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设定2300万人口上限 通州副中心两年内见成效
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已经越来越明确。
7月10日至11日,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规划纲要》要求,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此外,《规划纲要》明确了北京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并称“这是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
对此,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文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虽然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北京市政府将搬迁,但将通州明确为行政副中心,意味着北京市政府有很大概率搬迁至通州。
“大城市病”困扰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北京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既有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问题的内在困扰,更有非首都功能疏解给区域发展带来的机遇。
京津冀蓝皮书主编祝尔娟教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难点就是北京的功能疏解,这是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直接动力。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落实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
郭金龙介绍,一年多以来,北京围绕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采取了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淘汰一批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企业,推动搬迁一批物流基地和商品市场,引导创新资源向周边地区优化配置,着力推进人口调控和拆除违法建设等措施。
郭金龙认为,疏导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要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要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要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他强调,对于列入疏解的项目,属地政府都要有“嫁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根据北京市规划,2017年,完成1200家污染企业调整退出任务。
除产业、项目疏解外,对于北京而言,人口控制也成为破解“大城市病”的又一剂猛药。郭金龙介绍,《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是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8万人。5年时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近180万人。
确定通州为行政副中心
今年以来,有关北京市政府将搬迁到通州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显示,“为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调整优化中央行政办公用地布局。根据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土地置换整合,形成组团式、相对集中的布局模式。在南苑或通州潮白河与北运河沿线的地区预留行政办公用地。”
今年5月,在北京市重大办联席会上,通过了《潞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暂停办理有关事项的函》,将潞城镇的17个村纳入到了全市2015年棚户区改造范围。目前,北运河沿线的潞城已率先启动搬迁。
虽然在《规划纲要》里面没有明确提出将北京市政府搬迁到通州,只是确定通州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但是文魁认为,搬迁过去的可能性比较大。
文魁解释称,北京市政府搬离城区,不仅可以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也能带动通州地区的快速发展。在国内,杭州等城市采取这种搬迁方式加快新区发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