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划,广州要用5年时间,到2015年时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如今时间已过半,创新之路该怎么走?
昨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请来7位专家共同把脉,少操心、多耐心、抓中心成为专家共识。
●少操心光伏产业教训要汲取
“创新有各种主体,对自己的定位要清楚。”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洪民荣说,光伏产业的惨痛教训,就是政府错位的表现。
据了解,受益于政府补贴及优惠政策,我国的光伏产业在“十一五”期间长足发展,国产光伏组件一度占据欧盟市场的80%、全球市场的65%。但近年来,由于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政策,光伏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已进入寒冬期,多个龙头企业的负债率都超过100%。
洪民荣认为,政府应该打造一个软环境,比如利用税收杠杆、信贷杠杆去引导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完善基础性设施,而不是为了GDP亲自上阵。“企业有企业的角色,政府给他充分的空间,就是最好的支持。”
●多耐心
别用GDP思维来看创新
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统计,受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多少番的思想驱动,到2011年底,全国154座城市计划投入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达1.1亿万元。“许多城市认为搞一个电脑和电视,能融合在一块就是智慧城市了,其实是把它大大贬低了”。
清华大学城市建筑学院教授顾朝林直言,广州现在就要发展智慧产业“还太超前”。他认为,广州还缺乏全球性的自主品牌,首要任务是对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
多位专家指出,政府不能以GDP思维来看待创新。“创新像酿酒一样,不是今天投进去明天就出东西了。”顾朝林说。
●抓中心
国际三线城市该干什么?
广东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珺说,“在国内,广州是一线城市,但在国际,广州是三线城市。国际三线城市要干什么?”王珺认为,广州不要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搞模仿,也不用全部靠自己原创,而是要走深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主的路线。
“政府给企业充分的空间,就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