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数字经济总体形势分析

一、数字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

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呈现持续恢复态势。进入2021年以来,GDP同比增长速度小幅回落振荡,一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GDP“两年平均”增长5.5%,经济复苏动力十足。上半年,各项指标全面趋好,供给侧接近正常水平。工业生产恢复较为充分,第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4%,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为近几年同期最高水平。服务业稳步恢复,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0%,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外需强劲,内需优化,就业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疫前水平,公共财政收入明显提升。

图1 上半年国民经济相关指标示意图

图1 上半年国民经济相关指标示意图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数字强链稳链成为重要方向。数字经济总体增长快速平稳,保持着较强的引领带动作用。数字产业化持续领跑,技术创新和场景驱动双向发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5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5%,两年复合增长率明显高于全部工业的复合增长率。产业数字化加速转型,网络零售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3.7%,7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已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跨境电商仍保持高位增长,已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农村电商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数字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固定宽带普及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新动能持续壮大,数字经济发展亮点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与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等各行业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在线会议、协同办公、智慧课堂等全面普及,医疗、旅游、会展等线下优势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网络直播、共享员工等个人新型灵活就业经济蓬勃发展。各地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浙江省提出了《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上海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面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坚持整体转变、全方位赋能和革命性重塑;青岛、深圳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城市数字化转型速度逐步加快。数字素养提升成为重点,城乡数字鸿沟、代际数字鸿沟引发关注,更多数字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

政策合力全面增强,有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网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印发,对数据的有效监管实现了有法可依,为数据的有序流动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保障;形成了数字经济统计核算的中国方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给出了数字经济核算统一可比的统计标准、口径和范围,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引。

二、当前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挑战

一是数字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由“接入鸿沟”变成“认知鸿沟”。伴随着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但是不同群体之间获取数字资源并抓住数字资源带来的机会和利益的能力依然有显著分别,疫情防控期间,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无法获取健康码而难以获取各类公共服务的问题凸显。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需加强。数字经济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稳定性和成熟度保证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基础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亟需向纵深发展。

三是数字经济统计核算的“中国方案”有待进一步落地实践。国家统计局首次确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为我国数字经济核算提供了统一可比的统计标准,但是具体落地到地方仍存在较大困难,如何准确衡量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并实现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年份之间可比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三、“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是规划引领,构建完善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生态。“十四五”时期国家和各省市将陆续发布数字经济相关的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和具体任务部署。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融合与区域协同,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相关标准规范制订,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核算和评估评价,统筹数字经济发展要素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利用数字经济试验区等试点示范项目开展先行先试,在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监管手段、新型工作机制、新型营商环境等领域开展探索。

二是数据驱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数据流通服务业主体,围绕数据治理、价值评估、能力提升,突出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创新发展数据要素相关新业态,支撑数据高效有序的流动,鼓励示范性应用场景建设。在产业数据方面,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搭建产业大脑,推动工业数据融合汇聚,实现产业链末梢资源汇聚,以未来工厂、智能工厂等为载体,推动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联通。

三是场景导向,深入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在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城市更新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的转变。在产业领域,既要聚焦卡脖子技术短板,从基础科学到前沿应用领域开展创新突破,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又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提供多元数字化转型政策工具,优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与集成技术、解决方案的供需配置。在公共领域,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经验治理到整体智治,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效能。

四是规范有序,加强信息安全与平台治理体系建设。以《数据安全法》和地方性数据保护细则的先后出台为契机,强化数据安全保护,保障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统筹发展云安全,夯实网络空间安全底座。完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构建鼓励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双重机制,引导平台企业、新业态加强行业自律,落实互联网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反对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范社会负外部性和系统性风险,推动平台经济合规健康发展,实现有效监管和包容发展之间的平衡。( 作者:单志广,戴彧,徐清源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 )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代表委员议国是: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详细]2023-03-06 17:1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强整体布局,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规划》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统筹谋划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 《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抓好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五是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来源:新华社)[详细]2023-02-28 09:18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详细]2023-02-17 11:30

2023年工作报告部署工业互联网任务,涉及22个省!

工业互联网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持续受到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自2023年1月以来,广[详细]2023-02-09 14:19

全力以赴稳工业,扎实锻造新优势!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详细]2023-01-03 18:2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核心层企业—合肥叉车总厂,始建于1958年。1993年9月,安徽叉车集团公司通过定向募集方式,独家发起设立了本公司。1996年9月,本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3000万股股票,并于当年10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安徽合力”股票代码“600761”。截止到2005年12月31号,公司总股本为3.07亿股,流通股1.78亿股,资产总额14.7亿元,净资产10.5亿元。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叉车、装载机、工程机械、矿山起重运输机械、铸锻件、热处理件制造及产品销售。金属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电子产品、电器机械、橡胶产品销售;机械行业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房产、设备资产租赁。公司的主导产品“合力”牌叉车及各类仓储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装卸及短距离搬运作业。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树立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叉车及配套零部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陆续推出了X系列、α系列、H2000系列、G系列叉车产品,尤其是2000年推出的H2000系列叉车,具有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低噪音等优点,具备了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抗衡的竞争优势,目前是公司主导产品;2005年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环保型G系列叉车,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公司还开发了绿色环保型的电瓶车、石油液化气叉车等新型系列产品。目前,公司的叉车和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格最全、规模最大,叉车的综合性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国内叉车行业最大的消失模铸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油缸生产基地、最大的转向桥生产基地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叉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试验检测能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十九年高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公司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合肥、所属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精神,公司还被列入安徽省政府“861”行动计划和重点支柱产业,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装备定点生产企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进出口商品CE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安徽省科技厅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HELI”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叉车第一品牌”、“中国叉车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及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和"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企业信用等级为:AAA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