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钻井技术获突破 大幅降低油气开发成本

2015/07/06 17:21人民网

5月3日,记者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获悉,公司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系统Welleader、随钻测井系统Drilog近期联袂完成渤海某井的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在油气田定向钻井、随钻测井技术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可自主完成海上“丛式井”和复杂油气层的开采需求,有望大幅降低国内油气田开发综合成本。

一直以来,油气田开发都像是在做一道时效与成本的“计算题”,即如何在已知地下油气储层位置的情况下,用最小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完成钻井服务?换而言之,若想开采“物美价廉”的油气资源,就必须用最少的井位完成最大范围的储量开采,并以最少的起钻次数实现最短钻井周期。面对这道必须“算准”的难题,石油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能够在地层中“横向”行进的定向钻井技术。

与一般钻井作业不同,定向钻井作业并非让钻头“直”达目的层,而是要求钻头能够在地层深处按照设计好的斜度钻进,直至命中深达几千米的地下油藏“靶心”。目前,全球超过40%的定向井采用旋转导向系统钻成,其优势在于能够实时控制井下钻进方向,实现类似于“3D版贪吃蛇”的钻具运行轨迹调整,从而一趟钻贯穿分布在“三维”区域内的目标地层——甚至可以让直径0.2米的钻头在0.7米的薄油层中横向或斜向稳定穿行,实现一趟钻“横向”移动1000米的长距离作业。这种精准制导,对降低开发成本、最大化开发油气田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而旋转导向系统能够在地下几千米完成作业,离不开随钻测井系统的“导航指路”。随钻测井系统能够随时将“钻进沿途”的井下地质数据反馈至地面,由测井工程师完成即时的信息处理和命令传达,相当于为井下设备加装了“千里眼”。两套系统并肩作战,能够实现全井段定向旋转钻进,实时调整井眼轨迹,并测量井下环境参数,可极大提升作业效率、降低工程风险,是进行超深水、水平井、大位移井等高难度定向井作业的“撒手锏”。

然而,由于研发难度大,多年来这两项技术一直被美国的三家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垄断。根据全球范围的作业量统计,2014年这两项技术为相关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 2008年,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海油旗下控股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自主研发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两套系统,历经艰辛探索,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系统技术和装备体系。此次渤海作业中,两套系统一趟钻完成813米定向井段作业,成功命中1613.8米、2023.28米和2179.33米三处靶点,最大井斜49.8°,最小靶心距2.1米,充分证明两套系统具备了海上作业能力。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勇(微博)(微博)表示,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科技领域投入,涌现出一大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本次旋转导向钻井、随钻测井联袂海上作业的成功,标志着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国内第一家同时拥有这两项技术的企业。未来公司将致力于两项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满足我国石油行业对高端技术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高端油田技术服务市场竞争添足底气。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出场即焦点!中联重科70米泵车助建世界单罐容量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

金秋十月,微风习习。日前,位于广东珠海的中国海油LNG二期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碧海蓝天下,中联[详细]2022-10-21 23:45

【吊装案例】6座全球超大LNG储罐拱顶模块一次性完成吊装

5月17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6座世界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在中国海油盐城“[详细]2022-05-19 10:26

超3000万吨!渤海油田成为我国最大原油生产基地

1月9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渤海油田2021年的原油产量达到3013.2万吨,成为我[详细]2022-01-13 14:53

中海油董事长:“苦日子要耐心过”

分析师表示,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原油勘探板块盈利能力减弱,未来众多石油企业只有不断多元化发展,才可增强竞争能力 继中石油发布“史上最惨”年报后,昨日,中海油也公布了2015年年报,同样受困于低油价,中海油的日子也不好过。 根据年报,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下降,中海油去年实现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下降66.4%。 为了应对低油价,中海油资本支出从2014年的1070亿元,降到2015年的665亿元,而2016年预计资本支出低于600亿元,三年下降了470亿元。 中海油董事长杨华昨日表示:“公司在降本增效上下了大功夫,我们都在过苦日子,苦日子得耐心过。” 2015年实现净利润203亿元 昨日,中海油发布了2015年年报并召开业绩发布会。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平均实现油价为51.27美元/桶,同比下降 46.6%;平均实现天然气价为6.39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下降0.8%。油气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2.8%至1466.0亿元。 得益于降本增效,中海油桶油成本同比下降5.9%,为39.82美元/桶油当量,实现连续两年下降。实现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下降66.4%,每股基本盈利为0.45元。 中海油表示,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油价大幅大降。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年的大力降本增效,中海油的桶油成本为39.82美元。 对此,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在会上表示:“公司目前的桶油成本在行业中具有较好的竞争力,下降还有一定空间,但空间有限。” 此外,中海油去年实现油气净产量达495.7百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14.6%。2015年计划的7个新项目均已顺利投产,其中多个项目提前投产,再一次彰显了公司突出的项目管理能力。 2015年,公司资本支出为665亿元,同比下降37.9%; 公司董事会已建议派发每股0.25港元的末期股息(含税)。 中海油董事长杨华表示:“油价(是涨还是跌)这个事说不太清,猜准的很少。应对低油价,公司做了很多。比如大幅削减资本支出,十分小心呵护现金流,支和出掌握好。我们都在过苦日子,苦日子还得耐心过。作为油公司,当然希望油价高一点。” 对于未来的展望,中海油预计今年的资本支出低于600亿元,持续加大成本控制,以应对低油价带来的挑战。产量目标为470百万-485百万桶油当量,年内将有4个新项目投产。 这已经是中海油第三年降低资本支出,2014年资本支出约为1070亿元。由于油价下跌,中海油三年资本支出下降470亿元。 加速“上岸”卖油多元化布局 需要一提的是,为了应对低油价,中海油正在向下游积极布局。 近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中海油山西大同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等5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获批通告。从海上原油勘探生产到“上岸”卖油,此次的煤制项目是中海油在岸上发展的新里程。 实际上,这几年,中海油一直努力“上岸”发展,相继以全资或合资的模式建立了宁波大榭、惠州大炼油、山东海化、中海石油中捷石化等炼厂。 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上游勘探开发亏得一塌糊涂,而下游加油站业务却赚得盆满钵满,加油站正在成为各大油企发力的业务。 2006年,中海油迈出了成品油零售市场的第一步,中海油出资3.88亿元,将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83.2%股份收归囊中,依托其20座加油站作为支点,正式登陆沪上。 隆众石化通的数据显示,中海油的零售加油站约600座,但是这样一个数据在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只能是“冰山一角”,中海油加油站在国内占比仅有1%左右,而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总量是五万多座,中海油进入零售市场较晚,后期零售市场的突破会有很大的难度。 “中海油‘上岸’卖油业务从未停止,隆众石化通分析师薛群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煤制气项目通过环评,标志着海油岸上业务又开启了新里程。 她还指出,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原油勘探版块盈利能力减弱。2016年,将是国内石油市场开放程度继续加大的一年,随着地炼获取“双权”,成品油环节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未来众多石油企业只有不断多元化发展,才可增强竞争能力。 除了加油站,中海油还在下游其它业务上积极布局。 3月22日,中海油宣布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达成协议,扩建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投资总额高达228亿元,扩建后中海壳牌的乙烯等化工产品产能将提高一倍。 卓创资讯分析师秦文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要想继续生存,国企改革重组之路将更深入的进行。国内能源供应格局势必逐步转变,除强化炼油、零售环节的利润,附加值较高的天然气、化工行业将成为关注的热点。[详细]2016-03-25 10:19

中国海油与壳牌正式达成协议扩建南海石化项目

人民网3月22日电(记者王静)3月22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称“中国海油”)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以下称“壳牌”)共同宣布,双方正式达成协议扩建其各持股50%组成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称“中海壳牌”),该企业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在申报获得政府批准后,中国海油目前在该石化区建设的石化联合装置(C2)将与邻近已运营十年的南海石化联合体(C1)相整合,由中海壳牌统一运营。 该项目包括正在建设中的一套可年产至少100万吨乙烯的乙烯裂解装置和其它衍生品生产装置,建成后中海壳牌目前的产能将提高一倍。项目还包括一套国内目前最大的苯乙烯和环氧丙烷(SMPO)生产装置。 “石化项目(C2)的建设和合作符合国家长期的石化发展规划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项目通过合作将引进壳牌领先业界的专利技术,与邻近中国海油炼油厂通过一体化整合提升价值,满足国内市场对高品质石化产品持续增长的需求。”中国海油总经理助理兼炼化公司总经理董孝利说。 壳牌化工业务全球总裁范霍赋说: “项目扩建(C1+C2)再次表明壳牌一向重视有选择性的投资。这个协议的达成源于我们对中国化工品市场的信心,也将有助于我们与中国海油一起满足不断增长的石化产品市场的需求。” 该合作项目(C2)将采用壳牌专有的OMEGA和SMPO技术,每年生产环氧乙烷15万吨、乙二醇48万吨和高品质多元醇60万吨,这将有助于实现中海壳牌产品范围的拓展、产能的提高以及总体能源效率的提升,也是业界领先的壳牌OMEGA和多元醇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 中海壳牌(C1)公司在可靠安全运营方面一直成绩显著。其主要生产范围包括乙烯和其他衍生品,产品广泛应用于多种消费品的生产如电脑、塑料瓶和洗涤液等。[详细]2016-03-24 10:2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