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了600家企业,有关数字化转型的七个重点发现!

2020/07/03 14:24数字化企业

随着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工业软件的不断进化,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展现、分析与优化都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迅速席卷全球。

当前,全球范围内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我国也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这历史的交汇期,数字化转型可以助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企业效率的提升,并且从供给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因此,数字化转型是必要性的,也是紧迫性的。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企业又将如何抉择?e-works对近600家制造企业进行了2019-2020年度CIO数字化转型的问卷调查,并有了几个重点发现:

● “疫情”之下,数字化转型再次被推向“风口”,热潮持续。

● 数字化转型价值得到企业广泛认同,内生动能强劲,投资热情不减。

● 企业战略发展、行业发展趋势、经济下行压力是促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因。

● 人才和资金仍然是困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

● 制造模式和运营模式转型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攻方向。

● 企业数字化转型多处在基础建设与改造阶段,新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期。

● 智能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是企业2020年建设重点。

一、大势所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抉择

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并且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将其推向“风口”。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企业无疑是在接受一次“抗震测试”,面对受制约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急剧变化的供应链以及传统市场的“急冻”,企业必将面临加速转型升级的变革与突破。

据e-works对近600家制造企业的CIO调查显示,“倒逼”之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超过99%的企业领导对数字化转型持支持态度。其中,超过70%的企业制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并且,对比2019年与2020年的调查数据发现,非常支持数字化转型且有详细计划的企业占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支持但尚未制定计划的企业占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传统制造企业在面对冲击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用数字化转型来对抗不确定因素,并高度认同其价值,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

△ 制造企业高层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

△ 制造企业高层对数字化转型的态度

二、价值驱动,企业转型内生动力增强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课题组测算,目前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渗透率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数字技术对行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左右,中国推进数字化转型具有非常大的需求空间。随着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中的稳定投入,为企业发展乃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动能。

据e-works本次调查显示,2019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总体投入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其中500万元级别的投资显著增加,投资额在500万-1000万元区间的企业比例也保持稳定上升。另外,企业对2020年资金投入的预测显示,相较于2019年总体资金投资保持稳定并略有增加的态势,这也充分说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驱动效应明显,企业内生动力正在持续释放,其中国有和民营企业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

△ 2018-2020年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投入

△ 2018-2020年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投入

△ 不同性质企业2020年数字化/智能制造拟投入情况

△ 不同性质企业2020年数字化/智能制造拟投入情况

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因分析发现,企业战略发展要求是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动因,其次是行业发展趋势驱使、经济下行压力驱动等因素。这也充分说明,越来越的企业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迫切希望引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进一步催化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进程。此外e-works对企业跟踪发现,在“疫情”期间,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越小,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备受企业认可。

△ 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因

△ 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动因

三、迫在眉睫,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同时制造企业组织、业务、产品和价值链的复杂性,也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诸多障碍。此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受其所属产业特点和资金状况等因素影响,也会呈现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且困难重重。

根据e-works本次调研数据可见,人才和资金是困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比例均超过50%。其次是技术能力、管理与流程因素、观念认知等,并且也有近30%的企业对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不明晰。近年来,针对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企业都在积极的培养与输入,但面对不断变化的数字化/智能化复合型人才的新条件、新要求,企业也面临“无从下手”的困境。为此,包括e-works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在通过“智能制造培训学院”、“智能制造国际/国内考察”、“标杆工厂评选”等形式帮助系统的构建数字化转型的知识体系,创造数字化/智能化实训的机会,打造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的平台,树立学习的标杆与典范。

△ 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 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e-works认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的,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将在商业模式转型(从卖产品转为卖服务,在线营销、体验营销等)、服务模式转型(客户自助服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服务、设备远程监控等)、研发模式转型(仿真驱动设计、异地协同研发等)、运营模式转型(业务流程管理、移动应用等)、制造模式转型(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柔性自动化产线、IT/OT融合等)、决策模式转型(数据驱动决策、大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展开。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企业在六大转型方向中优先推进的是制造模式的转型,占比约56%,其次是运营模式转型和决策模式转型,在商业模式、研发模式、服务模式转型方面有待进一步转换思路,全面推进。

△ 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

△ 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

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数字化和自动化是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两大支柱,自动化系统要实现柔性,必须依赖数字化系统的支撑。本次调研企业在智能工厂建设、智能产品与服务、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物流与供应链、智能决策等领域的建设项目也逐步推进中。其中,智能工厂建设方面,新建数字化、智能工厂的占比较2018年有大幅提升至57.1%(据e-works2018年度CIO数字化转型调研数据显示,智能工厂建设项目中占比最高的是对老工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建数字化、智能工厂的企业占比为32.4%)。企业在智能工厂建设中的侧重也说明,现阶段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多以基础的数字化建设为主,集中在自动化改造、设备联网、设备数据采集、MES系统实施等方面,对于新技术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

△ 2019年度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情况

△ 2019年度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情况

2020年,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经历了“疫情”考验之后,更加坚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根据本次调研企业反馈,2020年企业也会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建设,把握“疫情”下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机遇,锻造升维竞争的全新赛道。具体项目分布情况如下图,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有近15%的企业将部署工业云平台,超20%的企业将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

△ 2020年企业拟推进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项目

△ 2020年企业拟推进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项目

结语

综合e-works多年来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跟踪调研,制造企业想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需要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 数字化转型是全企业的举措,领导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与发展的思维,有决心、有毅力,真正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引领数字化转型,这会对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性作用。此外,就是企业全员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对于数字换转型的成功也是挑战之一。

②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明确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并制定详细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并有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落地。这一过程可以考虑通过专业的咨询机构完成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诊断、需求分析、流程梳理、整体框架设计和实施方案制定等过程。

③ 善于深度应用数字技术帮助企业赢得显著的竞争优势。目前对于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企业需要进一步追踪技术趋势对于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并评估数字化技术深化应用对企业业务目标实现的价值。

④ 制造业的各个细分行业差异很大,处在各个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个性化很强,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也各不相同,在选择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时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节奏、方式去推进,让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⑤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可以采取内部培养、优秀人才输入等多种方式构建企业数字化人才体系。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培训机构的课程,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通过国内外考察、应用实训、标杆企业参观等丰富人才培养的形式,强化培训的效果。

未来,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征程还将继续。尽管短期看来“疫情”对中国制造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供应链的大考、传统模式的颠覆、企业生存都将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冲击背后显现的却是企业在反思之后的进一步“觉醒”,以及坚定的用数字化转型对抗不确定风险的信心。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工信部:2024年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启动

7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征集《2024年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通知,聚焦制造业重点行业领[详细]2024-07-29 13:55

工信部最新发声涉及未来产业、“5G+工业互联网”、新一轮工业设备更新机遇……

7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今日[详细]2024-07-05 15:28

5G商用牌照发放五周年,“数”说里程碑

攀登珠峰、深入矿井、横跨东西、穿越地表、“布网”陆水空……这是在过去五年间,5G建设者遍布祖国各地的足迹,也是我国“5G+”赋能千行百业的例证。 2024年6月6日将迎来5G商用牌照发放五周年。过去这五年,5G发展经历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行业应用不断丰富的过程,也诞生出了诸多里程碑式的成果。 高度:6500米 在珠峰建成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 “这将是中国移动又一次被记入史册的一个项目;但紧接着,我就意识到这也是异常艰难的一个工程……”中国移动西藏公司网络部无线优化室负责人李崇明在回忆珠峰6500米营地5G基站建设过程时如是说。 从工程建设到技术验证,再到饮食起居,在“魔鬼营地”建设5G基站,每一个环节的挑战都非同小可。 由于5800米和6500米营地都是山路,无法通车,基站和供电等设备是由46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驮运上山的。为了不破坏珠峰核心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团队在设计建设方案时,采取了对自然环境破坏最小的铠装光缆布放的方式进行建设。从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布放到6500米前进营地所需的25公里传输光缆,全都需要靠人工扛上山。一盘3公里的铠装光缆重达700kg,需要40多人同时肩扛。 “回想整个建设过程,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运输不便、熔纤困难和电力不足。通往山上的是仅有三四十厘米宽的碎石路,越往上走石块越大、坡度越陡,普通人每走一步都极为困难。”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日喀则分公司网络部网络运维班长拉平告诉央广网记者,为避免风雪吹进熔接机,他们将冰冷的熔接机揣到怀中给熔接机升温,反复开关机,常常熔接1处就要耗时3个多小时。 气喘吁吁、步履蹒跚是这群珠峰5G基站建设者们当时的真实写照,心怀敬畏、一往无前,是他们的心路历程。 “经过20多天艰苦卓绝工作,最终成功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正式开通了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的激动和自豪!”拉平说。 “5G上珠峰”专项工作不仅是又一次在人类生命禁区的极限挑战,更为后期拓展珠峰5G智慧旅游、科考5G通信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度:超1000米 打造5G智慧矿井 “我们经历过煤矿职工出井时‘只有牙齿是白的’生产体验。”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平顶山分公司副总经理孙小东告诉央广网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平顶山人,他与煤矿职工有着深厚的情感。“作为属地的通信企业,我们希望通过5G技术、信息化、数智化的手段为煤炭企业赋能,改变广大煤矿职工的生产环境。” 基于这样一份愿景,中国移动联合平煤神马集团成立了项目组。 据介绍,在超千米深的矿井中,“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的环境条件对5G网络的建设与稳定运行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项目团队采取了多项技术措施,比如,基站级联与分布式多天线覆盖技术,实现了高上行容量和速率,解决了信号盲区和设备干扰问题。同时,利用超级上行技术和网络切片应用模式,提升了传输速率,为智能矿山的数据传输提供了速度保障,并预防了信道拥塞问题,确保了5G网络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孙小东介绍道。 基于中国移动联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千米5G+智慧煤矿项目,构建了全国首套5G+智能选矸、全省首套5G+智能综采、5G+辅助作业等应用场景,助力煤炭企业少人化、无人化。自202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完成了采深超千米井下的5G远程掘进、无人综采、智慧测控三大应用项目。据悉,该项目帮助矿区实现了设备的远程操作和自动化控制,高危工作面人均年产量提升约70%。 此外,针对普遍原煤矸石含量高、不易燃烧的特点,中国移动研发出全球首款5G智能煤矸分选装备系统,融入机器视觉能力,实现块煤与矸石分选精度达97%。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矿业行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5G技术的赋能使得传统的矿业开始向“智慧矿山”转型,这不仅提高了矿山的科技含量,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广度:60.72平方公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库,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 “离开109国道通往腹地,属于无人区,无信号覆盖,无覆盖区域83-90平方公里。”中国移动青海公司(以下简称“青海移动”)计划建设部沈彬告诉央广网记者。过去,只有保护区南部察日错湖周边5个村落以及109国道沿线有通信信号覆盖,其他区域均无网络覆盖。 为助力提升保护区生态保护实时监控能力,改变以往纯人工巡逻监控的模式,青海移动协同青海铁塔、中兴、华为等单位开展可可西里卓乃湖5G专网建设,通过5G远程视频巡检+现场值守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保护站管理效能,保障保护站人员人身安全。 回顾基站建设过程,沈彬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青海移动等从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到施工组织,综合考虑保护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现场施工人员在5月连续降雪的情况下,克服高寒缺氧、大风气候等困难,首次在无人区采用多跳长距大带宽微波回传,通过主站利旧保护区观测站,3个中继站分别建设3座三角增高架,增大太阳能备电时长,配置容量为普通基站的4倍。最终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开通卓乃湖5G专网,发挥5G超远覆盖技术,卓乃湖保护站周边7公里的地域已接入5G网络,上网传输速率最高可达860Mbps。 2023年5月31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卓乃湖中国移动5G基站开通运行,可可西里腹地有了5G信号,实现了藏羚羊产仔高清视频回传,标志着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心区域可通过5G网络连接全球,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智慧化管理迈出的关键一步。 速度:隧道内秒级定位 全球首创地下隧道5G+北斗卫星导航 如今,手机导航App的广泛普及,让大众出行几乎不存在迷路的风险。而在被誉为“8D魔幻城市”的重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复杂多变的路况,以及车道多、隧道多特点等,给导航精准度带来了挑战。 据了解,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总长度约7.5公里,是全国首个规模最大的、在繁华中心城区地下建设并通行的停车系统环道工程,路网复杂且处在地下深处,难以接收到导航卫星信号。 针对这一状况,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移动”)分三期工程,率先在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落地“5G+北斗”室内导航系统的项目。 重庆移动渝中分公司政企客户部经理吴星向央广网记者解释称,“‘5G+北斗’室内导航系统是通过时钟同步技术、幅型天线设计技术等核心技术,攻关遮挡环境下信号难覆盖、地下室内环境定位精度差以及复杂空间分层定位难三大技术难题,解决了解放碑地下环道手机导航定不住、定不准、定到地面上等问题,达到了手机导航过程中精准定位、秒停秒启、精准分层的效果,实现连续稳定、无缝衔接的地下环道精准导航。” 中国移动首次实现了“5G+室内卫星信号”在城市地下道路的全域覆盖,实现隧道内秒级定位,满足车道级、连续稳定无感切换的导航体验,大大提升了地下环道的通行效率。同时,中国移动全球首创5G+北斗室内外融合泛在定位技术,填补了国内地下隧道无卫星导航的技术空白,解决了大众在地下环境中的出行难题,实现北斗在复杂交通场景下的规模应用。 精度:“黑飞”100%监测识别 全球首个城市复杂场景5G-A通感低空连片组网验证 2024年被业界看作是5G-A商用元年。 5G-A是5G的演进和增强,也被称作5.5G,是介于5G和6G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5G-A实现了5G网络基础能力10倍的提升。 今年3月28日,中国移动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公布首批100个5G-A网络商用城市名单,并宣布计划于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0个城市,建成最大规模的5G-A商用网络。 如今,中国移动已在浙江完成全球首个城市复杂场景5G-A通感低空连片组网验证,并在杭州奥体中心率先实现无人机飞行轨迹和速度精确感知,做到“黑飞”100%监测识别。 近年来,我国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创新丰富,也对低空飞行的安全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移动浙江公司率先引入5G-A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构建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低空通信+感知能力,在钱塘江畔实现约3平方公里的连片覆盖的通感一体化关键技术验证,突破了通信感知融合、感知连片组网、自适应干扰协同、多模型智能融合,雷视联动等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低空无人机飞行轨迹、速度、经纬度等飞行数据精确感知。 “通感一体是将部分雷达感知能力叠加到通信网,赋予网络对于移动目标的位置和速度的探测能力,挖掘网络潜在价值。感知能力是5G-A引入的最具标志性的新能力。”中国移动浙江公司规划技术部5G技术专家徐林忠告诉央广网记者。 据徐林忠介绍,从概念到落地,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还要解决诸多堵点问题,比如覆盖距离要实现从百米到千米的突破、覆盖地面升级为兼顾地面和300米以下低空。在此过程中,中国移动首次提出低频通感技术路线,即不同于过去的感知或者雷达主要是基于毫米波,现在变成了4.9GHz频段。并实现多个低频通感一体技术攻关,早于国际标准构建中国移动自有技术体系。 上天入地、跨越山海,五年来,中国移动全力实施“5G+”计划,开通5G基站超190万个、5G套餐用户近8亿,服务行业客户超2500万,打造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5G商用案例超3万个,实现了规模应用。期间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应用创新,都为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详细]2024-06-06 14:49

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根云-工业连接平台荣获特色产业互联网50佳

近日,由国家工信部主管媒体《通信产业报》全媒体“工业互联网世界”主办的2024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第[详细]2024-05-23 11:23

关于遴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级考试考核站点(第一批)通知

各有关单位: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第二批评价机构目录的通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工联院”)入选成为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评价机构。 为做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评价工作,根据《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人社部发〔2024〕37号)、《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办法》(人社厅发〔2021〕71号)及相关文件要求,工联院将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遴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级考试考核站点运营单位。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类型 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级考试考核站点运营单位。 二、遴选范围及数量 主要面向具备开展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考核能力的培训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组织等。 遴选数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遴选1-3个考核站点运营单位,承担所属区域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实施任务,考核站点目录向社会公开并动态调整。 三、申报条件 1.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的独立法人机构,建有规范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申报单位及其法人无违法、失信、重大经济纠纷等不良记录,社会信用良好。 2.申报单位应具备开展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等级考核工作所需的相应场地、设备和工具(软件)系统以及考核制度文件体系等,能按要求开展相关考核工作;各考核站点配有专职工作人员6名以上。 3.优先遴选已入选各省市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机构,工业互联网产业龙头企业、院校,以及参与人社部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教材的研制单位等作为考核站点。 4.自愿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联院的监督管理。 四、申报材料 1.考核站点申报表; 2.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印章); 3.信用中国报告。 4.附件2中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专职工作人员劳动合同扫描件,场地和设备台账、图片等)。 五、有关要求 1.具备资质条件的机构可提供相关材料自愿申报。 2.工联院审核确定考核站点目录并在官方平台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后无异议的,在官方平台公布。 3.请申报单位于2024年5月29日前,根据《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级考试考核站点建设指南》(附件1),填写《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级考试考核站点申报表》(附件2),按要求将加盖公章的书面材料(一式两份)寄送至工联院,电子版材料(申报表提交word格式,其他材料为pdf格式)发送至电子邮件(pxzx@china-aii.com)。[详细]2024-05-15 09:4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成立于2014年,是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作为中国首个聚焦新能源汽车的商用车集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形成了“以研发为先导,聚焦绿色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商用车产品与业务发展方向。2016年推出国内首个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商用车品牌远程,2020年完成对汉马科技的前身华菱星马的投资控股,2021年正式宣布收购唐骏欧铃公司,并先后打造了绿色慧联、万物友好、醇氢科技三个市场生态平台,致力于实现“创造智慧互联,引领绿色商用”的企业使命,推动商用车产业变革。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