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的两种逻辑:又长又深的周期曲线
2014年下半年,石油成为环球市场的主角。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际油价从6月高位的每桶107美元下跌到不足60美元,跌幅已经接近50%。
四年前触及历史峰值之后,国际油价为何出乎许多人预料地大幅下行?人们用来进行解释的宏观市场逻辑,包括了中国需求下滑,欧洲经济不振,美元走强等等。而一些媒体和分析人士则试图给出更为具体而完整的逻辑。
又长又深的周期曲线
早在19世纪,大宗商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就引起了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学家最先注意到的是大宗商品中生猪价格的变化。到了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荷兰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各自提出了理论,用以解释为什么价格会周期性地上涨或下跌,而不是稳定在一个均衡的水平上。
市场分析师坎普(John Kemp)在路透社的专栏文章回顾了此类理论研究的发展史,早期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通过供需基本面和价格变动(价格弹性)来解释,为什么价格会围绕一个均衡点上下波动。到1938年,在美国政府工作的农业经济学家伊奇基尔(Mordecai Ezekiel)发表了名为“蛛网理论”(The Cobweb Theorem)的研究论文,将大宗商品的价格周期与多个因素进行结合,包括:需求和价格变动情况(滞后性的生产调整)、市场基于现有及过去价格水平对未来价格所做出的预测。
但伊奇基尔这一“适应性预期”模型,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时期,开始变得不再受欢迎。因为该模型似乎在暗示,投资者很有可能会犯下系统性预测错误。来自芝加哥大学的超理性主义的经济学家随后研发一个符合“理性前瞻行为”的新模型。
但坎普认为,简单的“适应性预期”恰恰可以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很好的描述。他分析称,市场对价格的“后向预期”加上滞后性的供应调整,足以解释近期国际油价大跌的逻辑。
原油行业有着很强的“后向预期”色彩。21世纪头几年,尽管油价不断上升,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油价低迷的痛苦记忆仍历历在目,炼油商加大产能的积极性受到抑制。
然而,接下来随着国际油价较长一段时间维持在高位,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和美国页岩油企业开始转变想法,认为始于2011年的高油价将在可预期的未来一直维持下去,从而加大投资来增加原油产量。
原油行业和采矿行业一样,都是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其投资和生产变动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呈现效应。在原油行业,培养一名训练有素的司钻或地震学家至少需要10年时间。很多海上油田很复杂,开采难度高,从开采到成品油也同样至少需要10年时间。
预期和投资转变的滞后性,决定了国际原油的供应调整自然会落后于需求和价格的变动,其周期往往可以看作是又长又深的曲线。因此,坎普认为,尽管国际油价下滑,但非欧佩克产油商在2013年或更早之前达成的产出计划目前正接近完工,未来数月新的原油供应仍会持续流入市场。考虑到这样的供应状况和全球宏观经济状况,油价周期曲线在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性质也许并不难判断。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