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大吨位节能装载机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

国内首台液化天然气装载机

国内首台液化天然气装载机

福州可门港——徐工LW900K装载机

福州可门港——徐工LW900K装载机

节能之役

曾有一位来自于全球知名工程机械企业的掌门人说过,‘我们是问题的一部分,但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早在七十年代,全球部分工程机械企业就开始投身对节能产品的研发。这不仅是由于环境的急速恶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围绕经济发展而起的大规模建设与保护环境形成了一对难解的矛盾,而工程机械的高排量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部分。此后,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拉开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节能减排序幕,而这一浪潮在2011年德班气候会议时达到了高潮。世界工程机械巨头们对节能技术的追求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使中国装载机企业的备战变得紧迫而又艰难。

如果说,徐工因其制造重型设备的丰富经验,而为制造大吨位装载机提供了高平台和高起点,那么在节能环保型装载机的研发中,徐工几乎是从零开始。

在分析了全球解决装载机排放和节能问题的技术路径和方式后,徐工将节能装载机分为3种:国内装载机低转速动力的重新匹配、液化天然气的开发应用及各种混合动力的研究。根据近期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大小,徐工首先选择了前两种。在低转速装载机研发过程中,徐工研发人员重新设计匹配了变矩器、变速箱、驱动桥、散热器、液压系统对整机进行了考核。在降低了转速的前提下,降低发动机能耗,设备能更高效运行。

在厚厚的一摞专为低转速装载机采集的数据中,列举了徐工与斗山合资的发动机、上柴、潍柴和康明斯等企业发动机与徐工产品的比较试验结果,测算甚至精细到装载机的每斗油耗。“总系统下,装载机内部有很多分支系统,比如液压系统、传动系统等,在核定低转速内,各个系统的敏感度不同,会发生何种改变都需要经过试验、比较,进行修改。”一轮轮的测试、一次次的改进,在最后一本装订的试验记录栏中,徐工5吨级低转速装载机在转速2000rmp,相比原先的转速2200rmp,已经实现了节油8%—10%。目前,徐工已在全系列5吨级装载机上应用低转速技术,再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使用节能技术之先河。

在另一种节能技术得研发上,徐工走的更远、更扎实。2010年,徐工率先在业内推出液化天然气装载机——LW500K-LNG型装载机,通过公开展示,引起极大关注,不断为同行厂家所跟踪、跟进、模仿,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分析用户的实际使用数据,LNG技术能够使徐工装载机较配备柴油发动机的设备节约用户成本30%,在某些地区,这一数据甚至高达42.8%。

对于装载机动力采用LNG还是CNG,装载机主机行业和内燃机行业有不同的认识。与行业内有的厂家选择CNG不同,徐工果断选择了LNG用于装载机行业,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LNG是液化天然气技术的缩写,企业一旦掌握该项技术并应用于装载机,燃料箱体积便可缩小为CNG装载机的三分之一,但充气速度却可达后者的8倍,更重要的是,通过液化,天然气的整个使用过程会更安全可靠。

虽然LNG技术较CNG技术具备诸多优势,但探索的艰辛,只有投身研发的人才能体会。“从一个大致概念到总体设计再到产品实际投放市场,研发人员汲取了用户很多的改进意见,甚至是否在装载机燃料罐下加装小型起重设备、装载机究竟是配置单瓶还是双瓶……都是研发团队几经试验、反复考证得出的结论。”此外,为了确保气瓶的安全性,徐工不仅对其做过加速度为3g的振动试验,还设置了火烧和跌落等难关。本着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节省更多成本的初衷,徐工的研发团队追求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零件、每一种材料的尽善尽美和准确无误。

而现在,徐工已经开始冲击新的技术高度——将新能源技术应用到大吨位装载机上。因为在徐工看来,按比例节油的新能源技术一旦运用到大吨位设备上,其为用户创造的价值将更为可观。

责任编辑:Hermia

文章关键字徐工 装载机 节能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