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股市风云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李克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潜力(荐股)

www.d1cm.com2012/11/22 09:53来源:证券时报

11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了李克强题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文章。

文章指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要从创新转型、城镇化、服务业、区域发展、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诸努力,促进经济尽快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

文章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潜力。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同时,努力为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能够转为市民。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文章指出,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

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都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水平。同时,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相对而言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弱,扩大就业必须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而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微企业,是交通、流通、通信等城市功能的载体。做大做强服务业,能够增加就业,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分工协作越深化,对服务业需求就越大。深化企业主辅分离,把一些工业内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剥离出去,成为效率更高的服务业主体,这有利于促进企业结构由“橄榄型”向“哑铃型”升级。我们必须完善政策措施和经营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业加快发展、持续繁荣,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文章指出,中西部地区是现代化建设的广阔空间。

缩小地区差距,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开发,要实行有差别的产业、土地等政策给予支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

(《证券时报》快讯中心)

近期,“新型城镇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泰金马基金基金经理程洲表示,城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会由外需到内需、从粗放到集约,以房地产行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演化成包括房地产行业在内的多元经济增长模式,而城镇化的发展契合未来新经济发展的模式。

程洲称,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城市,国内城镇化发展将会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以辐射周边区域,比如着力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等。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内需的增加会促使经济的稳定性加强,另外也会使农民工从低效率的农业转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来,未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经济产业链。

(责任编辑:Eason)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