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专家谈】王春晖:构建新型基础设施是繁荣数字经济的基石

2020/03/09 09:43人民邮电报

进入2020年,我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多次主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有序复工复产指明了方向。其中,会议多次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新型基础设施的基本内涵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新基建“)。”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两大层面:一是基于新科技,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传统基础设施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个层面主要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如5G基站)、云计算中心、工业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智能电网等。如5G不仅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而是一种全新的融合网络,是构筑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升级更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第二个层面主要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如对铁路、公路、桥梁、水利、电网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以智能电网为例,其与传统电网最大的不同是,是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使电网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数字设备技术、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数字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等目标。

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的战略意义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强势崛起,引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数字经济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信息和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通信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经济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系列新经济活动。

有关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速, 2002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还处于万亿级水平,占比当年的GDP比重仅有一成左右(10.3%)。随着“新基建“的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1.3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4.8%,在数字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数字经济已经占GDP比重超过40%,规模超4万亿,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时代应当重新定义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相对的是虚拟经济,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而是一种新型的实体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平台实体,如电商平台经济、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社交媒体平台经济、数字金融平台经济、数字能源平台经济、交通出行平台经济、数字医疗平台经济、智能物流平台经济、数字文化与旅游平台经济等,当今已呈现出“无平台不经济”的趋势,这些平台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新实体经济,是生产力的全新组织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和经济的格局,改变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

然而,平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必须以新一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和保障,平台经济将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通过数据要素市场的资源共享模式,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和融合,不断创新产业形态。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将会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GDP的 “乘数效应”,对于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于新型基础设施,以智能绿色、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安全可靠为有机统一体的新经济系统。因此,推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两大时代主题,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顶层设计和规划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全程全网的5G基础设施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开启万物互联数字化新时代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对建设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打造数字社会、发展数字经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5G应用方面,将在交通、制造、能源、娱乐、安防、家居、医疗、教育等众多行业融合渗透,催生众多新的应用场景,但基本遵循了“二八定律”,即20%用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80%用于物联网,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国家应当统筹规划5G网络的建设,并将其列为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构建一张全程全网的5G基础网络。

事实上,5G的独立组网架构(SA),才是真正意义的5G发展战略。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在5G商用初期阶段更倾向于独立组网,自2019年6月份我国正式启动5G商用以来,到2019年底全国共建成5G基站超13万个。当前,5G已被各主要发达国家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成为国家间博弈、拉动投资、引领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平台。

2.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这里的“一体化”是指,将多个相互分隔、互不协调的数据中心,采取技术、业务和数据融合的手段,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系统地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具有协同效力、一体化的国家级大数据平台。

近几年,多地政府提出要发展“大数据”产业,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信息通信设备制造商、地方政府纷纷投资建设自己的大数据中心。这些所谓的“大数据中心”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互不协调,不仅缺乏一体化的战略规划,而且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应当从国家整体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构建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要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平台的集成,这个过程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但最基础的应当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大数据中心的法律属性应当定性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基础设施;二是国家大数据中心应当充分体现国家数据主权的法律地位;三是强化一体化国家级大数据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治理体系。

国家大数据中心是国家基础网络设施的重要战略资源,只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才能在先进网络设施和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承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发展,才有可能完善网络治理体系。

3.构建全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

工业互联网是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从数字化向网络化过渡的关键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将从三个阶段协助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数字化阶段,二是网络化阶段,三是智能化阶段。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应当组织信息通信企业通过改造已有网络、建设新型网络等方式,建设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络。建设一批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虚拟化(NFV)等新技术的测试床。同时,要重点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设备、网络、平台、工业APP等的安全评估与监管体系,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演练,确保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运行稳定与安全。

4. 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

国家应当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重点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AI大数据中心与民生领域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尤其在医疗、教育、健康、交通、物流等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应当重点强化四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强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强化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强化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强化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建设,这是形成和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新型基础保障体系。

5.重构国家一体化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响应平台

进入2020年,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诸多漏洞,特别是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国家认真总结这次疫情的经验和吸取教训,重构全国一体化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响应平台,并将其列为国家重要新型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尤其在实现信息报告、预警预测、应急处理、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制度和总结评估等功能上发挥积极作用,对正常运行近16年的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反思。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严重损害人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且可能衍生成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将构成严重威胁。对此,建议构建“全程全网,昼夜不停,分秒必争,迅速处置”的国家一体化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响应平台,各级医疗机构和任何单位及个人均有义务通过国家一体化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响应平台在第一时间直接报告突发卫生事件的隐患,切实保障对突发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置“,在第一时间切断感染源头。

6.构建支撑数字乡村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建议重点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尤其是在我国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背景下的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与并行发展战略。

实现城乡双轮驱动与并行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融合体系,尤其要重点构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远程医疗服务、远程教育培训以及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比如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作者:王春晖,南京邮电大学教授、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国资委:加大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国资央企22年工作,部署23年重点任务。 2022年国资央企全年营收情况:2022年全年,中央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 23年重点任务:国资央企将围绕八大重点内容开展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具体包括: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全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会议值得关注的有四个方面,一是考核思路的变化,由“两增一控三提高”变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二是优化国资布局,加强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三是产业链融通发展,发挥央企驱动作用。四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投入: 一是对国资委的经营考核,由“两增一控三提高”变为“一增一稳四提升”。2023年新目标中的“一增”是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增大国资央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一稳”是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是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与2022年整体目标相比,不再强调净利润增长,资产负债率的目标由“控”调整为“稳”,增加营业现金比率这一新指标。 (“以净利润作为衡量中央企业盈利性和成长性的指标失之偏颇,央企净利润的质量高低,也取决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净现金流的多少。”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表示,今年增加的营业现金比率这一新指标,旨在强化现金流的重要地位。) 二是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明确了2023年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国资央企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引导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投向。要制定节能环保、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布局结构调整指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推广应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三是重点关注产业链的发展,构建央企带动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国资委2022年以来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会议指出,各央企要聚焦重点领域,构建以链带面、织链成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组织系列对接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四是强化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来源:工业互联网观察)[详细]2023-02-07 14:13

“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柳工来啦!

10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柳州市人民政府以及中国信息通信[详细]2022-11-04 21:02

人民时评:共同构成算力产业发展壮大的厚实根基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无处不在的算力,正在成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加速释放算力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潜能,才能促进算力融合应用走向更广、更深、更精的领域 前不久,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近5年平均增速超过30%,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算力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意味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正不断夯实。 算力代表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是数字化技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它能让“聪明的车”更安全地行驶在“智慧的路”上,能让飞架在河流山川上的电网实现智能巡检;它是远程辅助诊疗的有力支撑,也是气象AI预测模型的重要依托;它存在于云端的信息服务,也遍布于各地的基础设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千行百业,无处不在的算力,正在成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有数据显示,每1元的算力投入,能带动3—4元的产出。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算力产业发展基石更加坚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多条“东数西算”干线光缆,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590万标准机架,服务器规模近2000万台。在此基础之上,算力正从金融、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加速拓展。算力“沃土”,正孕育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要切实增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算力供给能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数据体量将更加庞大,全社会对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也将大幅提升,数字化转型需求会更为旺盛。这既为算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算力产业全链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夯实算力发展根基。包括高性能芯片、数据中心、网络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是算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需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建代用,尽可能提高算力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技术的研发突破,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增强算力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可控性,让算力的自主可控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丰富算力融合应用。发展壮大算力产业,关键在用,以用促建。通过鼓励国内企业和行业组织在成果转化方面强化合作,可以促进算力产业供需对接。要推动全社会上云、用数、赋智,繁荣线上消费业态,也要推动多元算力服务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降低算力使用门槛,合理配置优质算力资源。加速释放算力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潜能,才能促进算力融合应用走向更广、更深、更精的领域。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算力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谁的计算能力更强,谁就能够在发展中抓住先机、赢得主动、抢占未来制高点。我国算力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算力产业生态初步形成,一大批供给普惠化、业态多样化的融合创新成果正竞相涌现,共同构成算力产业发展壮大的厚实根基。持续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算力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拓展融合创新应用,我们一定能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详细]2022-08-24 10:02

焦点访谈:“个性化定制”时代已到!工业互联网正在改变什么?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基石,从2018年[详细]2022-08-24 09:58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韧性强大

8月16日,国家发改委举行例行发布会,回应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等热点问题。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当[详细]2022-08-18 15:5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