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我国,目前投资规模的涨跌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速快慢所产生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因而,对于工程机械这类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周期性行业而言,投资拉动仍将是其能否保持快速增长的最大保障。
近期经济走势低迷,陷入深幅调整已成不争事实。全球市场的需求严重不足,也使得国内GDP增速呈现从两位数逐级回落的态势,有相关数据为证。受此影响,微观产业表现乏善可陈,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相较于2011年年初时的产销两旺,今年一季度工程机械市场显得寒意十足,据统计,挖掘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推土机和压路机等主导产品的销量同比下降了40%、27%、45%、31%和48%。在已披露季报的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中,业绩多数同比大幅下滑。山河智能的首季报表显示,受基建投资大幅下滑和上年高基数的影响,公司净利润下降幅度为78.9%,其中在保持市场份额持平的前提下,挖掘机销量下降了约49%。而更为不幸的一些公司,如天业通联甚至出现了944.58万元的亏损。
在分析国内GDP回落的原因时,亚洲开发银行的分析人士认为,受房地产调控影响,投资大幅下降,在上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后,新的投资尚未跟上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见,投资规模收缩对整个经济增速的抑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无论这种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否还能产生正面的效应。
事实上,为了缓解实体经济的压力,在宏观方面,货币政策已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据悉,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一万亿元,大大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的8000亿元规模。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一些重大项目在陆续开工,保障房建设在稳步推进,民间的资本活跃度也还是比较高,一季度投资的新开工项目增长速度达到23.0%,还是比较高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如是说。
在产业领域,工程机械市场在经历了从“井喷”到“谷底”的巨大落差后,需求何时能够触底反弹,同样成为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中金公司所发布的分析报告认为,预计二季度随着融资渠道的改善,铁路等大型基建项目或将大面积复工,这将对挖掘机、装载机、旋挖钻机等产品的销售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二季度行业收入数据环比有望回升。
谢天谢地,投资可来啦!
不过,三季度呢?明年呢?未来几年呢?还有多少投资可以期待。
投资,仍然是投资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预算内财政开支平均增速达到20%,未来有可能降低到13%以下。即便如此,政府的债务负担仍将持续加重。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作出了一定下调,但这并不排除经济波动加剧的可能性。
对于工程机械这类产能巨大的周期性行业而言,要求得到持续发展并不简单。
事实上,“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要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号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增长模式、提高增长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一五”周期已成过去,但装备制造业自身的发展主要依赖投资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观。而近年来,产业内的过度投资使装备制造领域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不仅影响了产业发展效率,而且成为了新增负担。而行业内最新的情况正像同济大学张曙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现在往往是国家提出一个规划,企业都拼命地往上靠,去争这块“蛋糕”,靠上了,就能拿到国家的扶持资金,至于这些资金应该怎么有效率使用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许事实确实如此,但是,企业还是需要为取得分享“蛋糕”的资格而进行相应的先期投入。
可以预见的是,像海洋工程、环保等新兴产业,用不了多久,就会呈现出人满为患的景象,就如作为高端装备的代表性产品——盾构产业曾经发生过的一样。不过,一旦揭开盖子,仔细观察这些产业的内核时,很容易发现,属于企业自主的内容或许仍将是聊胜于无。
“四万亿”留下的后遗症
为应付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冲击,世界各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四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随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据对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统计,投资计划总额接近20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项目是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虽然有利于弥补出口和私人投资滑坡带来的增长缺口,但也存在着透支未来经济增长和边际效益递减等不利因素。
应该说,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在两三年内对装备市场的刺激作用十分明显。机械工业在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在工程机械方面,挖掘机的火爆甚至一度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在此背景下,围绕挖掘机以及主要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盾构装备的投资亢奋异常,各路资金前赴后继,尽管其中不乏完全没有相关产业背景者。眼下,国内挖掘机的产能情况已高到难以进行准确统计的程度,或许,可满足全球市场之需也只是一个低限。
而在盾构装备领域,各地以德国海瑞克为合资、合作对象而组建的公司数量同样无法准确掌握。难怪德国商会的相关人士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说,10个中国工人就能够带动一个德国工人就业。事实上,何止是带动德国工人的就业那么简单。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中国装备制造业认为自身是拉动全球装备制造业增长的第二力量的话,没有谁能坐到第一的位置上。
患有“心脏病”和“神经病”应该是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体质的准确描述。现实情况是,就像中国股市并不能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一样,当中国企业号称能够生产出一些高端的装备产品时,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就拥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内质。因为,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行为主要的指向往往是外延,而非内涵。当宏观政策出现调整时,这种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显而易见。遗憾的是,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通常是在这种低效的投资活动中延续。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当然也无法改变这种特质,甚至是使这种投入变本加厉。
在出口萎缩、消费不振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的当下,究竟是设法扩大最终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还是通过进一步扩大投资拉动统计意义上的增长呢?正确答案不难,但现实选项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尽管,那也许会以对经济发展造成更大破坏为代价。
对四万亿元投资计划,有评论认为,中国在从外部需求转为内需的过程中,必然要适应低速经济增长。只要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好的,即使速度慢一些,一样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反之,基于经济增长目标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即使能够达到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从长期看,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也许这一观点同样可以套用于装备制造业,即:损失一些增长速度以提高增长的质量,放弃一些产能而去获取核心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