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豫台经贸洽谈会暨两岸智能装备制造中原论坛在洛阳召开

2022豫台经贸洽谈会暨两岸智能装备制造中原论坛于8月26日在千年古都河南洛阳召开。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及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两岸企业家峰会中国台湾地区方面理事长刘兆玄(视频)出席大会并发表致辞。两岸企业家峰会秘书长林军,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召集人苏波,副召集人史济春、宋晓刚等出席开幕式。大会由河南省委副书记周霁主持。

2022豫台经贸洽谈会以“新格局、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以先进制造业产业合作、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为重点,通过主论坛、专题论坛、产业对接、项目洽谈、参观考察等活动方式,进一步推动两岸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间的务实合作。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

郭金龙理事长在主论坛致辞中指出,今年上半年两岸经贸合作持续稳中有进。祖国大陆始终是台商台企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和发展壮大的最大依靠。他建议两岸企业家要聚焦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共同实现高质发展。要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充分发挥台商台企作用,加快构建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产业合作新体系,推动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持续拉紧两岸情感纽带和利益联结。要聚焦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两岸产业国际竞争力。郭理事长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需要两岸同胞携手努力。两岸企业家峰会将继续以同胞福祉为依归,持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扩大两岸经贸合作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

大会专题论,两岸智能装备制造中原论坛,由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与装备组和能源及环保节能产业组联合主办。论坛以“智能低碳、融合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设洛阳和台北两个会场。峰会理事长郭金龙,秘书长林军,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等出席专题论坛。峰会智能装备组陆方召集人苏波、台方召集人徐爵民(视频)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机械工业同业公会魏灿文理事长(视频)发表致辞。论坛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和中国台湾地区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秘书长许文通(视频)共同主持。

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陆方召集人苏波

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陆方召集人苏波

苏波在致辞中指出,大陆自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来,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一大批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取得新成效,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大陆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有效地应对了地缘政治冲击,新冠疫情、全球经济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他谈到,大陆始终是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的最佳腹地。欢迎广大台商台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分享RCEP落地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深度融入“大循环”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两岸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各具优势,产业链互补性强,希望两岸企业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抢抓机遇、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为两岸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新思路、开创新模式、提供新动力。台方徐爵民召集人和魏灿文理事长也在致辞中表示,推进节能减碳对于两岸装备制造业、机械行业来讲势在必行,此次论坛为两岸企业智能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为两岸行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在主题演讲环节,两岸装备制造以及能源环保领域的企业家代表与行业专家围绕“智能低碳 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分享经验,交流看法,共同探讨两岸行业发展态势和创新型解决方案。大陆方面一拖集团副总工程师王东青、国电科技环保集团副总经理张晓东、中信重工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俊分别介绍了各自产业技术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智能转型升级方面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两岸合作发展建议;中国台湾地区方面三锋机器工业总经理郭瑷玫、上银科技总经理陈宏明、友嘉集团智慧制造与数据服务部总经理林勤喻结合“双碳”背景分享了中国台湾地区企业在推动数位转型升级、节能减碳和净零排放方面的做法。

图片

此次论坛得到了两岸企业家峰会、国务院台办、河南省和洛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两岸企业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搭建了有效的平台,为两岸产业智能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岸业界积极参与本次活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责任编辑:LuYu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喜讯:陕建机股份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 4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详细]2024-04-11 09:11

智能装备制造被列为常州市特色优势产业

1月8日,姚晓东市长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壮大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努力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提升常州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加快把我市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以原有的产业优势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给我市智能装备制造和先进碳材料产业带来无限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五大产业,日益成为我市新兴特色产业 纺织、服装、印染……,这些,曾经是常州传统的代表产业。 当传统产业优势不再,具有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我市新的特色产业。“五大产业”日益为人所熟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 “五大产业”的提出,始于2009年,当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通过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推进产学研联合以及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我市五大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五大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突破发展也在同步进行。 来看一个统计数据: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年均增长28.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7%。这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主引擎。 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带给智能装备业、先进碳材料等新兴产业无限大的发展空间 要经济发展,也要绿色GDP。2012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2%。 实现绿色GDP,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避免。我市作为新兴工业化城市,制造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0%以上。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带给智能装备、先进碳材料等新兴产业无限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常州素以装备制造业闻名,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等领域,拥有新誉集团、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并且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基地。2011年,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十一五”期间,常州装备制造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50%。正是有了这样的产业优势,我市装备制造业才有持续发力向高端化发展的实力和基础,在智能电网装备、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等领域,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全市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现有企业技术中心130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技术中心32家,市级技术中心93家。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行业,有望成为常州新的产业名片 在智能装备制造业,我市将重点培育“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大型工程机械产业链、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型农业装备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继续大力推动常州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12年年初,武进经发区一家企业研制成功以石墨烯为原材料的手机触屏,这种触屏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同时成本低、工艺简单、低碳环保。制作触屏的石墨烯,是先进碳材料的一种,有人称21世纪是“炭世纪”,先进碳材料行业在航空航天、电子、核能、风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我市已经确定了重点研究和开发石墨烯、碳纳米管、富勒烯等先进碳材料,集聚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和国际资本,孵化一批高成长型高科技企业。 就在西太湖畔,我市围绕碳科技,正在建设以石墨烯为突破、以先进碳材料为先导、以其他功能新材料为支撑的国家级新材料科技园区,全力打造代表常州产业名片的“东方碳谷”。碳材料科技园规划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已经有多家企业入驻。[详细]2013-01-16 10:33

浙江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试点

浙江省政府20日召开全省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推动科技改革与发展有新突破电视电话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提出,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与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的综合试点。 浙江省决定开展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综合试点,目的是探索科技改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鲜管用的经验。一是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以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产业为突破口,有具体的明确的装备制造产业目标。分批分期选择开展智能纺织与印染装备制造、纯电动汽车的制造、现代医化装备制造、新能源的智能生产装备和用能装备制造、现代新材料制造、环保装备、医疗装备制造等产业试点。二是试点以工业强县(市、区)为重点凤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根据企业自愿、签订责任状,开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研发。省、市、县联合支持企业建设重点研究院,连续三年,省级每年给予500—1000万元的企业研究院建设经费支持,县一级以不低于省级资助经费水平给予支持。省、市、县设立有具体目标类别的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每年安排技术瓶颈课题攻关经费支持。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组织和成果产业化负总责,确保以不低于营业收入的3%或5%进行研发投入。浙江省将选派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到企业研究院工作。三是对企业“两主”的智能装备制造重大攻关专项的综合试点,实行动态评价、滚动支持、充许探索、宽容失败、及时总结完成善的办法。分期分批展开,遵循规律,不搞大呼隆,不急于求成,试点一批,总结完善一批 ,再部署推动一批,小步推进,小批量进行。 毛光烈说,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要把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结合起来统一进行部署,把科技改革与支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系的建设、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起来部署,努力实现科技体制改革、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相统筹相促进。(记者宦建新)[详细]2012-08-23 08:52

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工业互联网创新的三一智慧

7月3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三一重能副总经理、首席数字官[详细]2024-07-05 09:44

四部门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数据局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发改数据〔2024〕6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数据管理部门、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二、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协同的城市共性支撑平台,构建开放兼容、共性赋能、安全可靠的综合性基础环境,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中国等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因地制宜有序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动虚实共生、仿真推演、迭代优化的数字孪生场景落地。 (二)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高数据要素应用支撑与服务能力。 (三)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数字化赋能郊区新城,实现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提升产业聚合力。加速创新资源共享助力以产促城,发展虚拟园区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就业吸附力。 (四)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信用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衔接协同。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依托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整合状态感知、建模分析、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等功能,聚合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应急通信、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民情感知等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探索基层一体化智慧治理体系,加快高频数据按需合规回流基层,形成基层数据可有效沉淀、可快速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业务协同和上下联动。加强城市自然人、法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应用,探索依法依规建立城市数字服务供应商信用承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的管理闭环。探索建设基于城市统一标识体系的“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重大项目等“落图+赋码”机制,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 (五)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提升“一网通办”效能,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大环节精简,流程优化再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支持地方建立多元参与和公众监督机制,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跨时空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加强数字化赋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建设。推进适老助残无障碍设施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积极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助力重点人群跨越数字鸿沟。推动打造低成本、高体验、交互式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场景。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打造城市数字消费新地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应用,以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数字文创、数字内容等服务供给,发展智慧旅游。 (六)优化绿色智慧宜居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协同水平,打造智慧高效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体系,加强跨部门生态治理业务集成和数据联动,支撑美丽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决策。积极发展绿色智慧协同模式,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进省市县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化管理,开展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在产业园区、商务区等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构建个人企业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空间应用。倡导绿色出行、数字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生活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加强城市物理空间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态势感知,强化应急广播等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完善城市常态事件和应急事件分类处置流程,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和信息壁垒,构建全链条、全环节联动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弹性适应、快速恢复。加强城市数字空间安全管理,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通信网络韧性。加快推进城市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过程安全监管,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压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推进建设有韧性的城市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健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安全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 三、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 (八)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政企之间、产业链环节间数据可信可控流通。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九)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关联贯通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按需共享、应享尽享”。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构建动态更新、分类分级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评价机制,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 四、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 (十)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鼓励城市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变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和授权运营法规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推进标准建设应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数据互操作、数字孪生、运营运维等标准规范研制,推动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十一)创新运营运维模式。加快建立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统筹推进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市运维体系,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系统与部门业务需求、市民企业反馈相互贯通、迭代优化的运维机制。支持各地创新一体化、规范化运维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各类数字资源统一编目、配置、运维闭环。 (十二)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群数字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数据要素共享利用,数字服务普惠共享,数字治理高效协同。推动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开展共建数字产业园区、数字消费帮扶等活动,加强先进规划理念、建设经验、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同建设,推动城乡数字设施共享、数据资源整合,产业生态互促、公共服务共用。开展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支持建立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五、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政策保障。各地方要加强领导,推动各项政策措施、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杜绝数字“形象工程”。鼓励各地方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各类资金渠道,加强资金支持。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市民数字素养。及时总结各地方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举措,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强交流,共享成果,适时面向全国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数据局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2024年5月14日[详细]2024-05-21 14:2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