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科:吸取4万亿教训 不能再病急乱投医
启动内需别打“高储蓄”的主意
现在很多人都将目光瞄准到中国的“高储蓄”上,无论在刺激经济、启动内需,还是在提振股市信心上,都想引“高储蓄”出笼。
尤其在中国内需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人的节俭和高储蓄就成了众矢之的。实际上,启动内需必须要解决“有钱消费、敢于消费和放心消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钱消费就是得让老百姓口袋有钱,收入分配体制就得尽快改革,不然两极分化很难有效启动消费;敢于消费就是得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生老病死、教育等如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老百姓才敢于把对冲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存款拿出来消费,显然当务之急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强化社会公共服务;放心消费就是得让国内产品质量过关,没有黑幕,大家才有信心去消费国货。显然,中国要刺激内需不能再空喊口号,不能简单地搞“产能过剩下乡”,尤其不能指望高储蓄发力,除非解决了“有钱消费、敢于消费和放心消费”这三个层次问题之后,内需自然就上去了,“高储蓄”也自然就下来了。
从账面上看,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而且目前中国一年的总储蓄也超过了20万亿元,是全世界最高的,似乎说明中国不缺钱。但为何很多企业出现了“钱荒”?为何很多老百姓的口袋并未见长?为何很多人在物价普遍上涨面前显得压力很大?显然,除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之外,也得了解中国的“高储蓄”之谜。
首先,从储蓄结构来看,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而这些年居民储蓄增长的速度远慢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有数据统计,1999年-2007年,中国的总储蓄率劲升了14.4个百分点,家庭贡献了2.7个百分点;政府贡献了5.4个百分点;企业贡献了6.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率一直在增加,而居民的储蓄率基本稳定,但居民储蓄在总储蓄中所占份额却在下降,若再加上收入分配的“两极化”,其实老百姓口袋真实的财产并不多。这也变相解释了为何中国经济中政府投资强劲而民间投资无力,如果再不进行系统性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局部的路径改良很难走通。
其次,老百姓之所以将可怜巴巴的财富选择储蓄,选择“负利率”,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国的社保体系不完善和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使得人们将存款作为对冲未来风险和应对生老病死的保障,除非我们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了,大家不需要用储蓄来自行对冲风险,到时大家也就敢于花钱了,中国的内需也就自然启动了。
第三,高房价绑架了内需和储蓄。如果房价太高,而人们的收入又没有同步提高,那么购房者只能抑制其他消费行为,这就是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高房价对于储蓄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房价会使“未买房而欲买房”的人群选择“更多地储蓄”,而压缩其他消费;高房价也肯定会使“已按揭买房”的人群省吃俭用还房贷,其消费行为也自然会被长期抑制。还有一些刚毕业就买房的“啃老族”,同时搭进了父母、亲戚的储蓄和“养老钱”,这样不但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消费,还影响到了整个家庭、家族的消费。因此,抑制高房价不是简单的楼市调控问题,而是事关全局。
第四,投资渠道过窄和人们对金融产品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也是选择储蓄的原因之一。当前,显然要开拓更多的投资渠道和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投资,但关键是要发展更多有信托责任、有契约精神、讲诚信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以帮助老百姓财富升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一些人将储蓄转化成投资和消费,但不能强迫和胁迫,需要让人彻底放心的诚信环境。
责任编辑:Hermi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