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三天后,25日上午,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在青岛通报称,事故已造成55人遇难、136人受伤、9人失踪。目前初步查明,事故基本原因是输油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起火。
新华社消息称,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指出,这次损失惨重的事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对输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应急处置不当,未按规定采取设置警戒区、封闭道路、通知疏散人员等预防性措施。
“这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杨称。25日调查组会议还部署,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油气管道、城市管网等为重点的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专项整治。
爆炸前的七小时
11月22日凌晨3时许,中石化位于青岛市黄岛区斋堂岛街的管道泄漏;七小时后,管道爆炸,五千余米的道路受损,55人在爆炸中殒命。这将近七小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青岛市政府及中石化究竟采取了哪些应急措施,尚不明朗。
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出这一疑问,但是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并没有正面回答此问题,“十点半爆炸后才知道漏油的事情。”他说。青岛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田洪星24日也表示,消防人员在当日爆炸之后才接到通知赶往现场。
22日上午7点左右,事故地点附近华欧北海花园小区有早起的居民介绍当时已经闻到浓重的油气味,并看到斋堂岛街北段上已经停放着三辆工程车,斋堂岛街上封闭了几百米,但是并未疏散人群。
青岛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宁24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3日凌晨5时,黄岛区环保局接到区应急办的电话并派出工作人员赶赴码头,“我在当日上午7时左右接到黄岛区环保局电话,市局工作人员在当日上午八点左右赶到现场。”她说。
青岛海事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石化未在漏油第一时间报告海事部门,在输油管线漏油事件发生近4小时,海事部门才接到青岛港务局和丽东化工厂的漏油事故报告。
青岛海事局现场工作人员称,22日上午,就在他们全力组织清污的时候,在10点多,忽然看见污水管里有明火出来,火很快就烧到了海面上。
交叉的管线责任
11月23日,中石化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辟谣称,原油泄漏管线已使用27年,经现场认真核实,原油泄漏并爆燃管道系“东黄复线管道”,而不是此前传闻的“黄潍管道”。东黄复线管径711毫米,1986年7月建成投产,管道长248.52公里,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
然而,东黄复线曾是国内管道行业的技术样板,获得过中国管道设计的最高奖。公开资料显示,1986年建成的东营至黄岛输油管道复线工程,是中国管道实现密闭输送、自动化管理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建成,使我国管道建设达到了国际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获得了中国管道设计的最高奖——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
据潍坊市环保局网站信息,东黄线、东黄复线和东临线均在山东省境内,由于近些年来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密布,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的楼房离管线距离不足5米。
“黄岛区挤占现象较轻,高密等地比较严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2.57%]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当时表示。
按照2003年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原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 按照新标准,原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
郭继山23日指出,漏油管线与居民区、民用设施距离符合国家设立的标准:出事故的原油管道与居民区实际已经超过30米的安全距离,爆炸的初步成因是原油管道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起火,市政管网管道与居民区的距离不受制参照30米的安全距离标准。
此外,管道的交叉也被认为是可能的安全隐患。本报了解到,在道路交汇口实现输油管道和市政管网的分开是必须的。一般来说,雨水污水管道应该置于上层,如果将其下卧,污水和雨水就无法顺利排出。现场来看,爆炸的地方并没有这样设计,输油管道垂直于下水管道,二者是交叉的。
参与救援的中石化工程师也透露,从现场来看,在斋堂岛街与秦皇岛的路口,市政管道和输油管道实际上是交叉的,输油管道悬于地下水道之间。本报记者在现场也看到,漂浮着石油的黑色水流从已经爆裂的输油管道下面流过。
据在现场参与市政救援的专业人士对本报表示,市政管网和输油管道在平面上交叉很正常:市政管网基本沿道路铺设,在道路的交叉口和输油管道在平面上出现纵横交叉难以避免。
“一般而言,修建输油管道时都会用沥青在输油管道周围涂一层防腐剂。如果石油发生泄漏,管道仅仅是开口的话,则采取焊接措施;管道如果泄漏严重,则会更换管道。”前述维修人员表示。
隐患与应急
就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线爆炸的原因,11月25日中国石油[-1.48% 资金 研报]大学(华东)储运工程系教授李玉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管道泄漏的原因很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考虑所在地址环境和油品质量的因素,加之东黄复线使用时间较长,出现腐蚀状况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至于公众普遍关注管线是否超龄使用,上述专家表示,管线寿命会因为具体环境的影响而不同,但普遍的设计时间是在三十年左右。
曾经参与过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调查的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工程系教授何利民对本报表示,目前我国对管线寿命没有明确规定,新管道也可能会因为地下穿孔或者第三方破坏等原因出现泄漏,“有些老管道,像最早的(上个世纪70年代建设)的八三管线,大庆-秦皇岛-大连线目前仍在运行”。关键还是要看泄漏后企业自己的应急规范是否做到位。
上述专家还称,管道是定期更新的,需要在管道里面进行内检测,检测剩余强度和剩余壁厚,需要做腐蚀点的评估和检测,然后判断能不能继续使用管道,现在来说,对管道危害最大的是第三方破坏,比如说偷油,工程施工,管道自身的损坏比例比较小。
据参与维修输油管道的一中石化人员也表示,管道漏油是经常发生的事,阀门松动、偷石油等都会导致漏油,但是没有碰到爆炸的先例。
事实上,在多年前,中石化就意识到东黄复线存在的隐患,并对部分管段进行改造。2007年的公开报道称,东黄复线管道日常维护困难,存在停用可能。
之后,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也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发布《中国石化[-3.96% 资金 研报]股份有限公司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称“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
现实中这种民房建在管线安全范围内的情况在国内也较普遍。何利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在沿海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建筑民房在管线范围内很常见。
“虽然有国家管道法,但是地方在建房的时候并不会严格遵守”,这次事故最大的教训,就是企业和政府怎么建立一种联动机制来面对以后可能增多出现的这种状况。“管道泄漏了第一时间要报告给哪级政府?采用什么方案?企业有自己的应急预案,但是和政府的联动还是比较少,双方的沟通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