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人才培养短板制约中国制造业“走出去”

2011/09/06 09:02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实业经济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制造业企业几乎都占50%以上的份额。不过近年来,实业企业的营商环境却有恶化趋势,尤其是实业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企,研发、生产制造本身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原本被认为是最为黄金时期的“走出去”机遇,隐约遮蔽上了一层阴霾。

日前,在2011中国制造业全球运营高峰论坛上,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有勤劳刻苦的一线工作者,我们有恰逢可以‘后来居上’的好时机,但要抓住这个机遇,还需要企业的觉醒意识和为之付出的汗水。”在周林看来,眼下中国制造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在研发能力上存在差距,而要降低成本、追求真正的高效,可以在物流方面加以突破。此外,周林还认为,人才问题是企业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

“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要走‘全球化’路线一定离不开人才。然而,传统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作为培养未来企业管理者与领袖的商学院,也作为国内一流的教育院校,我们有责任走在最前面,为此不断努力,先‘创新’起来。”周林说。

创新应坚定不移

尽管尚没有权威统计数字出炉,但据预测,2010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全部收入可能达到4000亿元。以营业额计算,中国已有两大企业进入2009年世界工程机械公司前十位。但在传统制造业市场爆发的背后,一系列的困难仍然限制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及空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问题。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两家企业分别以收入35亿美元和30亿美元列“全球营业额最大的机械企业十强”榜单的第九位和第十位。然而,名列前三甲的美国卡特彼勒、小松(日本)、日立建机(日本),销售额分别为181亿美元、137亿美元和60亿美元也就是说,卡特彼勒一家的全球销售额,占到中国当年销售额的39%。中国企业与前几位的销售额差距依然不小。

“中国业内要产生世界级的大型企业,还是有机会,但依然面临不少考验。比如,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需要创新。”周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除战略、思路上要有创新外,在开发、新品生产等方方面面同样需要创新。”

周林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水平,尤其是在“高精尖”技术上,依然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首先是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这些一直掌握在海外个别企业手中,这始终是国内企业老总们无法忽视的问题,“比如宝钢集团,虽然在制钢、炼钢方面的能力卓越,但是参观过工厂后不难发现,他们的锅炉等炼钢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事实上,目前中国机械行业的大部分液压件、传动系统等,都需从国外进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内企业产能迅速扩张的同时,海外零部件企业经常会拖延供货周期、供应量也不足。至于如何追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研发技术水平,周林建议:“想要在研发上获得最好的效果,就要参与大型研究项目,站在更高的视野上看市场,从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人才问题是关键

有业内人士把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归类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生产出了产品;第二个阶段是大量的消耗吸收,扩大生产,降低成本,让中国人用得起这种产品;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的产品大量走向世界市场。

十多年前,中国媒体所关注的是,国际化的企业如何走进中国。但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这样的趋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的企业“正在”走向海外。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及未来制造业的高技术化趋势,不仅仅是中国,包括美国制造业在内,都面临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才短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开心网
人人网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