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推万亿基建投资 欲造第4极

2015/02/15 09:26中国经营报

长江中游城市群再迎发展利好。2015年2月7日,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的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个省会城市党政一把手齐聚合肥,共议经济新常态下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的路径。

会上,武汉市市长万勇、长沙市市长胡衡华、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南昌市市长郭安代表四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合肥纲要》(以下简称《合肥纲要》),并将从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环境保护联防联治、产业合作、社会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深入合作,加快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中国经营报》了解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是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点。例如,构建四省会城市大通关体制,共同推进高铁客运专线建设,进行长江及主要支流航道整治等。

有专家表示,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疏浚长江及支流航道,推动高速铁路干线建设,或将撬动超过万亿规模的基建投资,这也将为长江中游湖北、湖南等省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加充足的动力,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投资机遇。

挺进“第四极”

从2013年的《武汉共识》,到2014年的《长沙宣言》,再到2015年签署的《合肥纲要》,三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一步步从概念走向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也在加速推进。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为核心,分别形成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4大城市群,2014年的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

根据《合肥纲要》,四省会城市将在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境保护联防联治、产业合作、社会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全方面深化合作,加快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为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合肥纲要》同时确定,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合作协调会”,定期谋划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会长由四省会城市领导轮流担任。协调会下设秘书处,设在武汉市,负责日常工作。

据了解,在具体操作路径上,四省市将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联合发布“红黑榜”等信用信息;构建大通关机制,实现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完善社保关系无障碍跨地区转移接续机制、社会保险经办有关业务互认确定机制,便利人才交流等。

据参会的一位政府人士透露,此次四个省会城市主要领导会商达成的共识,将在全国两会期间以议案、提案的形式直通两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构建大通关体制和申报内陆自贸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审批国家级新区等方面四省将联合向国家争取支持。

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开放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表示,从目前经济用量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位居第四,未来经济总量超过珠三角跃居第三极也没有太大悬念,“毕竟长江中游城市群汇聚了四省的精华部分,当然在经济发展质量上赶超珠三角还有一定的距离。”

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会上表示:“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通道建设、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名优特新产品联合推广等方面展开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目前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我们正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透露,初步考虑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包括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在内等五个一体化建设。

万亿基建投资盛宴

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四城一家的目标,建设快速便捷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是基础和前提。而加快高速铁路、长江及其支流航道整治和沿江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合肥纲要》,四市将着力推进合肥-安庆-九江铁路客运专线、渝长厦高铁等重大干线建设,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 同时,共同推进国家启动“上海-南京-合肥-武汉-成都”沿江高速铁路、“沪昆(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高速铁路、“武厦(武汉-厦门)”高速铁路建设。此外,还将规划南昌-武汉高速客专,形成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纲要》中提到,推进新建合武(合肥-武汉)高速客专,释放既有合武货运功能,合武高速客专预计时速350公里,将现有属于沪汉蓉线的合武高铁改为货运。

此外,在航运方面,四省将加快汉江、湘江、赣江和巢湖等流域航道整治,合力打造长江流域重要港口和其他流域喂给港口群,构建水上“高速航道”,形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共同争取交通运输部实施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经过梳理发现,近年来,四省间举行的协商会议都会讨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但由于历史原因,四省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断头路”,这些到省界便戛然而止的道路,严重影响了要素流动与物流发展。

据了解,为更好地加强路网规划对接,四省还将建立交通运输合作联席会制度,共同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各地交通运输规划与城市群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

阮成发建议,四市要联手争取国家支持,共同争取国家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确定为国家级城市群,争取国家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共同争取国家尽快规划建设沿江高速铁路、京九客运专线等线路,形成快速铁路运输网络体系;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实施长江中游干支游、航道改造升级工程,尽快实现万吨轮直达长江中游。

据专家初步估算,四省间共同推进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疏浚及港口群的建设共同发力,有望撬动超过万亿规模的基建投入,这无疑将带来一场投资盛宴。

秦尊文表示,经过几年的磨合,四省在项目建设、合作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多成效,还要更多地发动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这次合肥会议专门设立了企业家论坛和企业参观等议程,企业表现出了更多的合作意向,有望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分享更多投资机遇。”

责任编辑:T-mac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长江中游城市群望成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3月5日,湖南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建议,把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顶层设计着手,全面推动湘、鄂、皖、赣4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促进中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武汉共识”正式达成 今年2月23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4市市长,在武汉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战略合作协议》,4市的11个部门之间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武汉共识”正式达成。 本次会议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1个顶层设计框架协议和11个子协议。其中提到,4市将在区域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工业分工协作、扩大内需和市场开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文化旅游强区、公共服务共享区、社会保险平台等9方面展开深入合作。通过战略合作,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抱团发展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胡衡华认为,城市之间抱团发展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地理位置相近的4座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的效应。目前,长株潭地区和湖北武汉有两型社会试验区、江西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安徽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如果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有助于各地经验的交流和优势互补。 胡衡华说,长江中游一带是湖南经济发展最集中的区块,区域之间的合作发展,将有利于湖南两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有利于通过区域发展,带动全省发展。现在城市群之间已形成一定的经济联系,随着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崛起里面一个实实在在的重要举措,4省将共同积极争取把其上升到国家战略。[详细]2013-03-25 09:46

鄂湘皖赣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中国重要增长极

60后陈俊卿,头发已略显斑白,尽管他是“中三角”省会城市中最年轻的市长。语速很快,思路清晰,随和新锐是陈俊卿给记者的印象。市长是媒体了解城市的第一窗口,陈俊卿反复向记者介绍南昌方方面面的活力和后发优势,“南昌生态优美、行政办事效率更高、区位优势更佳”,陈俊卿为南昌做起了广告。陈俊卿不仅宣传南昌,还为“中三角”做广告。 目前,鄂、湘、皖、赣四省已达成共识,正在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陈俊卿认为,由四省形成的“中三角”将成为中国重要增长极,南昌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不过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南昌是四省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小的一个,南昌会不会被“边缘化”?南昌的振兴将分几步走?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南昌市市长陈俊卿在驻地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专访。 南昌兴,则江西兴 由于南昌是江西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考虑到江西的要素资源和市场条件,把南昌打造成为核心增长极,不仅科学合理,也是现实需要。 《中国经营报》:江西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将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这是否意味着江西要举全省之力支持南昌发展?是否会造成江西其他地区出现“塌陷”? 陈俊卿: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站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政协副主席、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以及鹿心社省长多次强调,要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我们讲“南昌兴,则江西兴;南昌强,则江西强”,不仅是区域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基于区域发展的经验考虑。从规律讲,首先局部非均衡加快发展,再辐射带动全局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省份能在同一阶段实现同步均衡发展。从经验看,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要迎头赶上,必须有一个辐射带动力很强的“核心增长极”。沿海省份多是“双核带动”,中部的湖北、湖南则是“单核带动”。由于南昌是江西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考虑到江西的要素资源和市场条件,把南昌打造成为核心增长极,不仅科学合理,也是现实需要。 至于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是否会造成其他地区“塌陷”,我认为不用担心。一方面,打造核心增长极只是江西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2012年初,江西已经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我理解就是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核心增长极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高度集聚,成为经济核心;二是强力辐射,能够带动周边。南昌的发展必然要以兄弟市的精诚合作为前提,也必然要以带动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目前,我们正依托昌九工业走廊促进南九共荣发展;依托向莆铁路促进昌抚相向发展;依托昌吉赣城际铁路与吉安赣州合作发展。因此,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不仅不会造成其他地区“塌陷”,还能带动全省加快“崛起”。 《中国经营报》:南昌要担当核心增长极的重任,步骤是什么?将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陈俊卿:主要分两步。一是到2015年,南昌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超过1/4;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50万,城镇化率72%。二是到2020年,南昌市增长极效应全面凸显,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1/3;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00万,城镇化率80%。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强化三大支撑、落实三大举措”。 强化三大支撑。一是产业支撑。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和生物医药、新材料3个千亿产业,航空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电、新能源5个超500亿产业。二是空间支撑。着力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加快构建以南昌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核心圈。三是制度支撑。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打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落实三大举措。一是加快发展,增强带动力。抓好项目促发展。重点实施总投资2159亿元的100个重大重点项目。“四化”同步快发展。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深化改革,增强引导力。一方面,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为平台,着力打造江西“不是特区的特区”;另一方面,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以放为原则、不放为特例,下放审批权、上收否决权,强化规划、国土、环保监督权,努力做到“全简政、全集中、全到位”。三是扩大开放,提高辐射力。深化省内合作。加快与各区市的基础对接、产业融合、要素互动,引领带动全省加快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更加有效地对接长珠闽,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江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扩大对外开放。牢牢把握“招商引资”生命线,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全面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海外资源。 “中三角”发展南昌不可或缺 南昌虽小但不可或缺,完全可以在“中三角”建设中获得应有地位。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中部四省正在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南昌将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作为四个省会城市中最小的一个,南昌会不会被“边缘化”? 陈俊卿:鄂、湘、皖、赣四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既是自身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南昌虽小,但不可或缺,我们完全可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获得应有地位。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南昌主要是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区域合作推动者。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四核驱动”的“一核”,我们将与武汉、长沙、合肥一道,继续“抱团”呼吁国家支持、全力推动区域合作。二是当好省内发展引领者。作为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们将带动全省加快发展,共同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三是当好改革创新探路者。作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城市,我们愿意在改革创新方面,为兄弟城市探路试点、提供示范。 对南昌“边缘化”的担心,我认为没有必要。一方面,南昌有很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南昌发展很快,去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取得了“三个突破、五个第一、七个提升”的好成绩。“三个突破”就是GDP突破3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五个第一”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项指标增速位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七个提升”就是七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均有提升,少则提升一两位,多则提升十一二位。另一方面,南昌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珠、闽毗邻的省会城市,京九、浙赣、皖赣铁路穿城而过,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独特优势。二是生态环境优良,低碳品牌凸显。南昌不仅拥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国家级的梅岭森林公园,还有一江两河八湖,水域面积占29.78%,湿地面积达到55%,绿地覆盖率达到43%。南昌还有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世界低碳大会主办城市三大品牌,在全国具有不可多得的低碳品牌优势。三是简政放权领跑,环境优势明显。去年以来,南昌开展了“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速、环境大优化”集中整治行动,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第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简政放权,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四是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充足。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市普通高等教育以上毕业生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数的2.63%,位居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之首。五是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南昌的航空工业、生物新医药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型城镇化是全国发展的“核心抓手” 实现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推动中西部城市群均衡发展,必须促进中小城镇加快发展。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南昌打算怎样推进? 陈俊卿:我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城镇化处于“新四化”的“枢纽”地位,有望成为全国发展的“核心抓手”。二是城镇化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潜力”,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三是城镇化“最大潜力”与改革开放“最大红利”相结合,必将释放促进发展的“巨大动力”。四是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就是要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五是要实现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推动中西部城市群均衡发展,必须促进中小城镇加快发展。 南昌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城乡一体。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项规划,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坚持“四化”同步、产城融合。发挥城镇化联工带农作用,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拓展空间。重点打造3个千亿产业和5个超500亿产业,重点建设100平方公里、可容纳50万人口的九龙湖新城,加快产城融合步伐。三是坚持“四个聚焦”“三大路径”。坚持区域、产业、政策、资源“四个聚焦”,强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以项目为主抓手,以大投入推进大建设。以先导区、红谷滩新区、园区为主战场,以大聚焦、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立市。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优化城乡利益分配,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详细]2013-03-22 10:3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世界级城市群怎么建

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共11章。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目标: 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定位: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粤港澳大湾区要深化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 将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 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共同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增强通信企业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实现通信资费合理下降,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看点: 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 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 依托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有序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逐步简化及放宽内地邮轮旅客的证件安排,研究探索内地邮轮旅客以过境方式赴港参与全部邮轮航程。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 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社保: 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深化养老服务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珠三角九市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为港澳居民在广东养老创造便利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 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 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详细]2019-02-19 09:16

青海通过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方案

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后,青海省积极着手青海方案并开展各项实施。近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1+N”体系已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1+N”的青海方案进一步具体细化了青海省三年行动计划、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协调推进以及青海甘肃两省在主要城市合作发展方面的机制等,为我省进一步实施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1+N”体系中,“1”为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N”包括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省三年行动计划、青海省政府关于建立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的决定,关于建立兰西城市群青海部门撤县设市工作推进机制的决定,青海省政府与甘肃省政府关于加强两省合作共筑兰西城市群工作备忘录,青海省政府与甘肃省政府关于建立兰西城市群主要城市合作发展机制的决定等。为了全面落实实施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后还将作相应机制的调整。 今年3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随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印发。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部署了兰西城市群在2018年至2035年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为青海、甘肃两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行了顶层设计。 省委常委会在此次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青海实施方案》“1+N”体系时明确指出,该方案全面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注重对城市群空间形态的把握和对时间有序的考虑,是统筹区域发展、重构区域格局的重大举措,实施中要坚持先布局再落子,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要坚持兰州、西宁两极带动,推动海东实现中部崛起,探索以网状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都市圈发展模式,围绕规模和人口聚集度谋划城市定位和布局;要坚持城市群建设共用一张蓝图、共建一个发展体系、共享一套公共服务,为新青海建设升级加力。[详细]2018-09-03 14:55

李强书记前往上海 浙江进行考察 关注“徐工工业云”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群,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依托,在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协调是关键核心[详细]2016-09-23 09:15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核心层企业—合肥叉车总厂,始建于1958年。1993年9月,安徽叉车集团公司通过定向募集方式,独家发起设立了本公司。1996年9月,本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3000万股股票,并于当年10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安徽合力”股票代码“600761”。截止到2005年12月31号,公司总股本为3.07亿股,流通股1.78亿股,资产总额14.7亿元,净资产10.5亿元。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叉车、装载机、工程机械、矿山起重运输机械、铸锻件、热处理件制造及产品销售。金属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电子产品、电器机械、橡胶产品销售;机械行业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房产、设备资产租赁。公司的主导产品“合力”牌叉车及各类仓储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装卸及短距离搬运作业。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树立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叉车及配套零部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陆续推出了X系列、α系列、H2000系列、G系列叉车产品,尤其是2000年推出的H2000系列叉车,具有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低噪音等优点,具备了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抗衡的竞争优势,目前是公司主导产品;2005年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环保型G系列叉车,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公司还开发了绿色环保型的电瓶车、石油液化气叉车等新型系列产品。目前,公司的叉车和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格最全、规模最大,叉车的综合性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国内叉车行业最大的消失模铸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油缸生产基地、最大的转向桥生产基地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叉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试验检测能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十九年高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公司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合肥、所属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精神,公司还被列入安徽省政府“861”行动计划和重点支柱产业,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装备定点生产企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进出口商品CE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安徽省科技厅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HELI”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叉车第一品牌”、“中国叉车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及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和"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企业信用等级为:AAA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