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新年致辞:乘势而上 奋力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党委书记、院长刘小虎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党委书记、院长刘小虎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

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驰而不息的事业追求,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从“暂停键”到“加速跑”,最终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营生产双胜利,全院无数平凡的个体,共同塑造了极不平凡的伟大!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科技前沿,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主线,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国有资本金项目、工信部农机装备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项目接连获批,科研条件升级和基础能力建设战役全面打响;10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创新成果丰硕,科研价值持续可期,立院之本更加强健。

2020年,我们坚持人才优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梯队建设不断完善。院首席专家评审、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圆满结束,新兴技术领域和80后人才入选成为最大看点。韩增德研究员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科技人才备受鼓舞;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人才成长通道全面打开,兴院之源更加旺盛。

过去一年,我们合理配置资源,以拳头产品为核心的适度产业化取得全新进展,产业基础更加坚实。高效智能采棉机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青饲机、打捆机、精量播种机实现智能化升级,智能玉米穗茎一体化收获机、玉米去雄机、高地隙田间管理多功能平台、食用菌自动化装备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10000kN大型轴向扭转疲劳寿命试验机、核应急机器人等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技术性能和产业化能力大幅提升,强院之基更加稳固。

2020年,我们勇挑时代重担,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时代担当全面凸显。组织完成了国家《“十四五”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建议》《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工程院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战略研究》《建设农业科技强国重大问题研究》等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组织召开了“科技部‘100+N’开放协调创新体系建设会议”“第十八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20学术年会”等一系列重要行业会议,国家战略支撑力和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弘院之路更加宽广。

“志士惜日短,勇者常为新”。2021年是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全面响应科技自立、农业自强、国家自信的使命召唤,乘势而上,奋力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一是坚定落实党之所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器利农桑,勇担央企责任,做好党的经济部队、科技部队。

二是全面对接国之所需,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满足国家战略所需、市场应用所求作为核心目标,加快高端智能装备技术研发速度,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装备保障。

三是奋力满足民之所望,坚持“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的人才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有效的激励制度,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更多创新科研成果脱颖而出。着力完善人才上升通道、助力员工职业成长,提高骨干员工福利待遇,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2021年是中国农机院“十四五”战略开局落地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全面促升效能要继续发力。“积力所举,无往不胜;众智所为,无事不成”,一切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团结一致,坚定发展信心,鼓足工作干劲,深化内涵建设,全心全意推动中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最后,祝愿全体干部员工新的一年里工作顺意、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Zeshua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国机集团召开2022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 谋划更好服务国家所需

会议现场 2月11—13日,国机集团在合肥召开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总结2022年国家重[详细]2023-02-14 09:22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机装备研发“国家队”的转型之路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作为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研发的“国家队”,1956年成立,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原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并,正式成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屈指算来,中国农机院至今已走过了63年的辉煌历程。63年来,新中国的农机化事业从这里出发,拉开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序幕,也改变了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今天,中国农机院以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引,以推动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使命,面向农业现代化主战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正成为我国农机领域的战略策源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辐射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坚持创新引领,一批原创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博介绍,近年来,围绕高端装备、农业工程、信息技术与服务三大主业,立足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中国农机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积淀优势、创新平台优势、人才团队优势和政策信息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玉米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就是中国农机院紧跟市场需求研发的成果。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我国玉米种业规模虽然很大,但制种玉米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完成,制种作业装备品种少、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瞄准产业急需,中国农机院“玉米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攻克了玉米雄穗动态识别定位与高度随动抽取等技术难题;创新提出了取代动力输出轴的气源驱动方法,提升了气吸排种性能,彻底解决气压不稳造成的田间漏播多、地头雍种问题;突破了轮距动态自适应调节等多功能自走式高地隙底盘技术瓶颈,首次实现了高大植株密植条件下施药、中耕、追肥作业机具一体化;研制了茎穗兼收玉米割机、秸秆收集打捆型玉米收获机,推动形成了摘穗收获与秸秆处理、茎穗收获和青饲收获机械化模式。该项目填补了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装备空白,技术性能及作业质量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项目成果已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推广应用,其中玉米播种机、喷杆喷雾机、联合收获机、大型青贮饲料收获机共24个品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 “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果园机械化栽培体系与关键装备的研制与示范”“棉种智能精细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东北玉米全价值仿生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 近几年,中国农机院研制的一大批农业装备相继面世,提升了我国农业装备水平。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秉承“器利农桑”的国家使命,作为中国农机行业惟一一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目前,中国农机院有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占从业人员一半以上,专业涵盖农牧业机械、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信息与智能技术、材料与制造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5大学科36个专业方向的完善科研体系,建立了科研和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开发项目250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7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50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30多项。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国农机院累计投入科研经费就达4亿多元,在产前的种子加工、农田整理,产中的田间耕种与栽插、植保、灌溉、收获,产后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农业废弃物处理以及畜禽养殖等装备领域,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有21个项目荣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国防)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9项。 “互联网+云服务”,农机作业进入“云时代” 农民坐在躺椅上,悠闲地喝冷饮,戳下手机屏幕,几台农机就开进了自家农田,作业数据则实时出现在手机上,后台对大数据分析处理后,还能编制不同阶段农机作业计划……这是中国农机院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苑严伟为记者描述“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服务农民的一个画面。 近年来,中国农机院承担了由国家发改委发起的北斗产业化专项研究,开始尝试“互联网+农机作业”的推广应用。“北斗刚刚提供亚太地区服务的时候,我们拿到了农机行业第一个北斗产业项目,在1000多台联合收割机上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成功解决了跨区作业机械与农田、农民‘失联’的窘境。”苑严伟说道。 为进一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又相继拓展到播种监测、植保和收获作业。“播种机装上我们的检测系统后,不仅能统计作业面积、作业时间、机手信息,对漏播断行进行报警,还能知道一亩地播了多少粒种子,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断行减产甚至提前预测产量,对后端加工和销售都有指导意义。”苑严伟说。 现在,“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已成为涵盖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机物联网平台,具有农田信息采集、农机工况检测、作业质量分析、专家智能决策和水肥药精准投入等特征,大大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减少了灌溉水、化肥、农药的投入,实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精准化的突破。 继“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后,2018年10月26日,由中国农机院主导开发的“好收成"农机合作社管理云服务平台暨APP在武汉国际农机展上正式上线运行。苑严伟告诉记者:“通过使用‘好收成’农机合作社管理APP,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可以用手机远程调度、监控作业情况,还能用北斗GPS定位地块分布、作业轨迹等,也可以实时查看作业面积和进度,实现实时跨区作业管理;合作社通过APP还可以对机手进行作业量统计、评价考核和费用结算,对日常农机具的管理及维修保养、油耗记录等建立档案库,分析作业面积、作业效率及收益等。” 对接“一带一加快中国农机路”倡议,“走出去”步伐 2017年12月13日,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部,一场特殊的演示活动在这里举行。中国农机院专门针对当地主要农作物——苔麸,自主研发的播种机、收获机、清选机等全程机械化产品轮番上场,良好的设备性能和作业效果得到了在场官员和农业专家的一致好评。演示结束后,中国农机院以捐赠形式向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移交了部分演示设备。移交仪式上,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部长艾亚苏博士从中国农机院院长王博手中接过象征开启未来合作的金钥匙后,兴奋地表示:“这是改变埃塞农业历史的一天。” 而在此前的12月10日,在埃塞俄比亚中北部的阿姆哈拉州苔麸收割现场,中国农机院研发的苔麸联合收割机和脱粒清选机进行的作业演示中,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亲临现场。海尔马里亚姆总理详细了解了苔麸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后,对中国农机院研制的苔麸机械化设备表示了由衷的赞赏。他表示。中国制造的苔麸设备攻克了长期以来埃塞俄比亚政府曾寻求西方国家帮助却一直未解决的当地土壤粘性大、作物易倒伏、种子颗粒小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据了解,在约1亿人口的埃塞俄比亚,苔麸种植面积达300万公顷,有近5000万人以苔麸为重要食物来源,但是埃塞俄比亚一直以传统的人工方式播种和收割苔麸,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实现苔麸生产的机械化,一直是埃塞俄比亚人民多年的期盼。中国农机院研制的苔麸机械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将会极大地促进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对此,王博介绍说,苔麸农机系列产品是中国农机院面向埃塞俄比亚市场开展“定向研发、定点推广、定位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推动中国农机院农机化技术成果国际化转化,促进国际化经营,加快中国农机“走出去”步伐,探索了有效途径。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中国农机院“走出去”的步伐铿锵而坚定。 今年4月11~30日,中国农机院承办的多边援外技术培训项目——“一带一路”国家小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国际培训班在京举办。来自巴基斯坦、菲律宾、蒙古、斯里兰卡、泰国、伊朗6个发展中国家的20名农业专员参加了为期20天的学习实践活动。 今年3月1~7日,中国农机院所属中机华丰公司董事长吴德胜代表中国农机院分别与尼泊尔3个省就“尼泊尔奶业发展助推农村社区减贫项目”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8年9月3日,王博与加纳食品和农业部部长阿科托博士在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两国政府农业和经贸合作框架内,利用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装备,协助加纳在农业灌溉、农业示范中心、农业价值链提升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加纳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 ……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展望前程,王博表示,作为中国惟一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国家级平台,中国农机院将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模式、创新的举措,为我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本文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详细]2019-05-29 11:38

国机集团剑指国际空白技术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正式启动

日前,由国机集团所属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高温高频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开发与应用”项目启动,正式进入原理性样机的研制阶段。该项目的重大意义在于,将为复杂载荷作用下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提供革新性技术,实现国际上零的突破。为我国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的材料研制、装备制造及其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高温高频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开发与应用”项目,面向高温高频载荷作用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重大需求,提出高温、拉伸-弯曲-高频机械载荷耦合作用接近实际工况的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技术,实现动态化多参量全流程的测试分析,将解决复杂载荷作用下材料微观力学行为、变形损伤模式与性能演化规律原位测试的难题。 延伸阅读 复杂载荷作用下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研究,是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关键材料性能测试保障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但该研究强烈依赖先进测试技术与仪器。目前,少数公司推出了高温疲劳和高温拉伸测试仪器,但未见高温、复杂静动态机械载荷下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技术的报道,严重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尽快研发该类仪器,对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抢占国际制高点意义重大。[详细]2019-04-12 09:29

“十四五”规划中各领域数字孪生政策梳理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引领性技术,有利于打造孪生城市运行空间,强化城市大脑基础能力,实现全域时空数据融合。数字孪生技术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供了国家战略指引。此后,国家陆续印发了不同领域的“十四五”规划,为各领域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数字孪生团队系统梳理了涉及数字孪生相关政策的“十四五”系列规划18篇,领域涵盖总体规划、信息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工程、水利应急、综合交通、标准构建、能源安全、城市发展等领域,共同展望“十四五”数字孪生发展新蓝图。 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层面,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规划文件提出,要积极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大脑建设,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此外,数字孪生技术作为是优势技术集成突破的代表,要进一步加强战略研究布局和技术融通创新。 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加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类脑计算、神经芯片、DNA 存储、脑机接口、数字孪生、新型非易失性存储、硅基光电子、非硅基半导体等关键前沿领域的战略研究布局和技术融通创新。 稳步推进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大脑建设,打造互联、开放、赋能的智慧中枢,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信息技术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强调,要强化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和创新突破,加强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关键标准体系的制定和推广。规划文件还强调,要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实现城市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等软件创新应用突破,支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加强云计算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加速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 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建立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 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推进供水、排水、 燃气、热力等设施智能化感知设施应用,提升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搭建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建设智慧社区;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智能建造能力提升工程,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建设建筑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生产、智能设计、智慧施工和智慧运维。 ——《“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 支持城市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和建筑防火模拟等软件创新应用,实施智能建造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突破。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工业生产领域 在工业生产领域,《“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指出,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构建面向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探索形成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应用场景,并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大标准试验验证力度。 围绕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电力等重点装备领域,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构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推进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规模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装备的预测性维护与健康管理。 建立健全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依托全国两化融合管理标委会(TC573)、科研院所、联盟团体等各类专业技术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数字孪生、数字化供应链、设备上云、数据字典、制造业数字化仿真、工业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 突破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基于人机协作的生产过程优化、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质量在线精密检测、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全流程智能决策、供应链协同优化等共性技术。 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的深度应用,探索形成一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虚拟/增强/混合现实(XR)+”等智能场景。 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研发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5G、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作母机、协作机器人、自适应机器人等新型装备 推动数字孪生、数据字典、人机协作、智慧供应链、系统可靠性、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等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满足技术演进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开展行业应用标准研制。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提高生产智能水平。构建面向主要生产场景、工艺流程、关键核心设备的数字孪生模型。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应用,提高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和效益。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建筑工程领域 在建筑工程领域,《“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审查、生产、施工、管理、监理等工程环节的集成应用。规划还指出,要推进自主可控 BIM 软件研发、完善 BIM 标准体系、建立基于 BIM 的区域管理体系、建立基于 BIM 的区域管理体系以及开展 BIM 报建审批试点,到2025 年,要基本形成 BIM 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 推进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融合应用。在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推进全过程 BIM 技术应用,促进技术与管理、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强化施工图审查作用,全面推广数字化审查,探索推进 BIM 审查和人工智能审查。 2025 年,基本形成 BIM 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 1、推进自主可控 BIM 软件研发。积极引导培育一批BIM 软件开发骨干企业和专业人才,保障信息安全。 2、完善 BIM 标准体系。加快编制数据接口、信息交换等标准,推进 BIM 与生产管理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一体化应用。 3、引导企业建立 BIM 云服务平台。推动信息传递云端化,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环节数据共享。 4、建立基于 BIM 的区域管理体系。研究利用BIM 技术进行区域管理的标准、导则和平台建设要求,建立应用场景,在新建区域探索建立单个项目建设与区域管理融合的新模式,在既有建筑区域探索基于现状的快速建模技术 5、开展 BIM 报建审批试点。完善 BIM 报建审批标准,建立BIM辅助审查审批的信息系统,推进 BIM 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融通联动,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 ——《“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 水利应急领域 在水利应急领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提出,要加快已建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要推进数字流域、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过程调节等功能,推动构建水安全模拟分析模型,要在重点防洪区域开展数字孪生流域试点建设。另外,《“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也提出了,要加强城乡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防洪排涝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 推进智能水利建设。积极推进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新建骨干项目鼓励按照智能化要求同步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同步构建实体工程和数字孪生工程。加快建设覆盖重大水利工程,联通国家、流域、区域的水利工程控制网和业务网,实现水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互联互通。 推进数字流域建设。以流域为单元、数字地形为基石、干支流水系为骨干、水利工程为重要节点,对物理流域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映射。加强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等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深化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流域全覆盖监测。构建覆盖全国主要江河流域的数字化映像,开展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数字流域建设。 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集成耦合水文、水力学、泥沙动力学、水资源、水工程等专业模型和可视化模型,推进集防洪调度、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过程调节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孪生流域模拟仿真能力建设。推动构建水安全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模型,强化洪水演进等可视化场景仿真能力。选择淮河、海河流域重点防洪区域,开展数字孪生流域试点建设。 建设流域防洪管理与调度体系。以数字流域为基础,加快流域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系统建设,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基础上,汇集气象、水情、雨情、工情、墒情、灾情等信息,优化水库、河道、蓄滞洪区等工程联合调度运用,加强对洪水资源的调度、管理与利用,制定动态优化的精细数字预案,开展人机互动的同步仿真预演,形成智慧防洪体系,实现及时准确预报、全面精准预警,提高流域防洪管理和调度运用水平。 按照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的建设思路,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积极探索构建水利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推动构建水利“2+N”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提升仿真、分析、预警、调度、决策和管理支撑能力。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推动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防洪排涝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综合交通领域 在综合交通领域,《“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推进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铁路领域深度融合,加强智能铁路技术研发应用,开展铁路设备智能建造数字孪生平台研发应用。《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则提出要建设智慧公路,推动建筑信息模型、路网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构建设施运行状态感知系统,加强重要通道和枢纽数字化感知监测覆盖,增强关键路段和重要节点全天候、全周期运行状态监测和主动预警能力。 研究5G成套技术,推进毫米波通信、无线大数据、数字孪生、云网边端协同、感知-通信-计算一体化等技术在铁路通信信号领域的应用。 围绕全生命周期与全业务融合目标,持续加强智能铁路顶层规划研究,构建智能铁路技术体系架构2.0版本。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创新,开展智能建造数字孪生平台研发应用。 ——《“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 建设智慧公路。推动建筑信息模型、路网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加快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关键信息的主动安全预警。 ——《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 完善设施数字化感知系统。推动既有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强新建设施与感知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构建设施运行状态感知系统,加强重要通道和枢纽数字化感知监测覆盖,增强关键路段和重要节点全天候、全周期运行状态监测和主动预警能力。 ——《“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标准构建领域 在标准构建领域,《“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加强城市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大脑、城市数字资源体系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引导智慧城市发展。 围绕智慧城市分级分类建设、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城市数字资源利用、城市数据大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城市数字孪生等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建设,面向智慧应急、智慧养老、智慧社区和智慧商圈等典型领域加快标准研制。开展标准实验验证与应用实施,以标准化引领和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能源安全领域 在能源领域,《“电力安全生产“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要基于三维数字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安全预警;依托互联网推动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技术应用。 大力推进新能源智慧电站建设。运用基于三维数字信息模型技术,实现机组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和异常情况即时预警功能,提高新能源发电安全管理成效。 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力安全生产新型能力,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应用试点,推动5G+安全生产、边缘计算、数字孪生、智慧屏、安全芯片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和展示。 ——《电力安全生产“十四五”行动计划》 城市发展领域 在城市发展领域,《“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速推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融合,完成城市绿色化改造。 加快构筑数字社会,支持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 5G 网络 规模化部署,争取至 2025 年覆盖所有示范区城市。 ——《“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详细]2023-03-06 09:55

中联重科G系列旋挖钻机为山东再添新风采

跟随“十四五”规划的脚步,山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的理念加快着齐鲁大地的经济发展[详细]2022-12-16 14:1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