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被关注,是因为有梦想
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湖南洪源机械厂的后山,四个没有了工作也没了户口的年轻人带着一瓶酒,一只鸡,在黑暗中登上了山顶,“桃园结义”。
“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
这一幕发生在1985年秋天,四位年轻人从洪源机械厂辞职之后,开始创业之前。以梁稳根为首的四人正是三一重工的创始人,三一的故事就由那次滴血盟誓开始。
其时的中国,尚且贫穷,不够强大,而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正意气风发,富有得想要买下全世界,以至于引得欧美国家甚为忌惮,逼它签下了“广场协议”。
本来梁稳根等人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与日本是毫无关系的。不过,在26年后,正是日本的福岛核事故检验了他们的产业梦想,使“中国制造”获得了更多国际认可。
三一重工泵车支援福岛核电站抢险。本报记者 冯武勇/摄
“被宣传、被高调”
因为产品主要出现在工地上,而非普通消费者的家中,重型机械领域的企业很少能够引起大众关注。三一重工算是一个例外。
福岛核泄漏发生后,日本想尽办法为核电站机组注水降温。他们借鉴切尔诺贝利的救灾经验,考虑采用泵车向机组内注水。
经过仔细测算,他们需要62米臂架的混凝土泵车。于是东京电力公司向三一重工发出了购买意向。
“当日本提出这样的需求,我们理所当然的第一反应是捐献一台设备,这是人道的需求。”4月13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这台62米的泵车使三一重工受到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不过,在向文波看来,这是“被宣传、被高调”的,对三一来说,“被关注”更像个偶然或者意外。
“我们以前并不知道我们的产品会在核危机中发挥作用,因为我们的泵车以前都是打混凝土的,没有想到还会拿去打水。”向文波对记者谈及此事时,语调轻松,惹来现场一片笑声。
类似的“偶然”还发生在去年的智利矿难现场。
去年10月,智利发生矿难,当时三一重工的一款履带起重机被救灾部门指定为救灾设备。
“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设备运到了救援现场,也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才知道我们的设备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向文波介绍。
不过,“被关注”之后,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为什么是三一重工?尤其是在这次日本福岛事件之后。因为日本本身就是个机械制造大国,为何会向一家只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民营企业采购机械设备?
据了解,目前生产56米以上臂架的泵车,全世界只有三家公司,分别是德国大象、上海施维英以及三一重工。而三一重工自主研发的66米泵车在2007年就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9年三一刷新自己的纪录,将泵车的臂架增至72米。
而国际行业顾问Yengst于4月18日发布的2010年世界混凝土机械行业统计数据,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解释为何东京电力公司选择了三一重工:2010年,三一重工以27.2亿美元的混凝土机械年销售额位列世界第一位,蝉联冠军。
从门外汉到行业第一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三一的四位创始人,包括后来加入的向文波都不是学机械出身,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做到了世界第一。
1994年,梁稳根等人创办的企业产值已经过亿。但因为他们的主业——有色金属材料——市场狭小,经过一番调研,现任三一重工董事长的梁稳根决定带领他的团队进入市场巨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业。
当时,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很难见到属于中国自己品牌的工程机械。在这个领域,95%以上的产品是“洋货”。十几年后,这个领域的洋品牌已经不超过5%,其他95%以上的市场由三一重工的中国企业占领,而三一重工占据了接近60%的市场份额。
刚进入这个领域时,工程机械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巨头手中。当时,无论买技术还是与外资合作,对于三一而言,都是“此路不通”。因为三一发现,西方的技术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市场,而与外资合作,无论从规模还是名气上,那时的三一都入不了外资巨头的眼。没有其他的路好走,除了自主研发。
“在过去十几年时间,我们从工程机械的‘门外汉’到开发出38个产品,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开发,是高质量的开发,在很多产品领域我们已经做到了中国市场第一,有些也是世界第一。”向文波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公司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到研发中,而欧美同行通常投入的比例不会超过3%。同时,三一重工有超过5000人的研发队伍。
责任编辑:A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三一挖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