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张赢: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质量不能忽视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现代体育早已不是参与者之间的单纯游戏了。这次伦敦奥运我国品牌“匹克”与新西兰、斯洛文尼亚等7支奥运代表团签约,签约的代表团数仅次于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其实,奥运会只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集中体现之一。
今年,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并购东欧最大的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据摩根大通的一项统计,早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海外并购交易额已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由于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大手笔不断,很多国人乐意解读为我国“海外扩张”的势头强劲。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交易大增的“扩张”,有国家“走出去”经济战略的鼓励因素,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走出去”战略还增加了“加快”两个字,不过“鼓励优势企业”的基调却一直未变。
确实,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国内产业转型、产品向技术及文化附加等方面扩展较为迫切,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而这时国内的一些企业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等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和国家。其实这部分企业的“走出去”是被“逼出去”的,质量并不高。
另外,全球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使国际一部分资本和股权价格处于相对低谷,而我国宏观经济相对稳定,部分中国大中型企业“家底”又比较殷实,再加上资本逐利的原始冲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此时可能会被“抄底”这样的激进思维所左右。很多人以为这种方式的“走出去”是中国企业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其实不然。我们要明白,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不是去国外“捞一票”的短视投机,现在如果不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现状需要,盲目地加快“走出去”并购的脚步,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在管理,技术等等方面的不同,中国资本优势企业的大船可能会被被收购企业拖沉。这样的“走出去”也是低质量的,因为“回不来”沉在外面了。
再者,“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国企占绝对大头的失衡也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另外,走的方向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和资源,这些都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
考量我国企业“走出去”光看数量不够,关键还得看质量,光看表面不够,还得看实质。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