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全面爆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

随着复工潮开启,疫情的防控迎来下半场攻坚时期。交通部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月18日将有1.6亿人陆续返程返岗,城市公共交通服务逐步恢复。那么在激增的人流量下,如何保证公共安全、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从宏观的流动人口管理,到微观的体温检测,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

老实说,这是个相当抽象的问题。不过很少有人会否认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在疫情防控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到底有多重要呢?2月10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能不能开发一个服务社区抗疫的软件,这比捐十个亿还管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能否迎来一个新风口

疫情时期,无论是对感染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筛查,还是对无聚集、非接触的生产生活秩序安排,都形成了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需求,由此催生出一个相当偶然的风口。

比如提到大数据,大家都能想到实时更新的疫情地图。从政府官方到互联网公司,好多平台搭建了相关的数据库。疫情信息实时录入之后,通过疫情地图,我们可以对全国各地的动态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包括确诊、疑似病例,疫情走势一目了然。

相对于17年前的非典,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疫情的掌握程度的确有了明显提高。比如此前武汉官方宣布,春节期间有500万人离汉。在过去,尤其是连火车票都还没有实名制的年代,人口流动的数据其实是很难具体掌握的。但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离汉的500万人具体去了哪些城市,为防疫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各地的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之后,相信大部分人都进行过健康信息的自主填报。像我所在的小区,填报信息才能作为进出小区的凭证。这种信息申报,有的是通过政务APP,有的是依托微信或者支付宝等平台。

数字政务平台的火爆,是大数据实用价值的直观体现,从疫情查询到在线问诊,甚至到口罩的预约和购买,在疫情期间实现了数字化运作,有助于流动人口的网格化精确管理。

其实在国外,用大数据来进行传染性疾病的监控治理早已屡见不鲜。比如2008年,谷歌便发布了“Google Flu Trends”(谷歌流感趋势),利用关键词追踪技术搜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来发现流感的暴发。

《参考消息》的最新报道显示,这次疫情发生后,一家总部位于多伦多的跟踪传染病的公司,就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准确地发出了冠状病毒疫情的扩散警报。它的工作原理,正是依靠海量的数据处理,包括全球新闻报道、疾控中心报告、卫星实时气候数据、航班信息等。

当然,相对于大数据的流动人口管理,政务平台的云审批,或者人工智能预测病毒传播,它们的运用还有一些更加细致具体的场景。

比如在返程高峰期,不少地区商场、地铁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推出了“AI防疫师”的黑科技,以无接触的方式,进行实时体温检测、佩戴口罩识别、预警。一些科研单位和机构,还研制出辅助诊疗机器人、智能消毒与巡检机器人,可以自动消毒、自动发药、自动量体温,无接触下的远程治疗成为现实。

风险岗位无人化的疫情防控需求,让机器换人提前上演,很多还处在测试阶段,缺少大规模应用机会的新技术工具有了用武之地。这种极其偶然的利好,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开始畅想美好的行业未来,比如物流行业和外卖行业的无人配送等等。

预测性地看,疫情之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确会迎来一个新风口。这一方面是基于它们在疫情防控上展现出来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鉴于相关的行业政策的接连出炉。

可以说,这次疫情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要性最为凸显的一次。但话说回来,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尾声,流动人口数字化管理、智慧智能城市建设等依旧会延续,无接触、云办公等相应的特殊需求会逐渐减少。

毕竟,这是一种成本很高的生产生活模式,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而一些人工智能产品研发成本太高,还远远无法实现量产。另外,像医生等一些技术岗位,仍然是依靠人工智能机器人远程治疗所无法取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风口,持续多久值得观望。

还需要提醒的是,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而言,市场需求带来的产业短暂爆发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些发展陷阱。

最典型的还是隐私安全问题。比如各个相关的防疫平台、小程序,如何确保信息收集遵守隐私边界,如何进行信息存储和管理,防止泄漏发生?公共场所的人脸识别技术,该遵循哪些收集和使用界限?

疫情的特殊时期,这些问题的处理,没有获得相应的优先级,包括一些租房平台,也纷纷要求租客上报健康和出行信息。但可以预见,接下来随着疫情消散,疫情期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爆发背后的隐私安全漏洞,包括衍生的一些其他安全问题,会逐渐被聚焦关注。

不管怎么说,这些漏洞需要被及时填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因为情况特殊就偏离合法合规的轨道。

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否在2020年 彻底改变移动应用产业

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十年时,需要从过去的十年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移动应用程序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技术将演变为更具体验性和身临其境的事物,从改善业务运营到将业务发展到新的水平,与移动应用程序协作的新技术将证明是有利可图的。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AI)是丰富企业新世界和新十年的技术之一。这三者都将帮助移动应用程序更加面向解决方案和以用户为中心。

自我学习语言应用程序是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协助翻译和口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项技术消除了对翻译的需求,从而使用户可以在其他国家旅游而没有任何问题。这只是一个例子。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示例,这将提高使用率,并促进业务增长。

2020年也不例外。移动应用行业将以明显的方式增长。人们需要了解人工智能行业将发生什么变化,以及企业在新的一年中如何计划使用这些革命性技术。

据说区块链将主导移动应用程序,或更确切地说是2020年的技术图表。这项技术也被称为移动应用程序的内存,据说可以记住输入到系统中的所有内容。即使已包含了单个区块,并且更改了区块的特定方面,该技术也会将其标记到其内存中,也不会让人忘记它。

因此,到2020年,区块链将成为企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质疑数据安全性并确定管理数据方式的公司将研究区块链以确保其安全性。

人工智能是移动应用程序中的智能技术,人们将在2020年看到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并且行为和解释的方式越来越像人类。

通过快速决策,可以更轻松地委派任务并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除了有效的实践之外,个性化还将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中的人工智能获得动力。现代的应用程序将提供对业务流程的见解,并将增强业务战略,从而使业务朝着增长的方向发展。

在同时实施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时,需要考虑应用该技术的成本以及需要对系统进行的更改。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则可以提高企业的预测策略和安全性方法。反过来,企业将提高系统的生产率,从而减少所有产品的周转时间。基本上,使用正确的协作方法,企业将促进业务增长。

人工智能未来能否 大幅提高模拟速度

即使用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模拟复杂的自然现象也要花上几个小时,如大气雾霾如何影响气候。而作为一种能够快速模拟的算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仿真程序无疑提供了一条捷径。一项日前发表在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的研究表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可以很容易地生成精确的仿真程序,将所有科学领域的仿真实验加速数十亿倍。但是,这一研究尚未通过同行评审。

“这是一件大事。”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负责气候模拟的Donald Lucas说,新系统自动创建的仿真程序比他的团队设计和训练的模拟器更好、更快。新的仿真程序可以用来改进它们所模拟的模型,并帮助科学家充分利用实验设施。Lucas表示,如果这项工作经得起同行的审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些事情”。

《科学》报道称,一个典型的计算机模拟程序一般会随时计算物理作用力如何影响原子、云团乃至星系。仿真程序基于一种被称为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有了完整模拟的输入和输出,仿真程序会寻找规律,并学习推测对新的输入进行怎样的处理。

新的仿真程序的设计基于神经网络,需要的模拟训练很少。通过一种被称为神经结构搜索的技术,这一程序可以识别出给定任务中数据效率最高的连接模式。

这种技术被称为深度仿真程序网络搜索(DENSE),它依赖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Melody Guan开发的一种通用神经结构搜索。它在网络的输入和输出之间随机插入计算层,用有限的数据测试和训练生成结果。如果添加的计算层可以提高性能,那么它很可能被选用在未来的仿真程序变化中,而重复这个过程可以改进现有的仿真程序。

Guan说,“非常兴奋”看到她的工作被用于“科学发现”。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物理学家Muhammad Kasim表示,其团队的研究是以Guan的研究为基础进行的,因为它平衡了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人员使用DENSE技术开发了10个仿真程序,分别用于物理、天文、地质和气候科学等领域。DENSE的仿真程序表现出色,其速度比其他模拟器快10万到20亿倍。而且,这些仿真程序非常精确:天文领域仿真程序的结果与全模拟的一致性超过99.9%,在10次模拟中,神经网络仿真程序比传统仿真程序要好得多。

Kasim说,DENSE技术甚至可以使研究人员实时分析数据,从而节省时间。“DENSE仿真程序可以足够快地解释数据,从而修改实验。希望将来我们可以用它进行现场分析。”(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科学报、企业网)

责任编辑:Shin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关键是提振信心”

时间:12月15日上午 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详细]2022-12-19 18:26

新华社:以“稳”助力稳经济大盘 以“进”积蓄发展新动能

以“稳”助力稳经济大盘 以“进”积蓄发展新动能——2022中国经济观察之工业经济篇 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11月份,受疫情短期冲击加大影响,工业生产有所回落,但从累计看,保持总体平稳。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一系列促进工业平稳运行的政策举措,以工业生产之“稳”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以产业升级之“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工业生产之“稳”:累计增长保持总体稳定 重庆全市汽车企业员工返岗率超过80%,正全力迈向“稳产满产”;山西加快能源企业复工复产,确保完成全年13亿吨煤炭产量目标…… 时下,随着近期全国多地密集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预期得到提振,工业生产步伐加快迹象渐显。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今年以来,国际上地缘政治冲突频发、能源资源供应紧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疫情多发散发,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压力,工业生产一度放缓。 面对多重压力,党中央科学决策,统筹部署一系列稳住工业经济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以实招硬招精准落实,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稳链保畅,建立重点省市日调度机制、实施“白名单”制度,搭建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调平台,一度受阻的产业链供应链得到修复; 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年初出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8月以来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续缓缴部分税费,截至11月10日,制造业留抵退税累计达6176亿元,退税规模居各行业首位…… 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持续显效,反映工业生产快慢的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4月份的同比下降2.9%转为6月份的同比增长3.9%,走出一个“V”字形态。从月度累计看,5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分别增长3.3%、3.4%、3.5%、3.6%、3.9%、4.0%和3.8%。 “受疫情反弹、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10月、11月工业生产指标出现波动。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规模优势明显,加之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从全年情况看,工业生产保持总体平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 产业升级之“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前11个月,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于制造业3.3%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0%,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7.7个百分点…… 一个个较快增速的数据,彰显着产业优化升级之“进”,积蓄着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优化升级,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上做“加法”。 上海嘉定,是远近闻名的“汽车城”。随着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嘉定提出了依托“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这里集聚了一大批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 今年9月,位于嘉定工业区的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激光雷达产品,单月交付量突破1万台。“激光雷达被喻为自动驾驶车辆的‘眼睛’,现在公司有接近一半的业务来自海外。”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李一帆说。 产业优化升级,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趋势。 “5G+工业互联网”全国在建项目超过4000个;5G由生产外围向核心控制环节延伸……前不久举行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发布了5G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成绩单”。 今年以来,工业部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1%,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为40.9%。 未来发展之“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经济的命脉。 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这是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要部署。”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两个维度。 连日来,长安汽车重庆两江工厂新能源汽车产线忙碌不停。由长安汽车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阿维塔即将开启第一款车型的交付。 长安汽车首席专家李伟说,整车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要更好定位、协同和配合,才能更好驱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 魏琪嘉说,当前我国工业产业已具备强大的规模优势,巩固这种规模优势,同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重要着力点就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有韧性。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背景下,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前不久,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其中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出部署。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底线思维、安全发展。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切实保障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安全供应,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来源:新华社[详细]2022-12-16 10:02

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来了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具体如下: (一)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 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二)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 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 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 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 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 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三)优化调整隔离方式 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2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四)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 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 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六)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 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优化接种服务。 要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的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 细化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七)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八)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 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医务人员、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电气暖等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相关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物资、水电气暖等供给,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九)强化涉疫安全保障 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 (十)进一步优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各地各校要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 来源:央视财经[详细]2022-12-07 14:47

最新!多地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一图速览

连日来,全国多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涉及核酸检测、出行、就医等诸多方面。一起来看↓ [详细]2022-12-05 17:57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今天(30日)发布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数据[详细]2022-11-30 10:3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