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光:坚守主业底线,也要有战略定力
“聚焦主业实业发展,争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这是11月3日第三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同期举行的平行论坛主题,无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攻关期摆在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面前关键而紧迫的课题。面临变化的市场大环境和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面对行业的跌宕起伏,企业该如何守住初心攻主业、守实业?
多年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早已走在前列,“把发动机卖得比房地产还挣钱”的潍柴,着实很有发言权。
拧紧“动力”主轴
论坛上,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斩钉截铁地说,潍柴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发动机”这一主轴,不断发挥好集团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优势,做强做大做优主业。
不管是外向重组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集团和林德液压等企业,还是对内入主湘火炬、整合中国重汽,潍柴都将其视为“战略合作”,每一次都与主业有关,都是沿着主轴的延伸和拓展。谭旭光以收购法拉帝为例谈到:“收购游艇的目的不是做游艇,更不是坐游艇享受,而是通过掌握游艇搭载的高端发动机技术,促使潍柴快速步入高端发动机市场。”通过并购,潍柴弯道超车,完成了在全系列高端发动机领域的布局。在谭旭光的认识中,做副业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副业,是否可以相得益彰地支持主业,“一家企业干主业不挣钱,配上商业用地后靠房地产挣钱以使报表实现盈利,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谭旭光重回中国重汽的第一天就明确宣布砍掉房地产业务。
秉持这一原则底线,现如今潍柴已在全球拥有动力系统、智能物流、商用车、工程机械、豪华游艇和金融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在产业链日趋完善的同时,实现了35%的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而这并不是每一家制造业企业都有能力做到的。2019年前三季度,潍柴营收、利润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且利润率增长远远高于收入增长,这正是潍柴坚守主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
抓住创新“牛鼻子”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重在制造业,也难在制造业。如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刚所言,面对新一轮产业变革,谁抓住了创新,谁就能有主动权。
勇担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对潍柴而言,如果说专注是潍柴成功的关键,那么创新就是其高质量发展可追溯的动力之源。
数据显示,近年来潍柴仅发动机板块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150亿元,科技专利增至3000项。谭旭光坦言:“要抓住创新的牛鼻子,创新不光是科技创新,还有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这是一个体系”。为此,潍柴提出要打造“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四位一体新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驱动,人才强企。2018年,潍柴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等设立创新中心,在国内与18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速科技创新步伐。在2019年7月的科技创新发展暨科技奖励大会上,潍柴再次拿出1亿元重奖近两年来企业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优秀团队,实为少见的魄力。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谭旭光就捕捉到了机遇,亲自到美国招揽了30位高端人才,其眼光之独到可见一斑。谭旭光曾开完笑说,自己眼睛虽小,看到人才就会放大。
山东重工与中国重汽的“先整合后重组”,实属另外一种模式上的创新。谭旭光表示,“过去潍柴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是成熟经验生根落地,先整合后重组,可以提前暴露问题。”中国重汽内部一年多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有新旧制度的碰撞,也有协同的效果,第一轮改革重点围绕发展解决了生态问题,第二轮是转换,现在已经开始转入到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上来。
聚焦主业实业,不是简单地不离不弃,需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胆识过人,更需要前瞻性的战略。
保持战略定力
“战略”这一课,谭旭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多次谈及,他认为,“制造业企业要支撑百年,必须要有清晰的战略,要考虑未来10~20年的产品是什么样的。” 他强调,作为企业家,特别是优秀的企业家,要想掌控好一家企业,首先必须要把握好产品战略。
正因为如此,早在2005年的时候潍柴就斥资一千万邀请作为四大战略咨询公司之一的罗兰贝格进行咨询并调整了发展战略。当时管理团队对“潍柴发动机只能用三年”难以置信,但谭旭光有着自己的坚持,深谙这句话的意义所在。每年如是,投入上千万做战略咨询,此后潍柴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单一大功率产品到全系列、全领域产品(20kW~10000kW)的升级和跨越。
潍柴的发展似乎总能先人一步甚至是几步,有些时候看似让人不知所以,回过头来再看背后都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本文前面提到的围绕“发动机”主轴进行的一系列部署,大抵如是。眼前,当人们还在为潍柴国有资产整合的频繁动作感到应接不暇时,潍柴可能又抓住了另外一个机遇——氢能源。
当然,一切都离不开谭旭光对战略的重视程度和他的战略高度。搞战略也要有系统观念,从产品、企业的宏观战略,都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里面来考虑,立足现状,充分研究国家政策,做好把握未来趋势的准备。
有学者表示,虽然中国经济仍面临下行的压力,但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继续投资的增长需求,智能制造在行业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出口也好,“一带一路”也好,还是要靠制造业实体经济做基础,有挑战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或许,这个空间早已被纳入到谭旭光未来的战略规划中。
责任编辑:Alic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