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

2024/03/08 16:34人民日报

 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公开课”。

图片

图片

图片

责任编辑:LuYu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新质生产力!就是晋工新能源车电分离装载机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并成为今年政府工作重要任务之一。 新质生产力的核[详细]2024-03-08 17:01

向新向智向未来 中联重科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装备制造领域,许[详细]2024-03-07 18:17

十张AI电报带你看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十张AI电报带你看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详细]2024-03-07 14:12

两会微镜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两会现场观察) 时间:3月5日下午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孙景南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聊起焊接如数家珍。此刻,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她从一份深刻的感悟讲起: “我1990年职高毕业后,从传统的铁路客车到地铁、高铁动车组,从国外技术引进到大范围自主研发,30多年间,见证了我国轨道交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奋进历程。” 一席话,勾勒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听了颇有感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段时间是打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改革开放之后的飞速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开始是‘三来一补’,后来发展到都是我们自己的。” 总书记的目光望向会场:“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就拿交通来说,现在我国汽车产销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是最长的,高铁走出去了,城市轨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轮船也走出去了,大飞机我们也造出来了,造船业的‘三大明珠’都造出来了……” 靠的是什么?是改革开放、守正创新,是亿万人民接续奋斗、一往无前。 作为来自一线的工匠,孙景南代表在发言中分享了她的思考:“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习近平总书记赞叹,“交通行业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国际的前头,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他们的待遇条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批培养出来,他们是顶梁柱。” 制造业是大国工匠创造奇迹的舞台。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去年经济总量达到12.8万亿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江苏的发展,期待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扛大梁”:“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走好脚下的路,要坚定还要清醒。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新质生产力,一番叮嘱蕴含着辩证思维: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两会现场观察) 时间:3月5日下午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 “六朝古都”南京,砖瓦上刻着历史,街巷里流淌着时光。 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宋燕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六朝博物馆的建设故事。“颗粒归仓、守护城墙”,8年来他们将流落在外的明城墙砖一块块征集起来,收回了40多万块。这是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守护文物的一个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凝神静听。“我从小就爱看博物馆,小时候北京的博物馆我差不多都看过了。”总书记回忆小时候骑自行车上学时的情景,北京古城墙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宋燕、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良多,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馆的深度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历史的纵深,造就了时代的气韵。“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昔日的一段话,推本溯源,也贯穿于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中。 立于历史的沃土上,远眺未来。绵延五千年不断流的中华文明“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3月07日 第01版),记者:杜尚泽 本期编辑:李娜、赵雅娇[详细]2024-03-07 10:52

两会声音 | 单增海代表:打造新质生产力 驱动新型工业化攀高向新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江苏代[详细]2024-03-07 08:3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