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因子融入潍柴动力“血液”

2015/03/25 09:59中国汽车报

  2011年-2014年,潍柴本部实现发动机产量189万台。而节能量却达到了3.41万吨标准煤,2014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41吨标煤/万元。近日,潍柴动力副总裁佟德辉表示,内燃机行业的特点和内燃机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内燃机行业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确实如此。在我国,内燃机既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也是实施节能减排最具挖潜空间的产品。从节能降耗的角度看,如果按每台发动机每天工作6小时,每千瓦/小时节约1克油计算,11.3亿千瓦/小时每天可节油6780吨。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的交通、农业、工程机械排放的二氧化碳,在环境总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大气中有12%的二氧化碳来自汽车的尾气排放;非道路用移动机械发动机微粒、碳氧化合物,分别占整个排放源排放的61%、43%。

  让节能新产品“扛大梁”

  而企业特别是内燃机企业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承担者。据了解,为了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十一五”以来,潍柴集团累计开发新产品37项,先后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了满足国三、国四和国五排放标准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高速柴油机,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开发专项配套产品1710种,更加节能的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十五”末的45%上升到目前的58%。根据汽车行业协会统计,使用潍柴发动机,按照每辆商用车一年运行10万公里计算,年节油可达4800多升,如果按100万辆计算,一年可节约柴油近500万吨。

  2009年,由潍柴集团牵头组建的中国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产业战略联盟成立。这个联盟旨在通过自主创新的途径,开发一系列电力与电控为特征的核心技术,建立起通用的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混合动力总成技术平台。通过开发两个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应用于混合动力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大型客车、重型卡车、军车六个领域,使我国的商用混合动力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产品实现量产后,在技术适用的范围内,可以达到燃油经济性提高30%以上、排放减少30%以上、制造成本增加低于30%的“3×30”综合指标。以动力足、成本低、污染小优势显著的燃气发动机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此外,潍柴近年来积极开发生产清洁环保的燃气发动机,2011年~2014年期间,总计生产气体发动机近10万台。“这些年来,潍柴集团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更把节能减排当成约束性任务和一种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必然选择。”佟德辉表示。

  让节能贯穿每一个环节

  在潍柴看来,节能不能仅仅体现在产品本身。近年来,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的同时,潍柴也在加速淘汰落后、高能耗的工艺技术及设备,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除了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增加产品节能减排的科技含量之外,潍柴集团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管理等措施,实现了社会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多年来,潍柴集团将“节能降耗”作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管理,有力推进了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和谐共进。

  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潍柴也是走在前面的企业。潍柴全套引进欧美再制造工艺、设备和标准,结合潍柴产品特点,创新性地建成高起点、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动机再制造基地,设计年生产能力2万台。达到2万台生产能力时,将实现销售收入59800万元、回用金属1.63万吨、节约标准煤3.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0吨。

  淘汰落后、高能耗的工艺技术及设备,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注重新项目的节能减排基础建设……所有这些都成为潍柴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为例,在潍柴工业园区,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废水再生回用系统,采用分质预处理、再综合处理的先进工艺,年回用中水36万吨、节约新鲜水36万吨。企业经处理回用的中水广泛用于各大系列柴油机的试车循环用水、生产工艺用水、厕所冲冼水、消防用水等生产与生活环节,既减少了新鲜水消耗,又改善了环境、减少了污染。

  佟德辉说,潍柴在潍坊新建的四个工业园区,更是特别注重新项目的节能减排基础建设。以铸造工业园为例,工艺设计中充分选用低能耗、节能型的生产设施,并采用余热利用技术,安装冲天炉高温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实施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有效减少园区采暖蒸汽及天然气消耗。其中的80吨热风富氧冲天炉,铸件综合废品率控制在1.8%以下,吨铸件耗焦220千克,较国内平均水平年可节约焦炭4.7万吨; 通过余热利用技术将烟气二次燃烧,铁水温度达1500~1550℃,熔化效率提高45%;通过旧砂回收利用技术,使废砂再生率达到85%以上; 利用全密封布袋除尘技术,烟尘去除率达到99.8%。在加工工业园区,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建设,全部采用低能耗、节能型设备,保障了新建园区的能源利用达到最优。

  不难看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节能减排已广泛融入到潍柴的生产、管理工作中。

责任编辑:T-mac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潍柴创建于1946年,全球拥有员工9万人,2019年收入超过2600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7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2位。  潍柴是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的国际化公司,在全球拥有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分子公司遍及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拥有7家上市公司、9支股票:潍柴动力(2338.HK;000338.SZ)、潍柴重机(000880.SZ)、亚星客车(600213.SH)、德国凯傲(KGX.F)、美国PSI(PSIX.O)、英国锡里斯(CWR.L)、加拿大巴拉德(BLDP.T;BLDP.N)。  潍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拥有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商用汽车及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设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基地,建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中国潍坊、上海、西安、重庆、扬州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全球多地设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起了全球协同研发平台,确保企业技术水平始终紧跟世界前沿。  潍柴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全球打造了协同并进的产业布局。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首家在港上市公司,一步打通资本国际化道路。2005年,潍柴动力并购湘火炬汽车集团,打造了重卡黄金产业链(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陕汽重卡),之后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由H股回归A股,开创了资本市场上的“潍柴模式”。2009年以来,潍柴先后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战略重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意大利法拉帝,与工业叉车及服务提供商德国凯傲集团战略合作,并购德国林德液压并实现国产化落地,支持凯傲集团收购自动化物流提供商美国德马泰克,战略投资可替代燃料动力系统提供商美国PSI公司、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供应商英国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和氢燃料电池提供商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战略重组德国欧德思公司、奥地利VDS公司,实现了战略业务覆盖全球、均衡发展。同时,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等方式,潍柴在印度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土化制造的落地。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潍柴一直模范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在志愿服务、扶贫救灾、捐资助学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树立了良好形象。潍柴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大力推动行业技术升级进步,与产业链上下游互利共赢发展,与社会各界共享发展成果。  潍柴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质量奖”“中国商标金奖•商标创新奖”“中国工业大奖”“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质量奖”等荣誉称号,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潍柴以“绿色动力、国际潍柴”为使命,以客户满意为宗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面向未来,潍柴发布2020-2030战略,到2020年传统业务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2025年前实现收入1000亿美元,2030年前实现收入1万亿人民币;各主业核心业务进入全球前三,稳居世界500强前150位,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工业装备跨国集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