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土运输机械行业市场探析及预测
2014年12月16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铲土运输机械分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徐州召开会议透露, 2014年11月,装载机销量9319台,同比下降38.7%,出口销量1761台同比下降14.6%;推土机销量392台,同比下降37.1%,出口销量118台,同比下降53.9%;平地机销量235台,同比下降30%,出口销量115台,同比下降45.1%。从数据来看,三类机种销量同比下降均在30%以上,并且下降幅度均为2014年1-11月中之最。可见,2014年的铲土运输机械行业或将用“凄惨”收尾,行业人期盼的暖流只能一等再等了。但是,在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认清且适应当下,探究并把脉未来,势必将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2014年1-11月装载机销量
2014年1-11月推土机销量
2014年1-11月平地机销量
资金仍是最大压力
2014年,在销量严重下滑的结局面前,铲运机械行业遭遇了多重压力。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代理商回款困难,应收账款居高,企业利润下降,经营成本明显增加。
在前几年市场向好的机遇下,各大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加大各方面投入,力争抢先布局市场。但当市场需求戛然而止时,这类早期投资还未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反而成了企业的负担,现今很多企业的兴建项目就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受到海外市场“倾销调查”等压力,出口危机进一步升级。2014年7月,欧亚经济委员会启动了对中国250马力以下履带式推土机反倾销调查。按照国际惯例,将根据倾销幅度确定倾销税率,如果调查机构确实认为存在倾销,出口价格必然会提高,这将影响设备的总体销量。
2014年铲运机械行业形势不乐观,薄弱的市场需求不能推动销量增长,而销量下降更不能给企业资金流动提供动力,从而阻碍着行业的良性循环。
营销模式取得突破
当然,2014年,在艰难前行中,铲运机械行业仍然积极应对困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营销方面,2014年行业企业开启了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营销模式,从“跑用户”转变为把用户“请进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为用户服务的精准度,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2014年,德工以租赁销售为突破口,以租促销,并使租赁业务与常规销售形成互补,通过租赁销售促进用户对于新产品的了解,不断升级产品结构,节省了用户资金投入,将固定化资金流动化,也为自身积压的库存开辟了“新渠道”,彻底化解销售停滞不前的僵局。
此外,2014年以来,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国内企业纷纷研制具有特色的功能型产品,力求细分市场。例如,国机重工洛阳公司推出了大马力湿地推土机、森林法牧推土机等。未来,具有鲜明特色的功能性产品将逐步取代高度相似的同质化产品,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2015年可能会更差
如果说2014年的铲运机械市场是大雪纷飞的冬日之情,那么在大部分企业眼中,2015年的市场将是春暖之前的融雪之境。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化雪更胜下雪冷,市场下滑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山推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刘春雨说,“2015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收尾阶段,各方面投资力度并不会有较大改变,所以市场或许将比预期的还要差。对于企业来 说只能等待,支撑得越久,衰落得越慢,等到机遇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刘春雨强调,“未来的市场是‘风景那边独好’,哪个企业率先看到那边的风景,并做好准备就能及时把握机遇。”
刘春雨认为,“在销量下滑的基础上,企业的管理、研发等模式也进入了瓶颈。产品研发动力不足主要源于用户对技术的需求不够,目前的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的施工需求,用户并未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创新惰性的产生。”
此外,对于未来市场格局的倾向,山推、临工等主力企业均认为,2015年的行业格局并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吕莹表示,“一些本身实力雄厚的工程机械企业加入铲运机械行业将给行业带来危机感,但是整体格局的波动并不明显。”
多方携手破局
尽管2015年的市场并不被看好,但是铲运机械分会会长尚海波强调,“从长远发展来看,铲运机械要想突破现阶段销量停滞的困难,打破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枷锁,需要国家、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关注,携手破局。”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严苛的法规、标准对产品进行监督,促使生产企业不断通过技术进步满足要求,但是我国在此方面的监管和制约力明显不足,而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和产品退出机制,将是促使铲运机械行业实现良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同时,有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将关注点转移至抢夺低端用户群体上,忽略了基础性研发和创新,严重影响了铲运机械的技术进步。事实上,铲运行业有着深厚的发展根基,自主研发能力要强于其他领域,行业企业更应集中优势获得突破,增强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整体市场低迷,并不代表全部产品的低迷。数据显示,高端产品的需求不减反增,所以企业应该研发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智能化产品,主动引导用户改变使用习惯,提升用户对高精尖产品的接受程度,营造有效、良性的发展氛围。
近期,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后市场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实际运作来看,后市场与主机市场的投入比例仍然无法达到1:1。可见,后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完全的脚踏实地,针对于后市场,企业从资金、管理到人员等的调整仍需要一个过程,而最终行业企业应达成从生产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Nor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