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豫台经贸洽谈会暨两岸智能装备制造中原论坛在洛阳召开

2022豫台经贸洽谈会暨两岸智能装备制造中原论坛于8月26日在千年古都河南洛阳召开。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及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两岸企业家峰会中国台湾地区方面理事长刘兆玄(视频)出席大会并发表致辞。两岸企业家峰会秘书长林军,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召集人苏波,副召集人史济春、宋晓刚等出席开幕式。大会由河南省委副书记周霁主持。

2022豫台经贸洽谈会以“新格局、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以先进制造业产业合作、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为重点,通过主论坛、专题论坛、产业对接、项目洽谈、参观考察等活动方式,进一步推动两岸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间的务实合作。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

郭金龙理事长在主论坛致辞中指出,今年上半年两岸经贸合作持续稳中有进。祖国大陆始终是台商台企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和发展壮大的最大依靠。他建议两岸企业家要聚焦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共同实现高质发展。要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充分发挥台商台企作用,加快构建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产业合作新体系,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持续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要聚焦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两岸产业国际竞争力。郭理事长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需要两岸同胞携手努力。两岸企业家峰会将继续以同胞福祉为依归,持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扩大两岸经贸合作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

大会专题论,两岸智能装备制造中原论坛,由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组和能源及环保节能产业组联合主办。论坛以“智能低碳、融合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设洛阳和台北两个会场。峰会理事长郭金龙,秘书长林军,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等出席专题论坛。峰会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台方召集人徐爵民(视频)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机械工业同业公会魏灿文理事长(视频)发表致辞。论坛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和中国台湾地区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秘书长许文通(视频)共同主持。

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陆方召集人苏波

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陆方召集人苏波

苏波在致辞中指出,大陆自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来,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一大批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取得新成效,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大陆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有效地应对了地缘政治冲击,新冠疫情、全球经济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他谈到,大陆始终是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的最佳腹地。欢迎广大台商台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分享RCEP落地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深度融入“大循环”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两岸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各具优势,产业链互补性强,希望两岸企业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抢抓机遇、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为两岸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新思路、开创新模式、提供新动力。台方徐爵民召集人和魏灿文理事长也在致辞中表示,推进节能减碳对于两岸装备制造业、机械行业来讲势在必行,此次论坛为两岸企业智能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为两岸行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在主题演讲环节,两岸装备制造以及能源环保领域的企业家代表与行业专家围绕“智能低碳 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分享经验,交流看法,共同探讨两岸行业发展态势和创新型解决方案。大陆方面一拖集团副总工程师王东青、国电科技环保集团副总经理张晓东、中信重工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俊分别介绍了各自产业技术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智能转型升级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两岸合作发展建议;中国台湾地区方面三锋机器工业总经理郭瑷玫、上银科技总经理陈宏明、友嘉集团智慧制造与数据服务部总经理林勤喻结合“双碳”背景分享了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在推动数位转型升级、节能减碳和净零排放方面的做法。

图片

此次论坛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国务院台办、河南省和洛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两岸企业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搭建了有效的平台,为两岸产业智能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岸业界积极参与本次活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责任编辑:LuYu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智能装备制造被列为常州市特色优势产业

1月8日,姚晓东市长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努力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提升常州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加快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以原有的产业优势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给我市智能装备制造和先进碳材料产业带来无限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五大产业,日益成为我市新兴特色产业 纺织、服装、印染……,这些,曾经是常州传统的代表产业。 当传统产业优势不再,具有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我市新的特色产业。“五大产业”日益为人所熟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 “五大产业”的提出,始于2009年,当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联合以及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我市五大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五大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突破发展也在同步进行。 来看一个统计数据: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年均增长28.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7%。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引擎。 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带给智能装备业、先进碳材料等新兴产业无限大的发展空间 要经济发展,也要绿色GDP。2012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2%。 实现绿色GDP,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避免。我市作为新兴工业化城市,制造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0%以上。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带给智能装备、先进碳材料等新兴产业无限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常州素以装备制造业闻名,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等领域,拥有新誉集团、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并且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基地。2011年,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常州装备制造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50%。正是有了这样的产业优势,我市装备制造业才有持续发力向高端化发展的实力和基础,在智能电网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全市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现有企业技术中心130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技术中心32家,市级技术中心93家。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行业,有望成为常州新的产业名片 在智能装备制造业,我市将重点培育“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大型工程机械产业链、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型农业装备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继续大力推动常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12年年初,武进经发区一家企业研制成功以石墨烯为原材料的手机触屏,这种触屏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同时成本低、工艺简单、低碳环保。制作触屏的石墨烯,是先进碳材料的一种,有人称21世纪是“炭世纪”,先进碳材料行业在航空航天、电子、核能、风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我市已经确定了重点研究和开发石墨烯、碳纳米管、富勒烯等先进碳材料,集聚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和国际资本,孵化一批高成长型高科技企业。 就在西太湖畔,我市围绕碳科技,正在建设以石墨烯为突破、以先进碳材料为先导、以其他功能新材料为支撑的国家级新材料科技园区,全力打造代表常州产业名片的“东方碳谷”。碳材料科技园规划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已经有多家企业入驻。[详细]2013-01-16 10:33

浙江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试点

浙江省政府20日召开全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科技改革与发展有新突破电视电话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提出,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与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的综合试点。 浙江省决定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综合试点,目的是探索科技改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鲜管用的经验。一是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以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产业为突破口,有具体的明确的装备制造产业目标。分批分期选择开展智能纺织与印染装备制造、纯电动汽车的制造、现代医化装备制造、新能源的智能生产装备和用能装备制造、现代新材料制造、环保装备、医疗装备制造等产业试点。二是试点以工业强县(市、区)为重点凤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根据企业自愿、签订责任状,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研发。省、市、县联合支持企业建设重点研究院,连续三年,省级每年给予500—1000万元的企业研究院建设经费支持,县一级以不低于省级资助经费水平给予支持。省、市、县设立有具体目标类别的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每年安排技术瓶颈课题攻关经费支持。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组织和成果产业化负总责,确保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或5%进行研发投入。浙江省将选派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到企业研究院工作。三是对企业“两主”的智能装备制造重大攻关专项的综合试点,实行动态评价、滚动支持、充许探索、宽容失败、及时总结完成善的办法。分期分批展开,遵循规律,不搞大呼隆,不急于求成,试点一批,总结完善一批 ,再部署推动一批,小步推进,小批量进行。 毛光烈说,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要把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结合起来统一进行部署,把科技改革与支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系的建设、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起来部署,努力实现科技体制改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相统筹相促进。(记者宦建新)[详细]2012-08-23 08:52

代表委员议国是: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详细]2023-03-06 17: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强整体布局,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规划》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统筹谋划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 《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抓好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五是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来源:新华社)[详细]2023-02-28 09: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详细]2023-02-17 11:3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