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以大规模定制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

2020/12/30 10:53哈尔滨工业大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同时强调“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升级,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在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加快推动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背景下,以下几个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

第一,国内有效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虽然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受居民消费能力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巨大的内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尽管我国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经济逐步恢复,但消费依然处于低迷的状态。

第二,制造业数字化程度有待提高。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制造业仍处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并存,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产品所需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第三,供应链上下游协作亟需加强。为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企业需要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和资源。尽管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程度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堵点和梗阻。疫情初期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的短缺,也暴露出制造业在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不足。此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化使得企业难以单打独斗,需要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以提高供应链敏捷性和用户价值创造能力。

基于上述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和企业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推动制造业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供应链。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循环的终点也是新起点,是释放内需潜力、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动力的着力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未来发展中,应立足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转型现状,充分发挥大规模定制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中的优势。通过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实现,提升制造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消费品市场的多层性和多样性。

第二,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今天,数字化使得制造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从而从供给侧为国内大循环助力。因此,要加快推动数字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搭建跨企业、跨业务的横纵向结合、端到端的资源配置与共享平台,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更有效地支撑企业开展大规模定制。

第三,搭建多主体参与的供应链协作平台。加强企业间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鼓励制造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协作,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发展,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形成基于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大规模定制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四,提高供应链敏捷性,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对充满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制造企业需要构建自适应机制以及智能制造系统的重构机制,实现资源跨企业、跨生产任务的灵活配置。加强对物流和信息流的计划、管理和控制,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全面优化管理,提升制造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保证企业在实现规模经济性的同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五,积极遴选和培育示范企业,引领和带动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在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大规模定制,需要考虑不同企业在资源储备和发展路径上的差异。基于数字化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遴选和培育示范企业,引领业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再者,发挥示范引领企业效用,引导业内企业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形成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供给水平,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供给水平。

总之,提升大规模定制能力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要注重需求侧改革,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内需潜力,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还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英轩重工被评为“全省重点培育的贸易双循环试点企业”

近日,山东省商务厅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详细]2022-12-05 17:42

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国机力量持续服务“双循环”

国机集团积极服务“双循环”,统筹抓好“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三件大事,全力开拓稳固两个市场,[详细]2022-06-01 09:54

山东港口首条欧洲滚装航线开通 为工程机械搭建出海新通道

9月24日,搭载着376台工程机械的滚装船“MORNING POST/晨信”轮,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起航[详细]2021-09-26 20:58

以科技创新引领,走“双循环”道路——湖南日报特刊发表何清华署名文章

2021年7月1日,湖南日报推出《百年风华湖湘潮》百版特别报道,献礼党的百年华诞。特刊第35版发表山[详细]2021-07-02 09:39

《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解读之六——以高水平开放助推双循环

日前,由1个发展纲要、26个专业规划、9个专题规划构成的机械工业“十四五”规划在中国机械联四届八次会员大会上全文发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机械行业在开启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便于大家学习参考,现将《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重点内容进行解读。本解读共分为6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微信公众号将分六次予以刊登,敬请关注!今日刊发系列报道第六部分,至此本系列解读已刊载完毕,如需查看往期内容请浏览过去消息推送。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立足行业,放眼全球,将“高水平开放”置于重要地位,明确了以开放求发展是我国机械工业未来坚持的基本方向。 一、“十三五”我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呈现积极变化 “十三五”以来,我国机械工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从战略高度深化开放合作,全行业对外贸易形势呈现出多方面积极变化。 1.外贸规模有所增长 “十三五”期间,虽然受到全球经济不振、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总体依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780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17.7%。其中进口超过3100亿美元、出口超过4600亿美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4.4%、20.1%。2020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贸易顺差近150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34.6%,“十三五”时期,除2017年外其他四年的年度贸易顺差均超过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2.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贸易顺差占全国外贸顺差的比重大幅增长,由2015年的18.7%增至2020年的27.9%,上升9.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在机械工业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一般贸易占比持续上升,由2015年的60.5%增至2020年的67.0%。2019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机械工业出口总额的46.9%,首次超过三资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对外贸易出口的主力军,在机械工业外贸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化步伐稳步推进 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机械工业重点领域国际化步伐稳步推进,全球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 工程机械作为国际产能合作重点行业,经历了从战略视野国际化,营销服务国际化,到部分企业实现了研发生产国际化和品牌及管理体系国际化等跨越发展阶段,形成了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全球研发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至“十三五”末,工程机械出口及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30%。 农机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国际融合步伐,在法国、意大利、白俄罗斯等国设立研发基地,部分骨干企业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投资拓宽了吸收国外技术、布局全球市场的路径。 汽车行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全球配套体系,为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2016-2019年我国汽车出口金额分别完成106.9亿美元、132.7亿美元、147.6亿美元和152.1亿美元。 石油及石化装备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加快。钻采装备海外布局初见成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集团公司的装备制造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多个国家设立了50多家机构;炼油化工装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贸易,2019年出口到东盟、欧盟、美国、拉丁美洲、非洲、印度、中东和日本等近80个国家和地区。 电工行业海外市场开拓经历了从产品输出到服务输出,再到投资并购的升级迭代,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电站设备龙头企业已经参与诸多海外大型水电、火电站的建设,输配电设备骨干企业已经为电网公司海外项目提供了成套产品。核电方面,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在海外斩获多个订单。新能源方面,我国太阳能、风能设备已经落户多个国家。 轴承、齿轮、液气密等零部件企业更加注重全球发展布局,继续拓宽产品出口渠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取得良好发展态势。有不少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建厂、并购海外优质企业等方式整合资源、吸收全球优秀人才,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二、新时期,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进入新时代,我国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其中既蕴含机遇,又不乏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动力来源加快向知识和创新驱动转换,为我国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了战略机遇。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差距并不是太大,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依靠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有机会实现从追随者到同行者甚至于领跑者的角色转变。但我们也看到,科技革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尚未充分显现,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延缓甚至阻碍了贸易全球化进程。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出现局部断裂,国际分工体系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性。 “一带一路”建设的继续推进,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也将有助于我国扩大出口市场空间,满足国内进口消费需要,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稳外贸、稳外资,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方式将不再局限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是凭借不断增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及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环节攀升。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劳动力、能源、土地等传统比较优势日趋弱化,很多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从产业链、供应链来看,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加之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及出口管控措施,部分进口原材料、关键设备和零配件供应出现困难、价格持续上涨,一些行业及企业上游供应链受阻或面临断裂风险。 三、坚定不移推动机械工业实现更高水平开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彰显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将开放之门“越开越大”的决心和定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全面把握机遇,也要沉着应对挑战。 一是要不断优化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结构。从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着手,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改变以往对外贸易中存在的质量效益不高、缺少话语权、对国内循环和国内消费市场重视不够等问题,继续巩固我国机械产品在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地位,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提高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海外工程承包项目的服务水平,扩大国产高水平机械设备海外工程应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水平,为行业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 二是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落地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进一步推进装备制造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诸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来”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走出去”也不应盲目跟风,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同时要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妥善防范和化解项目执行中的各类风险。 三是要改变过去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模式,转向规则、制度、标准等的制度型开放,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的发展,加快构建机械工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积极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突破和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机械工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不断提高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的数量和范围,充分反映我国利益;围绕国家重大技术专项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将我国集技术、产业和市场相结合的自主技术标准推向国际,争取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四是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鼓励行业协会与境外同业组织和单位建立双边和多边联系,积极开展产业信息交流和合作项目对接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开展机械工业税则税目及进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工作。以维护产业安全为目标,动态跟踪分析重点领域对外贸易情况、国际贸易摩擦情况,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以便做出应对。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建海外办事处、组织召开产能合作推进会等形式,助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行业参与多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加RCEP培训,了解有关规则和利好政策;认真分析该协定实施对产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诸多挑战。 (来源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详细]2021-05-06 16:21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10月15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