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将助力中国经济 系统集成领域发展空间大

2015/12/18 10:13中国证券报

12月17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入到第二天,“互联网+”成为主角,尤其是智能制造与产业升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出席“智能制造与转型升级”分论坛时指出,“‘互联网+”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要求,”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创造消费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变革,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主任、浙江省省长李强表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摆脱“双向挤压”

李强表示,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进入整体速度放缓的“弯道”,全球制造业竞争升级,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向挤压”。

5月8日,“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智能制造被赋予了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重任。10月出台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进一步指出,智能制造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环节融合,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算、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

实施智能制造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这一关键基础设施的支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介绍,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并存,工业互联网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从而创造新的生长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网络+数据+安全”,以网络连接与协同为支持,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工业互联网支撑实现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工厂乃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到2018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打造“智造强国”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由于自动化程度不足,中国直接进入工业4.0并不现实,目前应积极推进工业3.X的各个环节,包括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集成、传感器、机器视觉、伺服控制器等。其中,机器人智造和系统集成环节是实现智能生产的关键,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加速爆发。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从2010年开始爆发性增长,5年销量复合增速高达30%。随着人工成本增加、劳动人口下降以及制造升级的影响,中国机器人同样迎来了爆发性增长,近5年销量复合增速高达60%。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2014年仅为36台/万人,相较于世界的平均水平60台/万人还有不小差距。国内诸多厂商开始自主研发生产,国产化进程逐步推进。

“在机器人应用的基础上,未来智慧工厂的推进有望加速,其中系统集成最为受益。”荀玉根指出,集成行业空间巨大,2012年系统集成行业规模近千亿元,国内民营集成商借助本体优势成长明显,进口替代正在进行中。其中,汽车领域自动化最为成熟,目前汽车集成领域内资占比约30%,未来3-4年可望实现进口替代,汽车机器人集成行业出现龙头公司的概率最大。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指出,车联网、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是智能互联汽车的三大技术。这将引发一系列变革,包括生活方式、IT通讯技术、基础设施、人类文化等。

荀玉根指出,相对汽车行业,3C及家电行业的自动化率相对较低,仍处于机器替代人工初期,有望成为下一个自动化应用爆发的板块。

责任编辑:Nor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