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季度GDP增速或跌破7% 四季有望反弹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可谓喜忧参半。海关总署和财政部日前发布的信息,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35.8亿美元,增长14.1%,进出口规模双双创月度历史新高;财政收入超过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3.1%,但1~5月全国累计财政收入同比增幅显著回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预测,如果6月份经济数据没有显著提高,二季度GDP增速或将降到7%以下。
下半年外贸形势并不乐观
“综合各项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增速下行持续加剧的状况。”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此前公布的5月份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创5个月以来新低;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跌1.4%,为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也为2009年12月以来最低点。这显示需求疲软,增长乏力,为宏观经济亮起了“红灯”。
对于5月进出口增速好于市场预期,专家解读为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和“五一”假期安排的影响。一般五六月是新订单集中交付期,订单完成和交付拉动出口增长。今年“五一”节3天假期中有两天安排在4月份,使得5月份工作日较多,这也带动了更多的贸易量。然而,由于欧债危机走势仍呈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发生,中国对欧美地区的贸易依赖度仍较大,一些业内人士对下半年外贸形势并不乐观。
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4月份加快0.3%。专家认为,尽管5月工业增速小幅回升,但无实质改善,工业生产情况并没有大变化,经济仍处于下行探底的通道中。
郑新立表示,工业增加值增速通常和GDP增速保持3%~5%的差距,如果6月份经济数据没有显著提高,二季度GDP增速或将降到7%以下。
二或三季度触底四季度反弹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已连续5个季度放缓,但多数专家并不表示过分担忧。“我始终不认为中国经济会硬着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强调:“我们看到一些数据下降,似乎觉得经济不景气了,但这是主动调结构、压缩过剩产能、降低无效投资需求的结果,是正常的现象。中国经济一直在温和地放缓,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
连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措施,包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加快项目审批、支持节能家电消费的财政补贴下放、拓展新兴市场的出口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等。专家表示,现有的政策已经不错,将对投资、消费、外贸三大领域起到刺激作用,并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但目前政策并未完全“打开”,有些仍停留在文件的层面,没有马上产生效果。“随着投资的加码,下半年经济将逐渐回暖,预计6月底就会迎来经济拐点。”刘元春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现有的数据只能反映上半年经济增长较为低迷,等到六七月份再来看,经济形势将更加明朗。“如果顺利的话,我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就会触底;即使是差的情况,在第三季度也会达到底部,第四季度出现反弹。” 贾康说。
全球 今年经济预计增长2.5%
据新华社电 世界银行12日下调了明年的全球经济预测增速,并警示发展中国家需妥善应对欧债危机可能造成的全球经济长期波动带来的挑战。
半年期的世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5%;明年全球经济增长3.0%。
报告还预测,发达国家经济在今年增长1.4%,明年将增长1.9%。
世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为8.2%,低于1月份的预测值8.4%;中国经济明年的增速为8.6%,高于1月份的预测值8.3%。
欧元区 今年经济预计负增长0.1%
据新华社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13日公布的初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20国集团成员经济体整体经济环比增速为0.8%,比前一个季度略高0.1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3.3%,与前一个季度持平。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和墨西哥的经济增长加速,其他成员经济体则出现增长减缓、停滞甚至衰退现象。
该组织预测,欧元区经济今年将出现0.1%的负增长。
可适当调整政策 但不宜过度
“针对增长乏力的现状,国家可以适当调整政策,但不宜过度。因为我们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完全是政策能解决的。”刘元春表示,短期保增长的目标与中长期调结构的方针存在一定矛盾,政府不应片面出台短期刺激经济、长期埋下隐患的政策,只要保证经济下滑力度不至于过大即可。
左小蕾指出,今年我国的稳增长政策,没有采取简单的“发钞票”的方式,这是正确的。“如果想保持经济平稳、健康的增长,应当着力满足有效的投资需求,引导资本进入一些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左小蕾说,“我国的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过去我们强调的消费需求一般指实物消费,其实服务消费这一块可以提升的程度还很高。比如养老产业,社会需求很旺盛,但投资进去不能马上收到回报,银行和民间资本就不愿意投了,这就需要政策的大力引导。”
贾康认为,稳增长没必要进行政策“转型”,而应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优化政策组合,加大实施力度,及时随机应变。针对近期一些呼吁“楼市松绑”的声音,他指出,房地产调控不能完全放松,但可以对首套房采取“定向宽松”。“应当尽量满足老百姓对住房的刚性需求。”贾康说,“什么是刚需,各地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刀切。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任志强:中国没房奴 买房的人都赚了
昨(6月14日)天下午,地产大嘴任志强就2012中国楼市热点问题回答网友提问。这一次,他又颠覆了一部分人的世界观和认知。在他看来社会上已经广泛流行的词汇“房奴”是个伪命题。
任志强在回答一位博友的提问时表示,他从来不认为中国已经买了房子的人是房奴,房奴这个词来自于亚洲金融危机的香港,因为房子已经贬值很厉害了。要还的贷款超过了房子的价值,所以成为房奴。但在中国,过去买了房子的人都赚了钱,哪有说当奴隶还能赚大把钱的。
“房奴”一词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意思为房屋的奴隶。“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购房影响到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
“房奴”作为“新词”在2006年4月开始广泛流行。在房价不断攀升的2005年到2006年,市场上已经无法找到中低价格的房地产,导致很多购房者背上了沉重的还贷负担,同时央行2004年、2006年先后宣布的加息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房贷负担进一步提升的担忧。高房价和对高利率的双重担忧导致人们担心会像奴隶一样为银行工作,所以“房奴”这个词应运而生,成为房地产泡沫的象征。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