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车长客开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新模式

2014/08/18 09:04经济日报

空中“行走”的重庆“单轨车”,地上“跑”的高速列车,地下“潜行”的地铁、城轨列车——这些都是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也使其成为世界上产品种类最多、国内惟一一个品种全覆盖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在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长客开创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创新的新模式,完成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了产品“走出去”的梦想。

提到长客的创新文化,长客股份总经济师赵明花引用了一个老长客人的话说,“自主创新确实不易,有时候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我们要世世代代继承创新精神。”

“一五”期间,长客就秉承创新基因,勇于担当,通过对产品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和再整合,集成为中国制造。通过引进技术,长客与外企共同招标,最终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长客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优势,采取“协议工资制、双聘专家制、课题负责制”等多种形式吸引人才。目前,长客拥有研发人员1300余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403人,教授级高工4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8人。

在长客,创新载体比比皆是。“创新是长客的企业文化。”赵明花说,企业构建了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些都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如果说,一个制造业大国在硬件上的突破尚在情理之中,那么,开发软件、成为高速客车“神经科”大夫的能力则让外国专家刮目相看。2004年,长客开始摸索研发网络控制系统,长客副总工程师、中国铁路客车网络专家常振臣担当起领衔攻关的重任。“在技术壁垒面前自行摸索,真不容易。”与硬件不同,如同车辆大脑一样的控制软件看得见却摸不着。翻译、理解数千页的逻辑图,反复研发、试验、修改、调试,常振臣带领课题组编程的过程,像走火入魔一样。

2010年,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车辆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问世,北京地铁15号线列车率先自豪地装上了“中国大脑”。两年后,长客“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项目”又顺利通过原铁道部组织的评审。自此,我国整车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软件不仅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更后来居上,占据了这一领域的世界制高点。

专家管技术,技工控质量。在长客高速列车制造中心总装车间,记者领略到普通青年工人的高超技艺。制动岗位的张连超一口气把他的工作程序背诵下来。他说,这个“一口气”不是表演用的,是工作中应知应会的,边干心里要边琢磨,避免程序错误。“干完了,把自己的工号26741用小标签贴上,在保质期更换零件前,所有责任都自己承担。”张连超说。

长客的超强创新能力,还体现在操作层面。从车间工人提拔到宣传部部长岗位的张天说,“设计不能停留在电脑里,把它实现还要靠技术工人,而长客的技工是业内最棒的,他们是创新的执行者,甚至是参与者。”

在长客,创新是代代相传的。这里有5个中国北车级的工作站,都以某个高级技师名字命名。高速动车组铝车体车间有个李学忠工作室。这个大鼻子师傅被称作“技术淘宝”师傅,有问题一问便知。在第一次生产高速车铝车体时,因为电焊热能和拉伸作用,车体严重变形,眼看这200多万元的车体就要报废,李学忠带领周晶辉、李栋梁等徒弟,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将即将成为废品的车体调整为正品。他们发明的续断点焊接法,极大地提升了焊接质量。“李学忠工作室”成立4年来,技术攻关62项,取得“五小成果”58项,起到了提效、保质、降劳动强度多方面作用。

目前,长客的产品更先后出口到巴西、澳大利亚、泰国、伊朗、沙特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产品4000多辆,出口签约金额超过40亿美元。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北车与中铁总、大秦铁路签署“火车头”订单

中国北车(601299.SH/01699.HK)周二发布重大合同新闻稿显示,其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已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大秦铁路公司等签订了大功率机车销售合同,累计金额23.1亿元。主要包括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4400马力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和6轴7200kW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 本次签订合同的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共30台,这款新型“火车头”,是大连机辆公司针对高原运用环境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在原有HXN3型机车基础上,从主传动参数、电气系统、冷却性能、柴油机、制动系统、转向架及司机休息室各方面,进行优化改进、技术升级,增强了运用可靠性。自主研发的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可满足青藏铁路牵引要求。 2014年8月15日,拉日铁路(拉萨--日喀则)正式开通,HXN3型高原机车担当客运和货运牵引职责,国产大功率火车头开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铁路从此用获得国产牵引动力,而此前青藏铁路采用的大功率机车基本依赖于美国进口。 拉日铁路开通以来,HXN3型高原机车牵引的旅客列车输送旅客约25万人次,为周边百姓和进藏游客提供了交通便利。[详细]2015-04-04 15:00

南北车合并获国资委批准 高铁航母出海万事俱备

3月5日晚,中国南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已于近日收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的《关于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则同意此次合并。 与此同时,中国北车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也受到了上述批复。 双方均表示,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此次合并的实施仍受限于双方签署的《合并协议》约定的其他生效条件和实施条件的满足。 或是受此消息影响,3月5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尾盘股价异动,一度奔至涨停。最终,中国南车收于12.68元/股,涨幅为7%;中国北车收于13.35元/股,涨幅为6.89%。 据中国南车、北车之前发布的公告,两者吸收合并的具体方式为,中国南车向中国北车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中国南车A股股票、向中国北车全体H股换股股东发行中国南车H股股票,并且拟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上市流通,拟发行的H股股票将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流通,中国北车的A股股票和H股股票相应予以注销。合并后新公司同时承继及承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合并后新公司中文名称拟更改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中国中车”。 据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10月31日,中国南车总资产为1500.6亿元,中国北车总资产为1565.1亿元。两车合二为一之后,中国中车的总资产将超3000亿元。 在国资委同意此次合并之后,中国南车、北车合并之路将走上快车道,而中国中车将代表中国出征海外高铁市场。 此外,2014年1月至10月,中国南车实现营业收入946.7亿元,中国北车实现营业收入745.1亿元;中国南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5.4亿元,中国北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44.5亿元。这意味着,双方合并之后,中国中车2014年1月至10月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9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南车、北车合并,在减少因压价而缩减的营业收入的同时,更可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国北车、中国南车相继发布签署重大合同的公告。其中1月26日,中国北车公告称签署了合计金额约为242.58亿元的合同,约占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的24.95%;1月27日,中国南车公告称签署了合计约211.1亿元的重大合同,占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2013年营业收入的21.6%。[详细]2015-03-06 09:03

支撑高铁走向世界:中国北车14年获国外专利25件

中国北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269、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9、国际铁路联盟UIC、北美铁路协会AAR等国际组织标准提案及标准制修订工作。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1项,铁道行业标准187项。 2014年,中国北车获得软件著作权45件,申报专利1102件,其中发明专利600件,PCT及国外专利69件。2014年也是中国北车获国外专利的丰收年,共获得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授权专利25件,其中日本专利“双侧半弹簧式托头带载横向调整机构”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第一次在日本获得授权专利。 截止到目前,中国北车申请专利遍布全世界主要国家,共申请PCT专利192件,国外专利253件。 国外专利的布局,为中国北车轨道交通设备走向世界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详细]2015-02-25 10:40

北车:正与美、俄、巴西等28个国家洽谈高铁项目

据路透社消息,中国铁路及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601299.SS)(6199.HK)周三称,中国正在与美国、俄罗斯和巴西等28个国家洽谈高铁项目。 中国北车称,其去年的海外销售达3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8.6%,其设备销往84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2月10日,中国北车正式与美国签署41亿元地铁出口合同。 2014年中国北车出口最大的亮点就是签订了向美国波士顿出口284辆地铁车的合同,成为中国唯一登陆美国的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以登陆美国高端市场为标志,中国北车的产品已经遍及全球六大洲的84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世界权威的德国SCI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至2013年,中国北车连续三年位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世界冠军。[详细]2015-02-11 14:04

中国北车获国外专利25件 支撑高铁走向世界

中国北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269、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9、国际铁路联盟UIC、北美铁路协会AAR等国际组织标准提案及标准制修订工作。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1项,铁道行业标准187项。 2014年,中国北车获得软件著作权45件,申报专利1102件,其中发明专利600件,PCT及国外专利69件。2014年也是中国北车获国外专利的丰收年,共获得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授权专利25件,其中日本专利“双侧半弹簧式托头带载横向调整机构”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第一次在日本获得授权专利。 截止到目前,中国北车申请专利遍布全世界主要国家,共申请PCT专利192件,国外专利253件。 国外专利的布局,为中国北车轨道交通设备走向世界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详细]2015-02-11 10:2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成工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成工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由成工股份改制重组而成,成立于2018年9月3日,是我国西南地区集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重工企业。70余年来,成工坚持专业务实、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合资合作事业并取得辉煌的成果。研发生产了以轮式装载机为主导的多种工程机械产品。在液力变矩器,变速箱,驱动桥,大型结构件,控制线束,液压附件等重要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成为成工产品引领行业的核心技术。到目前为止,成工装载机已经服务于15万个中国客户与5,000多个国际客户,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工程机械知名企业,应当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充分运用在经验、技术、意识等方面优势,努力创造,为新经济树立起旗帜鲜明的行业标杆。可靠就是品质,耐久就是经济。成工重工雄居西南,心系全国,面向世界,作为中国重装备行业的一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