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外业务正成为中联重科的业绩亮点。
4月,中联重科与俄罗斯马斯特集团签署20亿卢布(约合4.28亿人民币)的授信合作协议;5月,公司52米臂架梅赛德斯奔驰底盘52X-6RZ混凝土泵车,首次成功进入土耳其;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公司挖掘机产品出口劲增550%。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在经过4年文化融合期与业务整合期后,终于赢得意大利CIFA公司的技术与工艺,其遍布全球的海外市场,正为中联重科品牌扩张不断提供动力。
证券时报记者从消息灵通人士处获悉,目前公司正与多家海外公司洽谈,将以CIFA收购为蓝本,提速公司的海外并购计划。6月19日,中联重科副总裁、海外公司总经理何文进透露,近期中央提出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为中联重科推进国际化战略向纵深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使命。
市场倒逼扩大出口
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工程机械行业自去年下半年步入“寒冬”,至今尚未回暖。今年5月全国挖掘机行业共实现销售1.09万台,同比下滑23.9%,环比下降约29%。据公开数据统计,一季度,全国工程机械行业9家上市公司累计营业收入452亿元,同比下降12.7%,创2009年以来的新低。
国内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正成为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救赎之地”。
在国内除混凝土机械板块之外,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下滑比较严重的情景下,工程机械企业不约而同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一季度全行业挖掘机共出口1693台,同比增长87.9%;装载机出口7548台,同比增长38.2%;推土机、压路机等产品出口增长同样迅速,主要行业出口占比均保持了快速提升的势头。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额增幅将达到25%左右,“十二五”末出口额将突破260亿美元。
年报显示,2011年中联重科海外收入约22亿元,占比4.83%。但在公司“十二五”规划中,董事长詹纯新给公司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营业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海外业务占比预计达到30%。
显然,国际化战略将是中联重科达成既定目标的重要引擎,而要完成海外业务纵深发展,加速在海外市场的深耕布局也是必由之路。何文进透露,目前,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海外收入占比均超过50%,中联重科国际业务提升空间广阔。
CIFA收购案成并购蓝本
欧债危机使得欧洲众多机械企业面临销量下降的窘境,同时,国内市场的天花板也促使中国企业“出海”找机会。双方合力之下,中国机械行业迎来汹涌并购大潮。
在2008年,中联重科就已完成了一次教科书般的海外并购,收购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混凝土机械的行业龙头。目前, CIFA不仅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且已盈利。中联重科也因获得了CIFA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网络的支持而得以高速发展。
参与整个收购流程的何文进表示,收购CIFA成功,除其市场意义外,也论证了公司海外战略的可行性,并总结出一套中联所独有的并购模式。何文进认为,海外并购一般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3个月和1年,一旦在这期间发生“排异反应”,收购往往失败,“实际上,资产交割后,中联重科在后续对CIFA的文化磨合和公司治理中,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比收购之前还要多”。
现在,经过时间和市场考验的“CIFA收购案”则将成为公司并购蓝本,在中联的海外收购计划中进行复制。何文进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中联重科圈定的并购标的范围是,产品类别相同,文化相似,与公司国际化战略相匹配的好公司。
第三次变革重在国际化
何文进介绍,中联重科自创建起,先后完成“专业化、股份化、股权多元化”改制,从而形成今天颇具规模的国际化大公司,政策推力不可或缺。他认为,近期中央再次提出深入科技体制改革,为中联重科提供第三次变革动机,公司的下一步就是以国际化为方向的“裂变——聚变”战略。
“裂变”既包含自身的裂变,形成多个专业化的事业部;也包含通过并购完善裂变,围绕主业,使产品门类齐全。
“聚变”是指国内事业部与国外同专业的企业聚合,形成跨国事业部,以达到“借船出海,里应外合”的战略目的。收购CIFA即是中联重科重要的“聚变”反应。
并购是国际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则可以破解国内竞争胶着的迷局。如今,随着中联重科海外扩张战略的渐次推进,中联重科在关注海外并购项目同时,开始快速推进海外建厂和建立研发中心。
何文进说,公司的战略布局是在巴西、印度这样的热点市场建生产基地,快速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国家则利用当地可研资源,建立研发中心。
伴随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步伐,目前海外公司业务已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远销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欧美、澳大利亚等高端市场。公司已经或即将在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地区建立子公司,并在20余个国家设立常驻机构,同时,正逐步建立全球物流网络和零配件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