25%的实际增长率。第二,中小型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必须达到40%,其产出必须达到印度工业总产出的45%。中小企业在创造工作岗位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必须大力扩大中小企业的业务规模,确保中小企业获得更好的生产技术、为产业革新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以及建立工人技能培养机制。第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加工和鞋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必须达到中小企业总雇佣量的60%。第四,能源费用构成制造企业的成本支出的主要部分,印度必须推动其能源部门的发展,取消煤气等方面的限制性政策。第五,印度交通物流费用高昂,70%的集装箱运输通过公路运输的方式进行,印度必须尽快将公路运输的模式转化到铁路运输的模式上来。贯穿印度东西部的专项运输长廊应发挥作用,减少物流运输费用。第六,印度必须对码头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因为印度目前的物流周转时间平均为3.5天,对比之下,香港的物流周转时间仅仅为10个小时,而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也只需16.5小时。IMD对全球57个国家的进行了竞争力调查,在其发布的世界竞争力调查报告中,印度在57个国家中因缺乏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而位列第54。为了实现制造业飞跃的目标,印度必须制定更加有吸引力的投资政策,提供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印度必须缩减业务运作时间、提升经济运作效率。印度的合同履行时间是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平均履约时间的两倍,同时合同履行成本是高达合同总成本的40%。印度老旧的劳动法律是落后而不合时宜的,印度的劳工法使印度工人懒散不工作却受到保护,这对吸引投资是有害的。因此世界银行“适合投资国家”名单里,印度在186国家中位列164位。印度必须发展工业集群,完善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降低物流费用、培养和提高劳工技能。在过去三十年中,日本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如今这些日本公司渐渐地感到他们在中国投资收益逐渐下降。印度应当采取行动,夺取先机,使自己成为这些公司的另一片投资热土。总体而言,在未来二十年,大量的制造工厂将从大到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印度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摆脱吸引外资方面的落后境地,为结构年轻化的印度人口尽可能的提供工作机会。[详细]2013-07-23 11:15

美国制造业回流难撼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代表美国硅谷最新技术的“谷歌眼镜”,将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谷歌公司将与台湾代工商鸿海精密(富士康在美国的母公司)合作,在美国制造这款运用了最新“可穿戴计算”技术的产品。 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去年12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表示,“出于技术考虑,打算把设在中国的部分产品生产线转移回美国国内”。在此之前,美国通用电气也宣布将部分生产线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美国制造业开始从海外“回流”了。 市场因素促美国制造业“回流” 今年2月,奥巴马在新任期发布的第一份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要将制造业放在核心地位,使美国成为新就业和制造业的磁极”。因此,一些美国企业近期的“回流”举动,被认为是响应了奥巴马政府“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的号召。 对此,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王孜弘认为,在推崇自由经济的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有限,更多的是市场因素使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以及接近市场,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几个主要动因。 近十几年来,亚洲国家的人力成本在不断上升,这是不争的事实。以中国为例,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工人的薪酬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2005年到2010年,增幅高达每年19%。中国政府近期更是定下了到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却上涨缓慢。在美国制造业领域,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工人的实际工资甚至下降了2.2%。另外,运输成本上升,页岩气开发后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内制造业所需能源的价格,这些因素都促使美国公司对成本控制作出新的考量。 另一方面,虽然外包公司可使商品价格更便宜,但却不利于产品与技术的迅速更新。因此,一些公司想更接近客户,从而更快速地对客户需求变化做出反应。对于一些技术复杂的高科技产品,设计者与制造者的及时有效沟通,也十分重要。 因此,从这些角度考虑,“谷歌眼镜”选择在谷歌硅谷总部附近进行制造,也是可以理解的。 “回流”规模还只是“涓涓细流” 一度被认为“制造业衰退”的美国,现在因“回流”而再度成为议论焦点。不过有专家认为,现在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规模,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涓涓细流”,今后是否会形成大规模“回流潮”,还有待时间验证。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引述的数据,目前“回流”美国的企业,大大小小加到一起也不到100家。目前看来,现在这些“回流”的企业,大多数只是将以美国为销售目的地的产品线带回来了,很多大型公司在国外的生产规模依然比“回流”部分大得多。 王孜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制造业的此番“回流”,并不是简单的制造基地转移,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引领美国制造业的振兴。奥巴马“确保下一场制造业革命发生在美国”的目标能否成功实现,也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突破,并真正带动制造业发展。 为此,美国已开始进行新的布局。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10亿美元,建立由15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的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以带动制造业创新和增长,提振美国经济,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中国制造”仍具独特优势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估计,在交通、计算机、合成金属和机械等领域,到202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10%到30%的商品将实现本土生产,可推动美国年度出口额增长200亿美元到550亿美元。这让人不免担心: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被撼动。 有批评家认为,这种估计过于夸大。至少在目前,美国制造业的“回流”还是相当理性的。以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为例,虽然它宣布将在美国得克萨斯开设新的挖掘机制造工厂,但它同时也宣布将扩展在中国的研发活动。 也有分析认为,即便出现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现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业组件供应链,且相对于人力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无疑要优越得多。目前,有的中国企业也已经开始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再外包给东南亚国家,以节省人力成本。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国也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根据日本野村证券的数据,目前,中国的数字化设备比例只占28%,日本的这一数据则为83%。但是,中国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相同发展阶段的日本。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自动化革命,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在市场接近性方面,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市场。因此也有分析认为,单就人力成本上涨这一因素而言,并不会促使更多的企业离开中国。 不过,发达国家纷纷吹起“高新技术”的号角,中国也应该有所警觉。王孜弘认为,中国制造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快自身的产业升级步伐,应是应对挑战的出路所在。[详细]2013-04-08 09:54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