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东渐”之势日益明显
整体收购利弊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去海外收购有一个特点,倾向于全资或控股收购。”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工程产品行业中心执行总监夷萍对记者说。
好处显而易见:能够获得标的企业的技术与渠道;风险则来自后期整合。目前中联重科整合CIFA成效尚可,但过程艰辛,其经验可供同行借鉴。
2008年,中联重科与弘毅投资、高盛、意大利曼达林基金组成“联合体”,以2.71亿欧元收购CIFA100%股权,其中中联重科占股60%。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表示,和这些金融企业“捆绑在一起”,就是为了共担整合风险。
即便如此,有“并购王”之称的中联重科此后也并非一帆风顺。中联重科在完成收购后曾预测,CIFA在2008年-2012年的净利润将分别为2.51亿元、2.91亿元、3.78亿元、4.42亿元和5.17亿元。但现实情况是,CIFA被中联收购后一度陷入亏损境地,直到2011年才重新开始赢利。
国金证券机械行业研究员董亚光认为,以往的并购大多失败于整合,工程机械企业去海外不是收购产房和设备,而是技术与渠道。双方人员、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整合至关重要。
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全球副总裁及合伙人张天兵则提醒,中国企业要多进行“战略性收购”,而不要“驱动性收购”,“不要因为投行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一个收购机会,企业就去做了”。常年关注并购的张天兵认为,过去很多企业海外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收购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对收购的潜在风险知之甚少。
和多数行业不同,各国工程机械行业千差万别。
比如,意大利人希望挖掘机的机身更窄一些,而德国人则希望可以宽一些;意大利人对于泵车的实际承载能力不太关注,而德国人则要求严格,必须和其说明书上的承载吨数一致。另外,欧洲各个国家对于产品的使用习惯也不一样,中国通常拿平地机修路,德国人喜欢用平地机种田。这些差异意味着,要想尽快融入当地市场,最好选择并购一家当地企业。
超常发展之后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能生产18大类、4500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全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达14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有11家。“十一五”期间,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8%,2010年达4367亿元,规模总量跃居世界首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过去数年堪称“超常规发展”。
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内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仍与卡特彼勒等全球行业巨头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卡特彼勒的全球收入达425.88亿美元,相当于徐工机械的4倍、三一重工的6倍、中联重科的8倍、柳工的14倍。
2010年以来,中国中央政府施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使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跨越式发展后掉头陷入低迷期。尽管2011年上半年11家主要工程机械类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仍高达54.51%,但现金流在变少。11家公司现金流共计为-26.34亿元,而2010年同期为56.13亿元。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为赢得客户,放弃可融资租赁和银行按揭的销售模式,竞相采用零首付销售方式。多家企业还一度陷入价格战之中。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会进入冬天吗?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行业很难再有爆发性增长,但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支撑下也不至于出现大的滑坡。例如“十二五”期间,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民航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达到4250亿元,未来十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未来五年保障房投资将超万亿元。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意味着工程机械行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我最最保守的估计,工程机械行业还有20年的好日子可以过,如果稍微乐观一点点,至少还有50年的好日子,如果再乐观一点,我要说这个行业就是个日不落行业。”向文波在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新闻发布会上称。
向文波及他的同行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仅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期间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化率,而小松也正是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发展壮大,“中国现在的情况和当年日本的情况很相似,并且我们国土面积更大,有可能诞生更多中国的小松”。
而对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国内机械巨头而言,能够贴上“欧洲制造”的标签,无疑是打造“中国的小松”或“中国的卡特彼勒”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