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子到沥青路面:原来南方路机走过这么多的路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千年以后,走过泉州的大街小巷,俯仰之间,“海丝”遗迹依然随处可见。相对于海上的“路”,脚下的路更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痕迹。作为“基建狂魔”,道路的发展串联着我们的历史和未来,也直观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
海上丝绸之路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公路主要是砂石路,砂石料和粘土是最基本的路面材料。粘土作为路面结合料决定了路面必然是晴天扬土,雨天泥泞,不能全天候通车。
砂石料和粘土路面
60年代,大庆原油的开发,使得渣油作为结合料代替了粘土。同时,石灰土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这个阶段,石灰土基层加渣油表处成了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
石灰土基层加渣油表处成了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
到了70年代,胜利油田孤岛原油生产的道路沥青作为结合料,与渣油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沥青碎石结构、贯入式路面或上拌下贯式路面得到了发展,基层的石灰土已经考虑掺加碎石,碎石灰土成了公路干线的主要路面材料和结构。
碎石灰土作为路面材料和结构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伟大的经济成果,其前提之一在于中国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而高速公路的高速发展其背后深层逻辑在于生产工具筑路机械的创新与发展。
70年代的宣传画,满满都是时代记忆
80 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入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时期。然而,当时沥青混合料的搅拌生产极其原始和落后:以柴火为燃料,以炒锅为容器,人工计量和搅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成品料品质也不稳定,工作环境也极其恶劣。
80年代初,沥青混合料的搅拌生产
当此极其困难之际,南方路机创始人方庆熙先生当年作为公路系统的一位机械专业人员,目睹此状态,基于多年从事筑路机械的经验,经过三年多的艰辛研发,独创发明成功了首台双滚筒移动间歇式沥青拌和机。
首台双滚筒移动间歇式沥青拌和机
该发明极为巧妙地利用了中间自动反转出料的功能,采用最简单的结构,彻底解决了既能连续又能间歇的极大难题,彻底保证了混合料的质量,并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其独创的煤粉、渣油两用燃烧炉,有效解决了当年国内无油可烧的最大困境。
从人工搅拌向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发展
整个生产过程中从进料到出料,完全是自动化生产完成,还配有简易的除尘环保设备,基本上具备了现代化沥青混合料搅拌站的雏形。该产品一经推出,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全国公路系统必备的生产工具,解决了国内 80-90 年代整个历史时期的沥青路面施工的机械化难题,实现了沥青混合料生产从人工搅拌向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发展,成为共和国老一代公路人奋斗史中深刻的时代记忆。
在之后的近30年发展历程中,南方路机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做专做精,不断创新”,在先后推出了LB型成品仓旁置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GLB型成品仓底置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RLB型沥青厂拌热再生设备、PLQ系列泡沫沥青设备、连续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连续间歇双核一体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等系列产品,南方路机沥青设备逐步在环保、效率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适应了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
无论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好愿景,还是“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通俗哲学,都反映出道路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正是因此,道路的发展与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的改进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沥青搅拌设备也经历了飞速的巨变与发展,从人工搅拌时代到半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化时代,又迅速进入到智能化时代,并且仍然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空间。
南方路机在近30年的专业技术沉淀中,始终走在国内沥青搅拌装备研发制造的前列,秉承专注于搅拌、做专做精的理念,积累了沥青搅拌设备丰富的经验,先后获得了 200 余项专利、参与制订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以技术为基,铺就了一条沥青搅拌装备的研发制造之路。
(来源于南方路机)
责任编辑:Duji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