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去产能不会带来大面积“失业潮”

2016/03/04 11:10环球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表示,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大约共涉及到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中央政府将拿出1000亿资金用于职工的安置,但在经济放缓之际,如何解决这些工人的再就业,并且同时解决好1500万新增就业人群的问题令人关注。

  去产能应渐进,还是快刀斩乱麻?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采取渐进方式较好,因为产能过剩是长期累积形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解决这类问题要有耐心,否则不仅欲速则不达,而且会引发新的问题。渐进式虽速度慢些,但副作用和后遗症较小。而且,去产能应主要依靠市场手段。国外市场经济国家虽然也有产能过剩问题,但基本属于周期性产能过剩,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而我国目前的产能过剩虽也有周期性过剩,但主要表现为因制度原因造成的结构性过剩,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会较长,因此国外经验不一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

  岳光(旅日华人学者):没有必要将“渐进式”和“快刀斩乱麻”搞成对立的概念。因为“去产能”是“新常态”概念下的第一步,压缩产能、分流人员的目标是调结构,重在合理的“路线图”。当前世界十大钢铁企业中6家来自中国,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建筑业用钢材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汽车、机电、特殊行业等高端钢材市场产品空缺很大,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中国也要借鉴国外做法,以产品为中心整合国内钢铁企业。这样消减下来的产能,才不至于变成地方的“包袱”。

  林伯强(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现实中,去产能的难度很多人难以想象。政府从“十一五”以来就多次强调要化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但是产能似乎越做越大。近三年来所有人都知道煤炭行业除了去产能没有其他出路,但今年的煤炭产能可能比三年前还要大。地方保护主义和“僵尸”企业显然是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企业可以“僵尸”,显然有其复杂和困难的背景,而解决这些背景性问题则是去产能的关键。我认为不管是哪种方式,即使有政府政策支持,去产能也将是非常缓慢的过程。

  90年代“失业下岗潮”会重演吗?

  李佐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就业形势无疑是严峻的,对此不必讳言。在痛下决心去产能的过程中,出现局部的“下岗潮”是可能的。但由于中国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较快的国家,现代服务业和各种新兴产业正在成长中,各地发展不平衡,不乏亮点地区,故不可能出现全国性“下岗潮”。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大范围的职工下岗,一要循序渐进去产能;二要协调好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的关系;三要加快建立全国劳动力信息系统,避免部分地区人员过剩,部分地区人员短缺的不合理情况。

  岳光:1990年的“下岗潮”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年下岗的是“40后”、“50后”,高中学历的都不多。他们一旦下岗,能从事的第二职业很少。而今天走向市场的多是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的问题,除个人主观因素外,主要是工作机会供给不足,这是地方的经济发展计划比较粗放造成的。创新其实可与就业安置相结合,如果政府及劳动中介机构能够掌握充足的供求信息,又可以使企业在雇佣时依法保证雇员的各种权益,那么求职者会很轻松地去试工。例如日本的“网络虚拟劳动市场”在政府监管下,实现了多家竞争的局面,就连平时不愿出门和他人交流的“宅男”、“宅女”们都可以轻松找到一份工作。

  林伯强:严重产能过剩的直接后果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量价齐下导致企业财务恶化,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至少有两方面的直接影响:一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投入,这些产品的价格暴跌加剧了经济疲弱的风险。二是大部分相关企业出现了普遍亏损。因此,如果通过去产能可以维持比较好的宏观经济和比较好的企业财务状况,对于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其他行业新的就业机会,都是有好处的。从而可以尽可能避免出现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让劳动力流动起来。

  是否应采取局部刺激,维持部分行业平稳运行?

  李佐军:供给与需求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缺一不可,供给侧改革应与需求管理政策配合运用。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要适时适当运用需求管理政策,释放流动性,满足各方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以防范风险。以上是对宏观经济来说,但对已严重产能过剩的煤炭和钢铁行业来说,还是要摆脱对刺激政策的依赖,忍住阵痛,坚定地去产能。

  岳光:所谓“局部刺激”化解了行业风险,但增加了财政负担,总的来讲风险并没有减少。有人认为煤炭钢铁行业可以等待“新机遇”,这并不容易。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处理不良债权时,不少银行和企业期待一个新周期到来时解套。结果1995年阪神大地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IT泡沫破灭,危机接踵而来不给你喘气的机会,导致后来大小金融机构160余家倒闭,金融业连累了产业,失业率居高不下,原本7600亿日元的紧急救助金不愿用,结果此后10年间为处理不良债权投入的财政资金达10万亿日元之巨。所以期待奇迹的发生是不现实的。

  林伯强:中国依然处于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今后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比的不是北京和纽约这样的大城市,而是中小城市、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巨大空间。当然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加剧地方政府本已严峻的财政压力,但是除了权衡轻重外,其意义在于转变预期,可以争取时间,避免需求侧短期内过快下滑而导致的能源企业财务进一步恶化,通过恢复行业景气度以时间换空间,在为企业维持一个比较好的财务状况的背景下,才可能有的放矢、相对有效地推进过剩产能的兼并重组等供给端措施。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去产能 失业潮
相关阅读

中国需求拉动发电用煤炭涨至13年来高点

在亚洲市场,发电用煤炭(普通煤)的价格正在上涨。成为指标的澳大利亚产的现货(即时合约)价格创出约13[详细]2021-07-13 16:01

钢铁去产能“回头看”!两部委:确保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为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钢铁去产能成果,促进我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详细]2021-04-07 15:58

“十三五”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去产能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钢铁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中国钢铁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行业面貌发生根本改变,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同时为行业在“十四五”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钢铁去产能成效显著 从2016年开始,钢铁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用3年时间提前超额完成了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的5年目标任务,彻底出清为害行业多年的“地条钢”1.4亿吨以上,使“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应退尽退,企业职工得以妥善安置,市场环境有效改善,优势产能充分发挥,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行业形象大幅提升,为促进钢铁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全球钢铁业复苏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行业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借去产能的东风,全行业多方努力,2016年一举扭亏为盈,2017、2018年实现利润持续增长,2018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至去年11月,近5年来,会员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近9000亿元,是“十二五”的21倍;会员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75%,稳定在较好水平;会员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末的71.04%下降到2020年末的62.27%,负债水平明显下降,债务结构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宝武宣告成立,并先后重组马钢、重钢、太钢,实现年产钢突破1亿吨,问鼎全球之冠。沙钢、建龙、德龙、中信特钢、方大、敬业等也积极进行兼并重组,共同推动着行业组织结构调整。至去年11月,粗钢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比重37.3%,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粗钢产量合计占比已超过60%。宝钢湛江、山钢日照、柳钢防城港、河钢新唐钢、丰南纵横等一批精品基地先后建成投产,一批涉及产能转移至沿海的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促进了产业布局调整。 劳动效率和职工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行业实物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超过10%,2019年达到人均年产钢806吨;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增速超过社平工资增速,实现了共创共享。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亮点不断彰显。一是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全行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0.89%增长到2019年的1.26%;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由2015年的1.23万件增加到2019年的1.93万件;全行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662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05万亿元,产品创新升级成效显著;三是创新体系逐渐完善,目前钢铁行业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企业技术中心51个,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共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有力支撑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5年间钢铁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8项,先后有488个项目获得冶金科技奖。 钢铁材料支撑能力增强 5年来,钢铁行业材料研发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一大批高质量关键产品自主研发成功,有力支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用钢铁材料,时速350千米高速动车组轮轴及转向架材料顺利完成运行考核,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高强热成型汽车板,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高性能硅钢等产品研发生产已居于国际领先。一批超高强度钢、不锈钢及高温合金研发成功实现了国际军工用钢的自主可控。在高端产品突破的同时,钢铁产品实物质量也稳步提升。2015-2019年,全行业累计有754项钢材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前列水平,51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实物质量水平。 环保节能水平明显提升 钢铁企业迎难而上,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不断推进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持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累计减排烟粉尘颗粒物85万吨、二氧化硫194万吨、各类废水5亿立方米,节约新水22亿立方米。首钢迁钢公司投资20多亿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成为生态环境部认可的首家实现钢铁生产全工序超低排放的A级企业,太钢、首钢京唐、邢台德龙、山钢日照、新兴铸管、宝武梅山、河北纵横等钢铁企业也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在钢铁协会官网上公示。宝钢股份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奖。14家钢铁企业跻身“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氢冶金等低碳技术工艺正在加紧研发。同时,钢铁企业积极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一大批花园式工厂,使厂区变景区,工厂变公园,德龙、安钢、三钢、方大等厂区已成为4A、3A级景区。 智能制造迅速发展 5年来,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工业机器人,无人行车,无人台车,无人仓储等智能制造技术得以应用;大规模定制化水平逐步提升,通过智能制造进行企业间的横向集成及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已实现智能化的研究、服务、采购、销售。推动了传统钢铁行业生产模式的转型,目前有7家企业9个项目成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取得积极成果 按照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要求,国有钢铁企业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聚焦钢铁主业、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沙钢等民营钢铁企业通过对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重组,使被重组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钢铁企业对标先进水平,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一贯制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促进了管理提升,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行业受瞩目的管理创新成果。 国际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钢铁行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全力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河钢控股塞尔维亚钢厂、敬业收购英国钢铁公司、广西盛隆建成马中关丹产业园综合钢厂。中冶集团总承包的越南钢厂项目顺利投产,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钢铁工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广大钢铁战线同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拚搏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制约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需要在谋划“十四五”发展中给予高度重视。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详细]2021-02-07 14:52

国家统计局: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初见成效

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我国能源供需形势相对宽松,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初见成效,油气勘[详细]2019-12-09 17:09

秒产超30吨 钢产量连创新高为哪般?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粗钢产量4.92亿吨,同比增长9.9%,再创历史同期最高值。二季度[详细]2019-08-02 14:3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