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2020/10/27 09:50中国工业新闻网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两个强国建设,‘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如期完成, 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制造业成就显著

我想用五句话概括取得的成绩:增幅持续领跑、创新成色十足、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加快壮大、开放水平提升。”王志军说。

一是综合实力再上台阶,2016-2019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4.54万亿元增至31.71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1%,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今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中三季度增长5.8%,呈逐季回升态势。

二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32%,比201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1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100余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网络。2020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2015年上升15位。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钢铁行业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1.5亿吨目标。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加快,截至2020年6月,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为71.5%、51.1%,高于2015年14.8个、3.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4.4%、32.5%,分别比2015年提高2.6个、0.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是优质企业加快壮大,龙头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在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上榜制造业公司数量达到38家,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制造业品牌18个上榜。《福布斯》发布的2019全球数字经济百强企业榜单中,我国有14家企业上榜。

五是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般制造业有序放开,汽车、船舶、飞机相关领域正逐步取消股比限制,高铁、核电、卫星等成体系走出国门。2019年,我国工业产品出口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分别占我国总出口和全球需求金额的71%、21%,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居于关键位置。截至2019年底,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建设了超7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王志军表示,明年工信部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定不移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提高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用更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和更优的信息通信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重大技术装备实现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取得了很多巨大的成就。

工信部规划司司长卢山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回顾说,嫦娥揽月、胖五飞天、天问启程、北斗组网、双龙探极,“雪龙一号”、“雪龙二号”、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批量投入运营,C919大型客机用材、平板显示基板玻璃等新材料实现突破。“蓝鲸一号”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今年实现了成功开采可燃冰。五轴镜像机床,是做对称加工的重要机床设备,现在已经突破。

据介绍,我国高铁 、核电、卫星以及很多医疗物资、防护物资等纷纷走出国门,成为我国的“新名片”,得到了全球的认同。比如上海联影研制的全球首台全景动态2米PET/CT,已经在美国科研机构中使用。

此外,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的异军突起,比如中车集团生产的轨道交通设备,包括中国铁建、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徐工集团的起重机、振华重工的港口机械,特变电工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动力集团高效、清洁的发电设备等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都大幅度提升。在这些整机和系统的供应商崛起之外,还有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背后做支撑。”卢山说,相信随着“十四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名片”为老百姓造福,得到世界的认同。

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如何?下一步如何继续发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顺利推进,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高质量外网延伸至全国300多个城市,连接超过18万家工业企业,“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加速推进,各地基础电信企业积极地与工业企业进行对接,在建项目超过了800个。标识解析体系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五大国家顶级节点基本建成,75个二级节点上线运行,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4000万台(套),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融合应用覆盖30多个重点行业,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和数字化管理五大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活跃,提质降本增效成效显著。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多方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扩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达1700家,相关技术、标准、研发、应用等方面的产业合作不断增强,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闻库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二是深化融合创新应用。三是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四是营造良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着力打造工业大数据生态体系

近年来,我国工业大数据应用迈出关键步伐,在需求分析、流程优化、能源管理等环节,数据驱动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工业企业对于跨企业、跨行业数据共享合作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但目前企业普遍反映,数据权属界定不清、规则不明、难以定价等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专家表示,供需双向发力,才能共同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深度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工业数据汇聚共享、融合创新,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着力打造资源富集、应用繁荣、产业进步、治理有序的工业大数据生态体系。 总体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工业大数据是工业领域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总称,包括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中生成和使用的数据,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数据等。当前,工业大数据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全球主要国家和领军企业都在积极发展数据驱动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工业大数据资源极为丰富。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工业大数据应用迈出关键步伐,在需求分析、流程优化、能源管理等环节,数据驱动的工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但是,与互联网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普及和成熟相比,工业大数据更加复杂,还面临数据采集汇聚不全面、流通共享不充分、开发应用不深化、治理安全短板突出等问题,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工业大数据采集汇聚过程中面临的痛点较多。”据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因企业信息化基础差、设备接口不开放等造成数据采集不上来;企业数据底账不清,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数据、分布在哪里,大部分工业数据处于“睡眠”状态;因设备不互联、通信协议不兼容等造成不同数据不匹配、不互认,数据孤岛现象普遍;数据失真、失准及一致性差等因素导致数据汇聚质量不高;等等。 形成高质量数据链 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来推动全面采集、高效互通和高质量汇聚,包括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补课”、推动工业设备数据接口开放、推动工业通信协议兼容化、组织开展工业数据资源调查“摸家底”、加快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汇聚等具体手段,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贯通的高质量数据链,为更好地支撑企业在整体层面、在产业链维度推动全局性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此外,在国家层面把基础数据汇聚起来,建设以大数据为手段支撑政府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的平台,正变得日益重要。比如,在此次疫情初期,针对重点物资保障需求不明、底数不清、对接不畅等困难,工信部依托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快速建成“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保障重点医疗物资的科学调度、统筹平衡和高效供应,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支撑。 借鉴这些经验,此次《指导意见》强调部署了“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立多级联动的国家工业基础大数据库”等具体手段,以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 促进数据市场化配置 工业企业对于跨企业、跨行业数据共享合作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但目前企业普遍反映,因数据权属界定不清、规则不明、难以定价等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跨企业、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流通难以开展。 对此,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坦言,这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指导意见》将通过探索建立工业数据空间、加快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流通中的应用、完善工业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等方式,从技术手段、定价机制、交易规则等多个方面着手,激发工业数据市场活力,促进数据市场化配置。 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副主任杨春立表示,目前有一些领军企业在工业大数据应用上已开展了深入探索。但总体看,大量工业企业的数据应用仍然是局部的、低水平的,亟需政策推动,让这些企业想用、会用工业大数据。 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在需求端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开展工业大数据竞赛等手段,解决不想用、不敢用等问题;通过在供给端培育海量工业APP、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向中小企业开放数据服务能力、培育应用生态等手段,降低企业数据应用的成本投入和专业壁垒,解决不会用、不敢用问题。 “供需双向发力,将共同推动工业大数据全面深度应用。”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黄鑫 )[详细]2020-05-18 11:03

制造业未来十年何去何从 突破与改革在哪儿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盈利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见,只要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后发优势”,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那么在未来的下一个十年中,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一定会加快。 制造业已经进入智慧化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制造业有望通过改进技术提升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价值,步入“智”造时代。 2013年11月12日,矽亚投资将联合浙大管理学院和浙江企业家俱乐部在杭州举办《展望2020——制造业的前世今生》经济预测与分析财经年会。 我们了解到,此次矽亚投资邀请到国际顶级投行、投资机构、对冲基金、制造业百强企业等各界知名人士,将从全球与中国、政府、资本市场、制造企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家族传承等多种视角进行专业的分析、预测,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问诊把脉,寻找制造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在经历了以低成本取胜、劳动密集型、量大于品质、带来巨大能源消耗等粗放式增长之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全球经济的下滑、中国经济的转型、环境问题的整治、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劳动人口结构改变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一方面,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亚洲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为全世界瞩目,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出口和投资是拉动中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两驾,两者共享一个基础,这就是中国的制造业。 制造业支撑着出口很容易理解。而制造业支持投资,就是用储蓄购买大量制造业的产品——钢铁、水泥、设备等,然后进行安装成为基础设施。 中国在世界上虽然享有“制造大国”美誉,与最发达制造强国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机遇。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不少新问题,主要包括自主知识产权、人工成本和整体产业素养等三方面。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盈利水平的提高。目前制造业发展方式落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生产模式已成为转变我国发展方式的最大障碍。 近年,中国制造业面临不少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制造”的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上升很快。2008年,中国修订了劳动法后,2008年~2011年中国法定最低工资的水平加快提速,去年各地的增长幅度平均在20%以上。此外,“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幅度增加劳动所得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市场与政策一起发力,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更快增长。整体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工成本方面的差距,大体从开放之初的100倍,收缩为目前的10倍。 此外,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且不稳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工就开始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农民工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太大。由于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中国制造业难以形成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的产业队伍。 弄清楚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后,我们要明白真正制约中国工业增长的是什么?是市场需求。在当前,最现实的就是全球复苏的步子缓慢。从2008年危机冲击中国以来,我们可以观察到,每当发达经济复苏的步子略略加快,中国沿海工业的订单就上升,招工难的问题就突出,制造业的增长就强劲。 对中国经济而言,一个可能的方向,就是把一部分中国制造出口的能力,转过来为国内的消费市场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制造业的改变,甚至是生产技术变革正在进行。但新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变化、制造模式变革是需要许多重要条件的。 新一轮工业革命即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是以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重大创新为代表的能够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事件,它不仅会导致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以替代已有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导致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交易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 现如今,制造业已经进入智慧化工业革命时期,未来将朝向无人工厂发展。制造商通过改进技术提升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价值,全球“智”造正在成为时代潮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目前企业生产制造产品,首先是圈地盖厂房,然后从全球采购原材料进行加工,最后进行全球销售。这样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问题?运输成本高、搜寻信息难、交易成本大。 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可能实现什么?它可以真正做到“销地产”。也许某些制造企业只需要在不同需求地放上几台互联网连接的3D打印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直接把原料拉到商店,打印后直接拿走就可以了。这样运输成本就大大减少,定制交易成本也大大节约,另外定制也没有库存,没有多余产品的浪费,于是整个社会资源就得到了很大的节约。 这些都将是制造业的突破和改革。可以预见,只要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后发优势”,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那么在未来的下一个十年中,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一定会加快。[详细]2013-11-06 09:48

助力嘉定新城2025万亿产业计划 宏信建发荣获嘉定区综合实力金奖

2021年3月3日下午,上海市嘉定区召开2021年优秀企业表彰暨投资促进大会。上海宏信建设发展公司([详细]2021-03-09 10:04

上海金泰蝉联“2016年度先进制造业综合实力”金奖

日前,上海市嘉定区召开2016年度区内优秀企业表彰大会,表彰区内一批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和个人。上海金泰[详细]2017-03-02 09:48

泰富营销2015年实现开门红 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自1月5日起,接二连三地有捷报从营销前线传来,截止目前,2015年泰富已累计中标合同金额近3000万元人民币,这不仅彰显了羊年大吉的好兆头,也充分体现了泰富重装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 目前,泰富重装营销总公司华东区域山东日照童海港业门机项目、东南区域浙江嘉兴港海盐港区C区5、6号多用途泊位工程门机采购及安装项目皆顺利中标,二项目中标金额合计近3000万元,顺利实现了新年签单“开门红”。按照中标公示要求,泰富将为业主提供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一系列服务。 其中,浙江嘉兴港海盐港区C区5、6号多用途泊位工程门机采购及安装项目中标金额2000多万元。在竞标过程中,让泰富营销将士精心布局,通过不懈努力获得特种设备安装维修资质,最终从众多行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为我司在门机市场的拓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是营销总公司不平凡的一年,各类产品销售合同总额相比2013年均实现了翻番,集团工业总产值也成功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百亿湘企”俱乐部新会员。2015年,泰富营销总公司全体员工将紧盯集团公司下达的销售目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做到销售技能精湛、作风硬朗、行动有力、管理高效、目标突破,全面完成2015年度营销考核目标任务。[详细]2015-01-22 16:15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徐工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21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10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50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均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成就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100多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工集团已为抗震救灾、建设徐工希望小学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6075万元,捐衣物14.9万余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