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文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 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

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

《意见》特别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

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

《意见》中制定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为此,《意见》提出了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措施。

《意见》提出,选择100家左右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工信部一位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几年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曾选取天津、上海等城市作为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参与打造绿色供应链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都显著提高。

该专家介绍,当前,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十四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比如:以《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为基础,制定分行业标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尽可能涵盖重点行业,明确相关行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重点环节及主要工作,对企业进行有效指导等。

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

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意见》要求,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促进燃煤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继续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在北方地区县城积极发展清洁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稳步推进生物质耦合供热。

《意见》强调,要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提高能源输配效率。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

此外,在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方面,《意见》指出,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按照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合理制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健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与此同时,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完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落实好居民阶梯电价、气价、水价制度。

此外,《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权威认证:晋工机械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

日前,工信部2022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公示结束,在公示的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详细]2023-02-22 09:21

伊顿荣膺上海绿色供应链2015优秀案例生态设计奖

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公司伊顿近日凭借其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上海绿色供应链2015优秀案例生态设计奖”。颁奖典礼于2016绿色供应链上海高峰论坛上举行,来自上海的100多家优秀企业参与了此次论坛,并分享了绿色供应链优秀示范案例。伊顿中国区总裁周涛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伊顿打造绿色供应链的经验和成果。在供应链的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为此做了诸多的尝试与努力,把我们的可持续承诺从自身运营扩展到供应商体系,促使供应商更为契合伊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在提升供应链可持续竞争力的同时,为本土终端客户提供更多技术创新、清洁环保的产品与服务。”伊顿此次荣获“生态设计奖”主要得益于以绿色产品创新为基础,帮助供应链减少环境足迹所做出的贡献。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动力管理公司,伊顿通过结合其在电力、液压和机械动力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丰富经验,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攀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逐渐接近三成 。伊顿通过整合尖端机械、电气和建筑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提供高性能绿色环保建筑设计的解决方案,在采暖、通风、制冷、照明等方面降低建筑物运行的能耗。伊顿照明控制系统可以帮助客户降低约20%-25%的建筑物能耗;伊顿的变频驱动器可以帮助客户节约在采暖、通风和空调(HVAC)系统上约10%-15%的能耗。通过系列的综合创新解决方案,伊顿也可为LEED绿色建筑认证提供有力支持。而空气质量的日益恶化也使车辆的节能减排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伊顿提供全球最完整的商用车辆混合动力系统(包括电油混合动力系统和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并于2007年向中国市场引入了第一台装有混合动力系统的公共汽车。至今,已经有超过一万多辆安装了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的城市公交车行驶于中国78个城市(其中上海市有1000多辆),行驶里程超过10亿公里,与非混合动力车相比节约燃料可达40%。伊顿丰富的绿色创新产品和服务与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作用,使伊顿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在绿色供应链的打造上,伊顿中国不仅提高了供应商资格审查流程,同时通过提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供应商改善环境绩效,包括与供应商签署《EHS 管理协议》,对供应商在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提出要求,邀请重要供应商参加碳信息披露项目(CDP),以及倡导供应商一起减少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包装等。本次2016绿色供应链上海高峰论坛由环保部东盟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上海日报社承办。论坛上还同时启动了“100+企业绿色链动项目计划”,环保及相关部门、各区县、工业园区、企业及社会团体将多方携手,共绘上海的绿色发展愿景。(本文来自伊顿)[详细]2016-02-02 15:55

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下线!三一重能行业首创“数字元平台”正式发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3月22日的湖南韶山细雨如酥,“三一重能数字元平台工厂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详细]2023-03-23 11:35

三一重能大兆瓦风机和叶片智造基地布局新疆哈密

3月9日,三一重能(巴里坤)大兆瓦智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工仪式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举行。哈密市政府[详细]2023-03-09 17:30

大漠长风起! 中联重科1300吨履带吊助建甘肃张掖40万千瓦风电项目

2023年3月6日,随着ZCC13000-1稳稳的将风机叶轮与机舱在160米混塔的高空完成精准对接,[详细]2023-03-09 14:35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10月15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