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徐工】徐工巨变:人与价值观的力量
导语
王民曾笑谈道,徐工其实很幸运,几乎在每一个重要节点的重大决策,都成功了,包括研究院的建立、八大实验室的组建、设立信息技术公司……究其原因,从高管团队的只言片语中或许能窥得蛛丝马迹。
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
放眼望去,徐工的很多重大决策在当时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不合时宜。有些在今天已经证明了其优越的前瞻性,有些还有待时间来进一步考证。很多人不禁要问:做出这些决策的时候,依据是什么?有没有一项统一的标准?
王民曾笑谈道,徐工其实很幸运,几乎在每一个重要节点的重大决策,都成功了,包括研究院的建立、八大实验室的组建、设立信息技术公司……究其原因,从高管团队的只言片语中或许能窥得蛛丝马迹。
刘建森曾谈到,做决策时判断的是趋势,只要发展方向、市场趋势没有错误,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带来效益,就可以开始了。而罗东海(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工汽车事业部、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则表示:“效率比完美更重要”。孙小军(徐州徐工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也曾谈到,领导不能是完美主义者,而应该是方向主义者。
王民曾说:“关键板块的发展不能等车马炮齐,全部齐备了,机会就没有了,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先行尝试,首先创造性地干起来。”
历经20年,在王民的领导和打磨下,徐工已经建立了一支优秀的企业家团队,科学、精准的战略管控和市场判断力,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魄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创新奋斗精神,勇毅坚韧、严格自律的楷模表率,以及“想到、做到、做好、更好”的匠心卓越追求,这些都共同推动着徐工快速发展。
但相应的,另一种担忧随之浮现:同样强势而富有野心的人聚集在一起,集团内部是否有派系势力、是否出现抢成绩、占山头的情况?我们无法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可以从外部表现来推断一二。
令人吃惊的是,近几年的徐工集团,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优势和力量,那就是从研发、技术、制造等产业链条上的集团层面的协同效应。集团各个下属子公司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很多通道被一一打通。
这不由让我想起一个真实事件,一家著名的央企,其下属子公司连续采购一款物美价廉的关键基础零部件长达十几年,但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其他子公司,都对此一无所知,其交流之匮乏由此可见。并不是个案,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是许多大公司集团层面的难题,并不是简单的下个文件就能解决,或许还牵连着很多集团内部利益纷争。如何促进下属公司间自然、良性的合作,最好是主动合作,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商业课题。徐工却渐渐摸到了门路。
此次出口澳大利亚的矿用平地机研发团队,就讲述了这样的事实:在研发的过程中,他们跨部门间的交流极为频繁,尤其是设计和技术人员,与挖掘机、矿用卡车等其他子公司员工间,通过集团内部的办公平台,就可以进行全部公开的相互交流。
“那你们是如何取得联系方式的?”
“集团内部系统上都有,每一个子公司技术人员的联系方式,全都是公开的。”
终于,徐工几十年专注工程机械主业的技术积累,开始慢慢发挥着效应,鼓励不同子公司间取长补短,这样开放的态度也打破了隔阂。而除此之外,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了徐工新的机会。徐工信息公司主攻工业互联网、徐工电子商务公司的建立、徐工在集团层面建立统一的备件部门……每一次举措,都会打通各个子公司之间一条新的交流通道。而徐工正在推行的信息化、智能制造、自主创新,这些又从目标层面推动集团内部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王民提出的“珠峰登顶”,解决最后10%难题的关键阶段,一些难题已经不再是单一企业、单一部门、单一体系单元能够解决的。
有动力、有途径,徐工集团内部的联动效应,与其说是由一个明确目标拉动,不如说是一个历经多年巧妙布局、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然,以上这些还只是硬实力。
人与价值观的力量
中国企业向“世界一流”进军时面临的最大短板是什么?技术?人才?不是,这些花钱能够买得到的并不是全部。实际上,中国企业都有着软实力缺乏的通病。比如说,花大价钱请来的人才,如何让其真心留下来?独特文化和价值观,才是企业在关键时刻,最重要的法宝。
徐工能够实现众多重大突破,能够在内部促进交流与联动,这一项软实力功不可没。而事实上,把中国所有企业不分行业的摆在一起,徐工的凝聚力,都能够算得上名列前茅。与徐工接触过的人几乎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徐工的员工,是真切在为自己的企业自豪和骄傲。他们赞同徐工的价值观和发展道路,并且愿意尽自己的努力。近10年,徐工职工人均收入增长3.1倍,虽然薪酬不是行业最高的,但顶级人才、精英人才集聚度却始终最高。
诚然,徐工是有地域优势的客观条件存在,它旗下绝大部分子公司都在同一座城市,徐州并不是如同北上广深那样的大都市,再加上徐州市政府对于徐工的大力支持,在徐工工作,能够使员工更加专注于集团本身。但徐工一直坚定不移的、根植于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根魂情深与军人气质,再加上国企背景,也给了徐工员工一种安全感。此外最重要的是——“成就感”。
曾有无数徐工人,上到领导全体,下到普通员工,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个词汇。《基业长青》一书曾讲到,优秀公司无一例外地拥有高瞻远瞩、战略清晰的领军人物,也同时拥有一群执行力强大的优秀员工。当他们共同去完成一个值得骄傲的伟大目标的时候,成就感与凝聚力就油然而生。具体到徐工,每一次重大高端装备的下线、每一次高端市场的攻克,所带来的意气风发是多少高薪都买不来的,这是属于家国情怀的独特感召力,这也许就是徐工珠峰登顶大战役的独特魅力,而它往往能够带来一代代徐工人对党忠诚、为国争光信仰的狂热。
走进徐工的每一个子公司或生产基地,“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这几个字总是最醒目。与其说是这是一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倒不如说是培养一个人的普世价值观,除徐工以外,我们并未见到有其他企业有这样大的情怀和口吻,这九个字其实可以用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它所要培养的也不是普通的人,而是伟人。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潜移默化。
但有趣的是,这样的大口号之下,徐工却极少出现浮夸的人,这或许又得益于多年以来坚守在工程机械这个外人看来比较“土”的行业,所带来的朴素和“一根筋”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徐工从上到下,一方面对徐工有狂热的情感归属和自信,另一方面又对徐工目前所处的位置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这样的对比矛盾且诡异,却又在徐工人身上得到了统一。他们毫不讳言自己目前与世界工程机械标杆的差距。
近20年来,徐工累计实现销量707427台,营业收入 8910.75亿元,品牌出口创汇103.94亿美元,利税 376.81亿元;年营业收入、海外收入、利税、总资产分别增长26倍、45倍、39倍和22倍;从资本市场募资182亿;29年全国行业第1位,从跌跌撞撞进入全球行业前30(1999年位列29位)到如今跻身全球行业第6位。
徐工的“突飞猛进”,是徐工多年坚守主业、合理布局的一朝爆发。徐工定下了于2020年前进入全球行业前五,2025年前进入全球前三的目标,这当然并不仅仅指的是规模和销售收入。徐工的世界级高度有五个维度,一有巨量规模,二有全球化品牌形象,三有技术变革显著贡献,四有独特运营与商业模式,五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顶级人才队伍。如今的徐工,似乎摆脱了中国企业一贯的唯数字说话的狂热,转而在另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正如王民告诉《中国机电工业》的:“徐工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入BOSS团徐工挖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