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赞平:以心载史半世纪 中国工程机械奠基发展之路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更能延缓衰老。当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的刘赞平同志走到我们面前时,老人目光炯炯,风采奕奕,竟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95岁高龄。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刘赞平是个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工程机械历史上,他更是当之无愧的拓荒者,奠基人。在时代大背景下,他的一番个人经历也铸造了不朽的传奇。从一位17岁的中学生,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千里跋涉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历经战火考验,从太行山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过长江一直到西南边陲,其间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1960年,刘赞平的人生从此与工程机械结缘。当年,国家决定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立工程机械局,刘赞平以派遣军官身份被派往该局任首任局长,肩负起为部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程机械的重任。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奠基人--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五局(即工程机械局)首任局长刘赞平先生
半世纪的耕耘,让刘赞平得到了非同一般的赞誉:他亲历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1960年以来的整个成长与发展过程,以其睿智和卓见打造出行业框架,堪称行业的主要奠基人。然而,在这样的丰功伟绩下,说起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贡献,刘赞平老先生却低调、谦逊。老人的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重温了那段行业初创时的历史……
初建工程机械局背后的历史渊源
时间回溯到55年前。
1960年12月9日,军委工程兵徐德操副司令员突然召见刘赞平,表示国务院决定在第一机械工业组建工程机械局并由其担任局长。而长期在部队政治部门工作的他有些犯难,再三推辞。当晚,一机部段君毅部长(刘赞平原来所在的6纵队的老首长)来到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办公室,段部长对刘老说:“只要努力肯干,肯定会做好,尽快去上任吧!”段部长一番鼓励后,刘赞平最终接受了军令状。
建立工程机械局并不是突然的决定,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960年初,中央军委对国防工业和军队武器装备的建设提出了“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突破尖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积极发展喷气技术以及无线电科学,建立现代化、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的方针。而工程兵技术装备落后,其现状需要尽快改善。
1960年3月,工程兵党委向中央军委和主持军工生产的军委副主席贺龙元帅及中央军委工业委员会提出报告,要求工程兵需要的主要技术装备应列入国防工业中统一规划,有计划地生产,并提示工程机械工业生产应本着“以军为主、兼顾民用”的原则,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22个工厂、扩建6个工厂,承担工程机械装备的科研和生产任务,新建、扩建19个修理厂作为工程兵修理的骨干厂。该报告得到了贺龙元帅的肯定,1960年12月9日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工程机械局。
去一机部报到,意味着要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部队,离开生死相处的战友,刘赞平实在难以割舍。但他深知部队的装备落后,极有可能让战友们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于是,加快工程机械发展、改善部队装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刘赞平心中油然而生。
建立全新的工程机械行业这一工作任务让刘赞平尝试着完全陌生的工业管理工作,他的心情十分复杂。然而,编制方案却进展得尤其顺利。建局之初,“二室五处”的组织机构很快建立了起来。所谓“二室五处”指的是局办公室、局机关党委办公室,计划、生产、技术、人事、供应处。领导班子来自四面八方,可谓精兵强将:一机部六局(汽车局)副局长康惠民被抽调到工程机械局任常务副局长,从工程兵调来的原司令部作战处长陈求光、铁道兵调来的原后勤部副部长张先志等均任副局长。1963年11月,建工部建筑机械管理与五局合并后又从建工部调来杨俊杰、卢丙生任副局长。后来,工程兵又陆续调来十五六人,铁道兵也调来了六七人,加上一机部的20多人,组织机构基本就绪。1961年4月24日,工程机械局正式对外办公,从此拉开了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序幕。
工程机械局的奠基性工作
工程机械局成立后,以刘赞平为首的领导班子首先办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工程机械生产能力。当时,我国除了能少量生产一些简易、小型的工程机械及配件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工程机械局成立时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企业的管理分为三种类型:部属企业、地方国营企业和一般性企业。而五局下面没有一个直属企业,刘赞平和局领导研究,决定接收一些工厂作为直属企业,动员地方划出部分企业转产工程机械,以便尽快起步。之后,地方陆续同意将抚顺重型机器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宣化机械厂、韶关重型机器厂等划归为五局直属厂。成都红旗铁工厂(后为成都工程机械厂)、贵阳矿山机器厂也达成了转产工程机械协议;河南洛阳建筑机械厂作为归口厂生产压路机,湖南湘潭机械厂准备生产液压件,上海建筑机械厂生产挖掘机,华东钢铁建筑机械厂生产混凝土机械,上海工程机械厂生产打桩机。经过努力,部属企业逐渐增多,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已初具规模。
由周恩来总理为刘赞平签发的一机部五局局长任命书
第二件事是建立与发展科研机构。1961年4月,一机部在北京组建工程机械研究所,1962年迁往广东韶关,1963年又迁往天津,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现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1963年11月,将成立于1959年的建筑工程部建筑机械金属结构研究所下面的4个研究室划归一机部,命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两个研究机构成为了我国工程机械发展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开发的重要基地,后来,又成立了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研究所,其成立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三件事是培养专业人才。工程机械行业特点十分明显,刘赞平等局领导班子研究提议,在几个大学里设置工程机械专业。
现存最早的洛阳牌压路机
经过局里派人同一些高校协商,同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北京水电学院等一批院校确定设立了工程机械专业。之后工程机械局又派人多方奔走协调,先后在机械工业系统内建立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简称太原重机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工程机械系。这些大学为工程机械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在完成主要的几项奠基性工作的同时,工程机械局还在其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机械产品测绘,引进小松履带推土机、利勃海尔起重机、阿特拉斯凿岩机等技术,对产品管理统一分类,召开全国性会议,支援三线建设,抚挖厂包建长江挖掘机厂及筹组长江工程机械总厂机构(如北起厂包建长起厂、沈风厂包建天水风动厂、天建厂包建黄河厂、上工厂包建浦沅长江液压件厂),建立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如今位于延庆的工程机械质检中心)等。
传奇,依然在续写
最初,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源于军工需要,但它注定了要在今后的近55年里服务于军工并扩展到民用等更广阔的领域。随着行业体系的建立,工程机械企业不断增加,人才规模也越来越大,工程机械行业进入了系统的、新的发展时期。
岁月荏苒,从以刘赞平为首的第一代工程机械人为行业铺设基石到如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经过飞速发展后,2013年,工程机械产销总量已达人民币5663亿元,生产企业有两千一百多家。100亿元级企业队伍多达十来家,而近千亿元级企业也有三家。对此,刘赞平承认,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很快、进步很大,但只能算大,不能算强。“我们要使这个行业在世界上都可举手称赞,就应该很好地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北起起重机
对于目前行业处在转型时期的现状,刘赞平认为,现在企业要抓住机遇,坚持技术创新升级,练好基本功,抓好行业的基础改造。他说:“现在很多企业加入工程机械行业的队伍不排除是急功近利,为了赚快钱。首先,重复建设、盲目扩张。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数量不能太多,如果某些企业想扩大规模可以扶持别的企业。在过去,工程机械厂家往往生产一个机种为主,现在看来是有些片面,但如今有的企业产品线杂而乱,也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第二,目前行业产品的技术创新比较薄弱,过去只是研究所从事产品的技术研发,现在学校也应该加入进来,研究所、学校、企业要三位一体地加强这块领域的建设。”末了,他补充道:“现在国外一些有名的工厂,并不全是整机厂,很多都是零部件厂。虽然零部件在短期内可能不赚钱,但我们也应该认真研究,毕竟中国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较大瓶颈。”
对如今行业有些低迷乱象,刘赞平也有所耳闻,但他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将来行业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全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因为在全世界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中,中国建设市场的前景是很多国家难以企及的。同时,中国高铁在世界上大放异彩,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也大有文章可做。”作为一个与工程机械行业结缘半世纪的老一辈行业人来说,刘赞平的这番话饱含了深厚的感情和较高的期待。
在与工程机械行业相伴的一生中,刘赞平无疑奉献了他的勤奋、敬业、魄力和责任,在如今行业功利、浮华现象盛行的时刻,他又为行业同仁诠释了一种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刘赞平这位长寿的智者,展示了后辈们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在采访的第二天,记者得到了刘赞平老师的转告,他特别强调工程机械环境工况复杂恶劣,必须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这份敬业,让人肃然起敬。这份传奇,依然还在续写。(稿件来源:《今日工程机械》杂志 记者 李辽)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孙永才与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座谈交流
7月29日,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中国中车总经理(总裁)马云双在中车总部会见大连理工大[详细]2024-07-31 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