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迪尔的“三观”:市场观、行业观、企业观

作为一家有着180年历史,进入中国41年的跨国公司,展现在约翰迪尔中国总裁刘镜辉身上的,是那样一种厚重的历史积淀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

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刘镜辉一直是彬彬有礼、娓娓道来、不徐不疾。从他最开始进入约翰迪尔公司到新疆销售摘棉机开始说起,到调往黑龙江佳木斯工厂,那段艰苦的创业阶段,从刘镜辉嘴里说出来,竟然听不出半点的艰难,而只有对工作的热爱,对中国农机化事业的热诚和对中国农民的挂牵。

难怪2012年在刘镜辉由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总经理升任约翰迪尔中国总裁时,约翰迪尔农业与草坪事业部总裁马克·冯·潘驰先生对他的评价就是,“公司在中国培养出的杰出本地人才,为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这份执着、挚诚,得到了总部的充分认可。

刘镜辉

刘镜辉

市场观

如今,刘镜辉担任中国总裁的要职已有5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个在农机行业从业达20年的专业人士,一位在跨国公司里经历了从销售、生产管理岗位到中国总裁的杰出才俊,刘镜辉对市场的理解确实有殊于常人之处。

就在2014年,约翰迪尔中国区在刘镜辉的主导下进行了一次调整。虽说这一年总部给中国区一个高度的自主权,但刘镜辉提出的调整思路,仍然遭受来自总部、公司内部以及同行提出的质疑和压力。

为何刘镜辉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这是他多年的经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今天这儿建了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几万台拖拉机,明天那里又能产出几万台收割机。你想,现有的这些厂家产能已经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了,而市场又没有产生新的需求,新增的那些产能基本就是有人往里挤。既然你要挤进来,总得有人要出去,要不然大家就要搞价格竞争,而且行业里低端重复现象特别明显,又没有任何商机。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离这个远一点。”

“主动收缩的时候,没必要把资源浪费在不产生价值的那些方面”,这其实是刘镜辉也是约翰迪尔的市场原则。

“任何行业、产品,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高速发展,有时是缓慢增长,有的产品会消失,有的产品会变化。我们应对变化,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及时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主动放弃的就主动放弃,该加大投入的就加大投入。这是我们作为百年企业一个独特的优势。”

“这样才能够保证不管市场如何变化,我们都能继续向前发展,稳定发展。而且正是在走出来以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一些。”

既然不往里“挤”,那么刘镜辉调整的点位又在哪里呢?“一个是强化公司在产品技术上的差异性,我们公司有一些独特的创造发明,能够至少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其次,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不是让用户觉得买谁的都无所谓,而是让用户坚定我就得买迪尔的;第三,就是主动收缩,比如小型履带收割机,我们就暂时停下了。小型玉米收割机,我们也先放一放,但不等于长期的放弃”。

刘镜辉也坦诚调整的痛苦,“我们也裁了不少人,深刻感受到裁员的痛苦。市场那时候还不错,对调整也没有什么硬性要求。但我们觉得不行,如果还是保留原来的架构,将很难应对未来的变化。”

行业观

从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至今农机行业已经高速发展了十多年,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但近两年行业增速出现下滑,致使一些农机企业深感不适。

“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痛苦,我相信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但痛定思痛,我相信行业最终一定能够走上一个更加健康和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痛苦,但大方向是不变的。当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有的企业可能会经历很多阵痛,有的可能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还有一些企业能不能坚持住不好说。”这些话听上去有些像是在讲大道理,但实际上,刘镜辉作为身体力行者,说出来却别有一番含义。就像亲身经历过风雨的人,依然怀揣着对明天的希望,依然在坚定地不断前行,这既是既往经验的提升,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于未来的信念。

不是看眼前,而是看将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在刘镜辉看来,“整体上以扎实、稳固的方式去做企业,一步一步地提升,一点一点地发展,我们农机行业将为未来形成一个更健康的农业打下基础。我希望农机行业,乃至制造业甚至国家都能够有这样一种力量,能够支持这样的力量,并能让这样的力量多产生一些影响,对行业也有好处”。

作为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刘镜辉的大局观念从行业投影到了企业。

企业观

刘镜辉将社会责任看得很重。他很自豪地跟笔者讲起了天津工厂的情况,“天津工厂是2000年成立的,2012年搬迁,有11个地下水的检测点。我们搬走的时候,上海的一个第三方检测机构去检验,在我们经营12年以后,地下水的水质比之前的还好。这是一个企业长远经营理念的反映。”

诚实、优质、守信、创新,这是约翰迪尔的价值观也是刘镜辉的价值观。

诚实是约翰迪尔一直强调的事情。“迪尔的价值观就在这儿了,员工也都是这么认识的,一直都没有变。简单地说,就是做事情的时候,严谨、负责,不能做假,不能投机取巧,对用户负责,以创造价值去推动企业发展,说到就要做到,而不是走别的路径。”

质量是最重要的指标。“现在很多企业追求规模,一说就是我有多少工厂,多少产值,但我们认为,既然投入就要有效率高质量的产出,真正形成源远流长的一个经验。当然我们也希望‘大’,但这个‘大’一定得是建立在高品质交付的基础上。”

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用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如果某个产品没有足够的差异化,不能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和价值,那我觉得,它面向市场的推出,就没有什么意义。”

几年来的发展,印证了刘镜辉的提前布局。“调整完以后,现在我们站在这儿很稳固。我们现在想的是下一步还需要在哪里发力,在哪儿成长,怎么样再进一步往上发展,而不是应对危机的做法和思路了。你一旦把危机最艰难、最危险的风头躲闯过去,就可以直面更长久的发展了。”(严曼青)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837年,迪尔公司的创始人约翰·迪尔研制出一种不粘泥土的钢犁,并由此起家创立了迪尔公司。170多年来,迪尔公司通过与世界各地农民携手合作,不断成长壮大。约翰迪尔(JohnDeere)已经成为驰名世界的品牌。迪尔公司全球员工数47,000人,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依州莫林市。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迪尔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其著名品牌“约翰迪尔”(JohnDeere)在中国广为人知。30多年来,迪尔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不断的扩展和完善。约翰迪尔目前在天津、哈尔滨、宁波、佳木斯等地均有分厂,并且与天拖、徐挖等合资建厂。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