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一概念,在近期释放的改革信号中被频繁提及。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唯有改革才能为经济创造更长远的增长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11月举行,社会各界普遍预期这次会议将制定出中国下一轮经济改革的整体规划。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表示,“我们还会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论是险滩还是深水区,我们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10月21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向记者表示,新一轮的改革应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应该为民营经济、海外企业的引进创造更好环境,应构建更加多元化、开放的经济。
作为今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年度盛会—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将紧紧把握当今经济的脉搏,聚焦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变革创新”,探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变革创新的新机遇、新发展。
转型升级推动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体制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关头。”孙立坚向记者表示,“不得不改”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过往经济增长的模式代价很高;二是投资主要依靠政府及央企、国企,民企的投资,则更多涉及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同时,政府的投资,又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年秋季报告认为,伴随着外贸红利、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中国经济已告别超高速增长期,进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2014年,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中央政府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撰文表示,中国经济在逐步告别人口红利、“入世”红利和国际产业转移红利之后,若要求得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黄金十年”,唯有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十二分的紧迫感倒逼经济转型,通过深层改革整体设计,提出并落实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改革整体框架。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楚看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继续维持过去粗放型高速经济增长,已不再可能。必须通过对宏观政策的调整、引导,推动经济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任驻华首席代表阿尔弗雷德·席普克17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有利于革除弊端,抵御外部风险,好似一剂苦口良药,确保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将利好地区经济合作前景。
按照中央既定工作安排,今年11月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这也被社会各界普遍预期将制定出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整体规划,中国经济“升级版”路线图或将浮出水面。
财经盛会聚焦变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
对于未来的改革方向,上述中国社科院的报告认为,2014年,中国应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协调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鉴于外部环境仍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应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在孙立坚看来,中国经济体制未来改革需要重点关注三大领域:一是民生领域,国内自身有很大消费潜力,内需非常重要。比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涉及民生的问题和改革,首先应该成为重点;二是企业主体的问题,未来靠谁来创造财富,须厘清国企和民企,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三是产业的转型。
席普克认为,结构性改革在中长期内有助于把资源从低效部门调配至高效部门,使经济更少依赖投资,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内可能牺牲某些领域的增长。“但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以局部、暂时的损失,换取长久、稳定的增长”。
此外,未来科学技术引发的重大创新将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必然对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带来重大影响。在郭楚看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转型升级,变革创新。这既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也是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力量—上市公司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作为一家专注于公司新闻和投资理财报道的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深知经济改革、股市改革的责任重大。因此,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就将聚焦中国经济的升级,以及企业、上市公司的资本创新和升级路径,探索“转型升级,变革创新”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升级版,助推中国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共发展。
预计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及中国100强企业、逾200家中国优秀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以及200余家券商、基金公司、私募投资机构将出席峰会,共同探讨中国经济升级与企业转型创新,并购重组与商业模式创新,海外及跨界并购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