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用“创客群”模式推动全员创新

2015/11/13 10:10中国机电网

  “总理那天也问了我这个问题。”张东亮说着笑了,他站起身,眼睛扫向旁边的黑板,“来,我们看着图说吧。”

  这块一米见方的黑板立于房间的一侧,与进门抬头可见的“大工匠——张东亮简介”展栏相比,实在是毫不打眼。后者以鲜亮的红黄橙为主色,照片中戴着大红花肩披劳模绶带的张东亮神采奕奕,他擅长的技术绝活儿以及荣获的诸多奖状勋章,让人一时目不暇接。而那块办公用黑板则是素净的,一张大大的图纸占据了三分之二,没有被图纸覆盖的地方,简洁清晰地写着他们正在攻关的课题,遇到的难点以及可能的解决之法。

  当人群逐渐聚拢在黑板周围,开始七嘴八舌的发问交流时,整个房间顿时充满了生命力。我突然想起我们刚刚走进来时,张东亮大工匠工作室的成员们也正围在黑板前,思考、讨论着什么。看来,这块似乎并不招眼的黑板,才是这里真正的宠儿。

  “大家看这个三维图,这两个滑板面要绝对平行,精度要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虽然加工它的机床本身就有精度误差,但工艺要求必须保证这种高精度,怎么保证?”张东亮谈起了今年的一个攻关课题——西门子轧机轴承座。就在此前五天,李克强总理前来考察时,也曾对着同一张图纸,和他交流了这个话题。

  自1980年进入中信重工(原洛阳矿山机器厂)起,张东亮在机床镗铣工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他在中信重工度过的岁月,仅比公司董事长任沁新少了6年。如果按照原来针对一线工人的制度,一级工、二级工的晋升,张东亮可能同许多前辈们一样,评上高级技师也就到头了。而如今,在任沁新执掌公司11年、不断率领中信重工跨界转型的同时,他不仅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张东亮大工匠工作室”,和时尚热词“创客”扯上了关系,还因与李克强总理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40个“创客群”VS任沁新的心思

  “你是大工匠?”李克强总理问。

  “是,这个工作室就是由我的名字命名的!

  “你们是创客吗?”

  “我们不仅都是创客,而且还是创客群!”张东亮自豪地回答。

  ……

  在此后的若干年里,和李克强总理的这段对话场景,将会萦绕在张东亮的心头,难以忘怀。而任沁新董事长自然也很为自己的员工感到自豪。

  “不只是张东亮,我们的工人表现得都特别好!”那时,任沁新也在现场陪同,谈起当时的情景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事先只是通知了一下,大家自由发挥就好,并没有特别演练。”

  是的,筹建于1953年的中信重工(原名洛阳矿山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作为中国重型机械的排头兵企业,历来深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近年来,习近平、胡锦涛、张德江等都曾前来视察。“这里的工人是见过世面的。”有人曾这样笑称。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与以往不同,李克强总理的这次来访,公开报道大多用的是“考察”,而非“视察”。一字之差,有何异同?

  如果细细研读整个来访过程的纪实,你可能会产生和任沁新一样的判断:李克强总理这次是带着课题来的,是“命题作文”。据纪实资料,9月23日下午,李克强总理一行驱车直接来到中信重工生产一线矿山厂重型磨机工部,在和任沁新董事长简单的一两句互相问候之后,便直奔主题:“听说你们在搞‘双创’,我来看看。”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就成为一个热词,一股潮流。不过,很长时间以来,其聚焦点一直是小微企业。2015年9月,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从大连达沃斯论坛的致辞到深化国企改革座谈会的讲话,李克强的一个观点越来越明确,即“双创”不仅是个体和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兴盛之道。简而言之,大企业也要搞双创,为国企改革、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然而,为什么是中信重工?毕竟,与动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销售收入的一些国企相比,从规模上说它的体量并不算大。中信重工到底做了什么,能如此迅速的吸引李克强总理亲来考察,并成为大企业推动“双创”的鲜活样本?

  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事实描述清楚,其实并不复杂。中信重工的双创是以40个创客群为依托的,包括18个技术创客群和22个工人创客群。其中,每个技术创客群专注于一个产业领域,由在该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技术领军人物——首席技术专家引领,已覆盖矿物加工核心装备、智能控制及专用变频器、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等领域,人员总数达1024名;工人创客群则以大工匠和金牌首席员工为引领,包括1个劳模工作室、5个大工匠工作室以及16个首席员工创新工作站,涉及生产过程的数控镗铣、变频控制、智能液压等专业领域,涵盖了从冶炼、热处理到锻造、加工等12个主要工种,直接参与者500多人。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大工匠张东亮就是一名数控镗铣工,其技术专长有高难度活件的加工、异形活件的装夹、问题活件的修复等。

  给组织架构画像并不难,但要将其来龙去脉搞清楚,真正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就不容易了。在李克强考察之后,“中信重工在搞创客群”、“总理亲自考察并高度评价”的消息便如插了翅膀一样,在企业和社会大众间广为传播。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中信重工具体怎么做的?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等问题,却涉及者寥寥。一些好奇却看不太懂的商界友人甚至打电话给任沁新等公司高管,咨询探问。

  “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只能说我们这么做了。”任沁新希望中信重工的实践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而非相反,当他看到有人甚至将几十年前的一些做法,比如在工人间倡导小发明小创造等“五小”活动都搬了出来,就很担心会有企业被误导,“坦率的说,我在工厂这么多年,绝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让工人搞‘五小’的正面效应远远抵不上对工艺纪律的破坏性!工匠精神是想尽办法把活儿干精,而不是大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各干各的事儿!”

  误解的产生并非毫无缘由。毕竟,李克强总理这次主要考察的是工人创客群,最后又给予了“你们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大企业全员创新的问题”的评价。而全员创新是个大概念,这其中,很容易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虽然任沁新一再强调中信重工的做法完全不同,但如若不阐述清楚、辨析明白,就难以清除误解的土壤。

  那么,中信重工的“创客群”到底有何特别?为什么会在推动全员创新方面更加有效?任沁新显然对此已深思熟虑过,毫不迟疑地侃侃而谈——

  “大企业搞‘双创’和小微企业不同……创客群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大企业搞“双创”和小微企业不同,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做法(机制)。从2013年开始,中信重工全力推进三大战略转型,即,从制造型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从主机供应商到成套服务商、从本土化企业到国际化企业的转型。在过去的三年里,这三大战略转型走得非常艰难,几乎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为它不是局部的暂时的,而是整体的、脱胎换骨的,必须全员转型、全员创新,否则推进不了。顺应工业4.0、互联网+等浪潮般的新产业技术趋势,我们跨界进入了电力电子产业,引入了新的变频控制团队,从国际国内吸引人才……什么办法都想了。我们的创客群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2013年4月,公司成立了由10名工程院院士和3名在各学科研究领域有卓越建树的专家组成的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5月、6月,我们聘任了18名在公司各产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技术领军人物为首席技术专家,其中包括来自澳洲、美国等的国际技术专家;9月,聘任了首批5名大工匠,成立了大工匠工作室,并于此后逐渐扩展至由全国劳模、金牌首席员工领衔的22个创新工作室。这支由院士和首席技术专家、技能专家在内的专家团队,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是中信重工转型发展的巨大智力资源。

  “这套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工人学技术根本不用操心!”

  中信重工的创客群之所以有效,与其运行机制有关。首先,作为一家技术引领型的企业,我们会对前沿技术和市场趋势进行跟踪、预测,每年遴选确定一批创新课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个创客群目标都很清楚,一定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其中,技术创客群针对重大研发课题,解决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问题,工人创客群侧重于通过工艺创新将重大产品、新产品很好的制造出来,同时培养青年人才;其次,我们有明确的组织运行模式,技术创客群采取的是多兵种、扁平化、高效率的运行机制,把不同特长的技术专家集中在一起,机电液、变频控制、传感通讯等方面的高手组成突击队强力攻破;工人创客群是按照不同的工种划分,除了大工匠、首席员工等带头人外,还有技术员、重点培养对象等相关人员的参与;第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起到突出贡献的带头人怎么产生,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办法。公司设定各种技术最高等级,每个称谓都有它的考核、评定、激励办法。比如,科研系统的每位首席技术专家每月技术津贴是10000元,税后的。针对技术工人有“金蓝领工程”,设立11个阶梯式技术等级,每两年进行一次技能评定,只要上一个台阶就涨工资,其最高级别的“大工匠”,除工资外,每个月的技术津贴是税后5000元。此外,自2007年起,我们每年还有针对一线工人的“首席员工制度”,基于生产工作过程的先进操作法或技术创新成果,一旦评上,每月也有数百元的奖励。

  有些企业的工人不太愿意学技术,我们从来不担心,这套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工人学技术根本不用操心!2012年,我们成立了中信重工大学,只要说是技术培训,场场爆满!每个工种的最高技术等级——大工匠给几千名技术工人树立了一个塔尖,他就是其所在工种的“大拿”,在这个工种领域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难题!虽然不是每名工人都能成为大工匠,但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大工匠在工人中的威信很高。不过,当创客群的带头人一点儿都不轻松。我们的大工匠工作室,除了平时在现场解决问题外,还有许多活动都要在下班之后,由于承担的都是关键、重要的工件加工,周末也难得休息。

  “我有时开玩笑的说,我们的工人是开着‘飞机’干活儿!”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中信重工是离散型制造业,与汽车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不同,我们的产品没有重复性,每一件都不一样,每一件都是创新,但每一件都必须得做好,不成就损失大了!因为都是重大装备,一件作废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产品价值高,用来加工的机床也贵,最贵的一台机床1个多亿!我有时开玩笑的说,我们的工人是开着“飞机”在干活儿!所以,对工人的技能要求特别高。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大量先进的数控机床投入生产环节后,生产工艺实际上已经滞后了,大量的工艺文件、工艺规程都要在现场解决、编写,这样一来,只靠设计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就不行了,必须得有工人参与,而且必须是非常有经验有权威的工人——这就是我们的大工匠,他们长期与机床、活件打交道,知道怎么加工最有效,质量最好、精度最高、成本最低。好的技术要变成好的产品设计,好的设计要变成实体的产品,必须得有一个坚实的支撑点。公司遇到重大装备、新产品制造,指令一下去,全是大工匠工作室承担。

  许多人关心,这些创客群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总结了五点:创出了成果、创出了团队、创出了效益、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机制。但就效益而言,我只能说攻克了多少难关(2014年仅工人团队就解决了146个技术攻关难题)、完成了多少订单(一个技术研发团队一年创造的效益最多的达20多亿订单,工人技术团队创造的效益一年有几千万),但这些都是直接效益,我不能假设:如果没有大工匠工作室,干这些活儿会出多少废品?

  比如,今年6月,杨金安大工匠带领的那个团队,完成了国内最大加氢反应器筒体锻件的锻造,重达200多吨,我们是第一次炼加氢钢,毫无经验,但一次性成功!从此打开了高端大型加氢锻件市场。像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这种类型的重大难题攻克中,除了技术人员外,考验最大的是一线的大工匠工作室。

  “未来,要建立虚拟创客群。”

  那天给总理汇报的时候,谈到技术创客群、工人创客群,总理就很敏感,他说这样还不够,还要有社会创客群,利用互联网汇聚众智。其实,我们有这方面的例子。我们的一台关键设备12米梳齿机,在加工大齿圈时控制系统突然失灵,这台机床是上世纪70年代瑞士马格公司生产的,全世界仅有三台。瑞士马格公司已经破产了,其控制程序是DOS写的,这种语言早就不用了,到处找不到怎么办。有一家修机床的澳大利亚公司,来考察之后说,他们可以恢复这台机床,但需要半年时间。我们出口的订单都在等着,一个月之内必须恢复!后来,我们的电气控制工程师任建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出了“SAVE ME!”的求救贴,说我们有一台这样的机床,趴那儿动不了了。结果,许多国家的技术专家都来出主意想办法,原瑞士马格厂的总设计师居然也出现了。他通过圈内朋友,在奥地利一家公司,从人家已经不用的机床上找了一块CPU板,寄给了我们,往上一装,好了!今后,我们要认真考虑,怎么用互联网+来建立全球性的虚拟创客群。

  “创客”的另一种定义

  Maker(《创客》)一书的作者,将创客运动的核心定义为“数字制造+个人制造”,这虽然融合了3D打印、第二次工业革命等新技术新业态,但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只需轻轻敲击键盘鼠标,就能将大型工厂分解到每个人的家里。

  但现实中的“创客”哪儿有那么容易?看看河南大工匠的故事,相信你会对“创客”有不同的理解。这可不只是时尚炫酷的概念、标签。对这群玩创意的人的来说,产生创意并能将其很好的干出来,方是正经事儿。当然,这个“好”,意味着时间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等一系列度量。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矿山岩石破碎领域又一利器!博云东方获评中信重工“2022年度优秀供应商”

3月28日下午,中信重工在洛阳隆重举办以“拓展合作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2年度供应商大[详细]2023-04-03 09:12

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再出力作 超高压水射流机器人实战显威力

自今年年初,中信重工的超高压水射流机器人在研制和试验阶段,就受到了行业、客户及多个媒体的持续关注。近日,又受邀参与了某高速大桥的改扩建工程,对原有桥面进行局部破拆清除。首次应用于工程实战,即印证了其装备的先进性和高压水射流破碎技术的优势。 笔者看到,在河南某高速大桥的改扩建工程上,中信重工水射流机器人正负责一段桥面的混凝土表面处理工作。只见工作人员轻轻一按,启动按钮,一股细细的高压水射流就迅速钻入坚硬的混凝土中,随着水射流的不断冲击,混凝土很快就被肢解、破碎…… 该款机器人是一种水力清除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融合的装备。采用的是高压水射流技术,也叫水力破拆清除技术,将高压水射流作用于混凝土表面,把水射流的速度转化成压力,并以此来清除混凝土构筑物劣化的混凝土。 这是该款机器人首次应用到实践,也是对产品最真实的考验。按照施工要求,需要将老桥面上表面12cm深的水泥和钢筋安全去除,且不能破坏下层的接触水泥面,难度很大。 据悉,国内目前多采用压撑破拆工法,需要人工借助切割机、风镐、压裂设备、挖掘机等,要经过切割、打孔、压撑、破除、凿毛等多道工序。而中信重工水射流机器人是一款完全绿色环保的智能化设备,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控制器,实现工程经验参数的自主植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次就能完成上述多道工序,且高于4~5个工人携带上述设备同时作业的工效。 据介绍,高压水射流机器人在高速肢解、清除混凝土时,既不会产生剧烈振动,也不会产生应力扩散,可在不伤害钢筋结构的情况下,逐层破碎任意深度,可在不影响混凝土构造物原有结构情况下,有效清除因施工质量、火灾、腐蚀等原因造成的混凝土老化、劣化等部分。作业后还能形成自然粗糙的结合面,有利于新铺材料与旧结合面的良好结合,使原有构件物修复如新,更加牢固和安全,不仅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修复工作质量和修复后结构的安全性,延长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大幅提高养护和维修速度,节省大量投资和维修成本,提升市政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对于高架桥面、隧道壁、管道廊等不可采用传统强裂机械振动清拆的作业环境,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和安全性能优势。 在研发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缺乏相关系统性数据,中信重工研发人员面对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相关院所和协作科研单位探讨交流,通过系统收集和记录实战数据,为迭代设计提供参考,确保产品性能最优。同时,我们现场研发人员、营销部门和建筑施工等相关单位,还开展了与工程相关的成本核算和效率实地测算,为今后产品的产业化和商业模式构造储备了相关数据。 研发团队负责人阮鑫说:“在实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对今后的研发改进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团队也将继续在公司传统机电液技术优势基础之上,继续开展相关方面的产品系列化开发工作,并争取使之早日成为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详细]2018-07-26 09:26

突出特色 明确重点打造中信重工文化品牌

近日,中信重工召开2018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17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公司2018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2017年,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以新发展战略为引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与企业管理相融合,重点突出四项工作,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力,强化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公司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打造中信重工核心产品和金字招牌提供了强劲的合力与动力。一是全面贯彻工匠精神,筑牢企业发展根基。通过提炼形成“客户至上的价值导向、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创造卓越的职业担当”的中信重工工匠精神,并融入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管理、职能管理等各个环节,全力打造矿用磨机、提升机、回转窑、辊压机、破碎机、矿渣立磨等六大核心产品。2017年六大核心产品订货量超过总量的80%以上。二是持续传承红色基因,凝聚企业前行动力。将焦裕禄精神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以焦裕禄精神孕育形成所在直属矿山机器厂为试点,开展焦裕禄精神贯标活动,引导各级干部和党员学有方向、做有规范,形成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三是打造立体文化传播网络,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在文化传播上,公司以创新的意识、融合的思维,坚持“传统媒体+新媒体”两手并举,构建起“三微”(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两网”(公司门户网、内联网)、“一报”(《中信重工新闻》报纸)、“一管”(舆论监测)的立体传播网络,传递正能量,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持续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四是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展示企业文化魅力。以活动促文化认同,以活动促文化落地,以活动促文化深化。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会议明确指出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三点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无专人负责、缺乏深化总结、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二是思维局限,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融合不紧密,存在走过场、低成效问题。四是部分员工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在作出企业处于“重要历史性窗口期”重要判断的中信重工,明确2018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三大核心工作”,深入挖掘习仲勋故事,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积极践行工匠精神,坚持传递弘扬正能量,以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将全体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动公司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上,助力公司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数得着的核心产品和拳头产品,打造中信重工制造的金字招牌。 中信重工董事长、党委书记俞章法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公司党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2018年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做好五个重点工作:一是深入挖掘好习仲勋故事,激励全体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三是持续贯彻工匠精神,推动公司率先进入“质量时代”;四是坚持弘扬正能量,凝聚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五是建设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独有的文化体系。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俞章法董事长强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公司的文化自信,就是作为共和国长子企业的光荣和责任,就是对红色基因的一脉传承和延续,就是对焦裕禄精神的弘扬和光大,就是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践行和坚守。二是要着力文化创新。要立足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要紧紧围绕“高质量”这一发展主题、从内容、载体、方法等方面统筹谋划。三是践行文化自觉。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必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责任担当,讲好中信重工故事、传播中信重工好声音、弘扬中信重工正能量。[详细]2018-07-05 10:11

中信重工:改革激发新干劲

春节假期过后,洛阳中信重工自动化公司特种机器人研究所恢复了以往的忙碌。3月1日,笔者在所里看到,工程师们正对自主研发的履带式高压水射流机器人样机进行性能试验。“这种机器人适用于各种混凝土结构建筑物表层的清洗和病害治理。能够较大限度保障人员安全,可大幅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中信重工年轻工程师王一冬说。 作为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中信重工近年来在机器人制造领域发展迅速,让人刮目相看。 中信重工的员工回忆:“公司过去重点服务的是矿山、水泥等行业,2014年以前效益最红火的时候,市场订单主动来找。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改革调整,公司因所涉行业多数为产能过剩行业、市场竞争严峻而面临巨大考验。” 2016年,中信重工成立创新研究院,为企业员工创新搭建了平台。谁有好点子,都可以通过创新研究院组建项目团队,孵化创新项目。经过不断改革创新,企业员工们鼓足干劲,奋力拼搏,力争不断开创新天地。[详细]2018-03-06 09:39

中信重工“牡丹1号”盾构机成功始发

12月26日上午,洛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首台盾构始发动员仪式在史家湾站举行。由中信铁建重工掘进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首台“牡丹1号”盾构机成功始发,标志着中信重工掘进装备产业发展迈出关键的一步。 洛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王琰君,公司副总经理孙启平,洛阳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朝信等现场观摩。 记者在史家湾站地下二层看到,“牡丹1号”盾构机像一条钢铁巨龙,挺进在史家湾站至塔湾站盾构区间右线的始发隧洞当中。“牡丹1号”盾构机直径6.4米,整机总长约85米,总重约450吨,水平转弯半径达到250米,综合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今年6月16日,中信铁建重工掘进装备有限公司在公司伊滨高端制造工业园正式揭牌成立。10月20日,洛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首批次盾构机签约仪式在中信重工举行,确定中信铁建重工掘进装备有限公司为洛阳地铁1号线“量身打造”首批3台土压平衡盾构机,并提供相应的备品备件、技术文件、技术服务、监造、技术培训及工厂检验等。 据悉,此次始发的为该批次首台“牡丹号”盾构机。第二台“牡丹号”盾构机业已在公司伊滨高端制造工业园总装完毕,即将进行验收。第三台“牡丹号”盾构机正在组对总装。(本文来自中信重工)[详细]2017-12-27 11:06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