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维修分会官网 > 再制造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再制造遇供求考验 怎样去突破?

www.d1cm.com2013/06/09 10:02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

业内看好再制造的市场前景,因为它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大方向十分契合。面对再制造供求冲突,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做顶层设计。

两台柴油发动机,同一型号,一新一旧。旧的被岁月斑驳不堪入目,新的让技术焕然一新质感逼人,感官效果立判分明。如果不是检验检疫人员和企业人员的指点,或许不会有谁去特别注意“再制造”机器身上多了个暗绿色的“R”字母标识。

深耕市场

“这是一个物理过程,用旧了的发动机,经过完全拆卸、零件分类清理、制造修复、选配组装后,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性能测试,最后产出的仍然是一台全新的发动机。”玉柴再制造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部经理任小锋称,再制造减少了浪费,最大化地减少原材料的使用。

大约在30多年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商卡特彼勒为充分保障产品的售后维修,设立了一个具有服务性质的“再制造车间”。

通过这个车间,对产品的零部件进行修复,当时,还只算得上一个增值服务的售后辅助性工作。然而,奇怪的事发生了——凭借先进的再制造技术能力,经过“翻修”的发动机,无论在质量和性能上都几乎与新产品没有什么区别。

资料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再制造商的卡特彼勒,每年重复利用超过200多万件和6万多吨的核心材料。美国这家企业的经典案例,足以提振全球再制造产业的市场信心。

那么,它复制在中国的境况又将如何呢?

2009年,玉柴与卡特彼勒携手进军再制造发动机业务。

此前,卡特彼勒在亚太地区布局再制造业务,在业内几乎不是新闻。其先后设立了新加坡、上海两家再制造工厂。此番联手广西玉柴,试图复制柴油发动机的再制造工程。

作为国内保有量最大的品牌之一,广西玉柴柴油发动机2000年后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销量第一的业绩。据悉,这家厂牌从2006年开始涉足再制造领域。

彼时,中国政府同步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广西玉柴携手卡特彼勒进入再制造,已然对中国再制造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再制造业务开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旧件的来源,而玉柴拥有行业内领先的售后服务网络,为再制造提供了充足的旧件来源渠道。同时,再制造业务定位于新产品的售后服务市场,是新产品业务的延伸服务,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是业务顺畅开展的重要条件。

在产业的另一侧,卡特彼勒凭借将近40年的再制造业务经验及技术,为相关合资企业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据说,广西玉柴与美国卡特彼勒的这场谈判经过了两年时间。谈判期间,此来彼往的“拉锯”真实地考验出了双方的耐力和实力。直至2009年底,双方才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2012年7月9日,合资企业—玉柴再制造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新工厂落成,正式投入运营。

有关资料显示,这场谈判的第终结果是:合资企业项目总投资达5000万美元,其中玉柴占51%股份,卡特占49%股份。

“51:49的股份关系中,不难看出双方对于合作关系的微妙审度。”局内人称,这次谈判双方都破了例:玉柴控股的子公司从来没有给外资管理过,但这次让度了部分管理权;而向来都是控股的卡特彼勒,让出了宝贵的百分之一。

差别待遇

就当再制造项目在大干快上时,市场的终端显然还未做好充分准备。事实上,柴油发动机的再制造市场真实地遭到了期望之外的待遇。

股份关系一经明晰,董事会给苏州玉柴再制造下达了一个“十年计划”,即:公司成立第10年产值做到10亿元人民币。任小锋掰着指头算,10年已经过了三分之一,光建设工厂就花了将近3年。

的确,2010—2012年的3年间,玉柴再制造的工厂建设如火如荼。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销售业绩基本可以忽略。10亿的目标,对于企业而言任重道远。

据了解,2013年,玉柴再制造苏州工厂的目标是4000台,而2012年的销售业绩为1500台,广西玉柴总厂的产量则达47万台。

天渊之别,二者似乎无可比拟。然而,无论卡特彼勒还是广西玉柴,寄希望于再制造工业基础打稳,厚积薄发来实现销量的几何级增长,无疑在期待着资本+市场变幻出叠加效应。

有分析指出,在理念的输送带上,企业虽有投资规律护航及高层“初期允许一定的亏损”的默许,但在销售人员内心却因受到过市场期待的莫大鼓舞而想大有作为,直到棋到中局时,他们才发现有着许多始料不及的阻力和压力。

南京市新庄广场距仙林大学城的312国道某段,大大小小工程机械销售公司一线排开。经营着某品牌挖掘机的刘姓老板表示:如果要他销售再制造东西,不说客户,就连自己首先都要迈过一道心理门槛。

他说,“中国人都有不用二手货的心理,我想我的客户很难接受这个东西。”

这位有着20年销售经验的人士如此表述,或见证市场的艰难度。因为,在终端市场,面对多为建筑和工程施工单位,传统认识让多数人对于“再制造”产品表示出的怀疑和担心,并不难理解。

为什么用户对再制造的感受与温暖的市场期待,有着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有关中国再制造的市场发展前景蔚为可观,但终端用户的直观感受更多来自潜意识的陈规影响。

“主要还是不了解”,任小锋说,“前两年我们的产品刚刚开始推向市场,用户对再制造几乎完全没有概念,很多人都以为是简单的维修、翻新。那时候产品还不成熟,大多时候只能光凭口说,做销售时很吃力。”

任表示,他在第一年跑市场时,没有成熟的产品,也没有完善的宣传资料。有些经销商甚至拒绝接待他,还有人以为他在痴人说梦:“要我们卖‘旧发动机’,谁干这砸招牌的事?客气点地则说:“我不如买个新的,不就多花几千块钱嘛?”

这种情况一直延宕至2012年11中旬。玉柴再制造联合经销商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产品推介会”,一改以往靠销售人员一家一家地去解释去游说推介的老办法。当天的推介会上,摆放着一台再制造的柴油发动机。包装的红盖头一打开,原本因议论纷纷而略显嘈杂的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只一台机器,就把在场的经销商们给震撼了。“大家一直坚持认为再制造就是修修补补,粗制滥造,不可能做到造旧如新。甚至不能相信一台报废的旧机器能做成这样完美的新发动机。”

“只有经销商认可这个产品,才会帮我们去宣传”。任小锋表示,现在上海地区平均每个月有十几台的销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责任编辑:Winnie)
分享到: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