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刺激政策规模超10万亿 钱从哪来成谜题

2014/07/02 09:36羊城晚报

是否强刺激,要看是市场做主还是政府大规模干预;

只要没有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就不会成“强刺激”

在中央“微刺激”政策的主导下,羊城晚报记者观察发现,今年地方政府争先出台刺激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规模已经累计超过10万亿。“微刺激”意在稳增长调结构,但落实在地方政府是否会变成“强刺激”?昨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林江,他表示“微刺激”政策落实到地方确实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但是只要中央把握好节奏,地方刺激政策和投资项目完全是可控的。

各地刺激总规模逾10万亿元

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份,地方项目投资14.7万亿,增长17.6%,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

不过另一组消息却显示,今年3月初四川上调投资计划值2.88万亿元,增幅高达40%,此后广东、海南、天津等5省市公布7.13万亿的重点项目清单;近日黑龙江出台65项措施,计划投资3000余亿元稳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市的计划投资总额已经高达10万亿元。

事实上,今年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同时提出支持棚户区改造和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被认为是一系列定向“微刺激”的开始;4月中旬,央行宣布适当降低县域农村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6月中旬,针对“三农”和小微的股份制银行迎来第二轮定向降准。多位分析人士此前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微刺激”已经成为全年的基调。

“微刺激”落地难成“强刺激”

不过,高达10万亿的地方投资总额计划却引发了不少市场人士的担忧,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定向的“微刺激”是否到了地方就会变成“强刺激”,因而重回投资拉动老路呢?

昨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林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必过分担心“微刺激”到了地方成为“强刺激”的问题,因为最终把握这个度的还是在中央层面。

“只要没有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就不会成为 强刺激 ”。他表示,过往的“强刺激”有一个明显的信号来自银行贷款的保证以及央企和国企来拉动投资,“现在来看,只需要央行和银监能把好关”。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则用“地方政府的梦想很大,但实际能做的有限”一句话来评价。他对记者表示,不排除中央层面对于GDP越来越多的担心,会加大地方政府对于经济下行压力担忧,从而加快地方投资,“但地方政府在争先往重点项目投钱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资金来源的问题”。

而这一点在林江看来,更意味着地方政府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两不误。林江认为,地方政府目前也在加速清理地方平台债务,国务院的督导实际上是在倒逼地方政府调整结构,以免在经济发展中失去方向,“如果仅仅提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不做好,地方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后顾之忧难以免除。”

钱从哪里来?考验政府筹资能力

各省市高达10万亿元的项目投资背后,钱从哪里来成为了难解的谜题。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和银行信贷规模都称缩量增长,增速明显下滑。而以往政府依靠的“土地财政”则因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得难以揣测。

“值得注意一点是,土地财政有一个滞后的现象。”王志浩表示,买一块土地往往需要半年之后再补交余款,从数据上来看去年土地出让规模比较大,所以上半年土地财政收入不会有明显下滑,“不过我个人感觉,未来土地财政会越来越难,因为土地拍卖规模下行了。”王志浩表示,例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由于中央定向刺激政策,国开行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无可否认,地方筹集资金压力很大”。

林江则认为,今后地方政府的筹钱渠道将更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民间投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金融创新。“但是这绝对不是意味着政府从银行借不到钱”,林江解释称,判断是否“强刺激”的标准之一就是以市场行为为主还是有政府大规模的干预。

林江认为,从商业原则上来说,只要是银行认定风险可控,政府的一些投钱项目依然可以从银行获取融资,“当然中央政府更希望动用债券、基金、担保等多种金融工具,能够盘活存量以及民间资本”。

这似乎也已经通过部分省市的做法得以体现,今年6月,陕西发布了39个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涉及交通、水利等六个领域,总投资约2704亿元。有媒体统计估算,陕西、湖南、重庆、河南等地,近期向民资开放的投资项目达数百项,总额超过9500亿元。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转型压力,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基础?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怎样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怎样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如何守住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一段时间以来,五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济形势系列报告会在京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回应热点话题,详解2024年经济政策走向。 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态势,离不开政策的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说,2024年,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推动各项宏观政策持续落地见效。 稳住基本盘。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做好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培育新动能。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激发新活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领域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加力吸引和利用外资,深入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郑栅洁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发挥好工业“压舱石”作用,要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其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说,2024年,在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要着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比如,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在重点领域再新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等。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2024年将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并将着力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鼓励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 创新的落点在产业。针对在制造业中占比超80%的传统产业,将加大改造提升力度,通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让“老树发新芽”。聚焦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要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扩大规模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加快数字技术赋能。 “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金壮龙说。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财政部门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这是党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总基调。”财政部部长表示,“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并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其他政府预算调入一部分资金,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此外,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调整税费政策。“提质增效”方面,主要是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同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提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政策也将进一步发力。一是支持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更好统筹国内国际循环。二是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三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财政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财政部部长表示。 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培育新动能 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低迷,我国外贸外资如何巩固基本盘、培育新动能?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货物、服务、数字贸易‘三大支柱’。”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这样表示。 升级货物贸易。实施好已出台稳外贸政策,适时推动出台新政策。拓展中间品贸易,推动贸易绿色发展和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提升海外仓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加工贸易在国内梯度转移,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加强贸易投资联动,吸引更多外资投向“中国制造”“中国服务”。 创新服务贸易。推动出台服务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扩围提质。同时,深化服务领域开放,推动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行业市场准入,出台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发展数字贸易。推动出台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政策,培育科技、制度双创新的数字贸易集聚区,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不容忽视,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们有能力、有底气、有信心在更高水平上推动贸易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王文涛说。[详细]2024-02-28 08:46

今年中国经济怎么干?多部门权威回应释放重要信号

如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如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如何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详细]2024-02-20 17:24

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多部门负责人详解经济政策走向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国内转型压力,中国经济如何进一步巩固回升向好基础?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怎样[详细]2024-02-05 10:39

2023年多省份GDP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活力足、潜力大

近日,省级“两会”近日密集召开,多地公布2023年成绩单,并定下2024年的GDP增长目标。去年,多[详细]2024-01-24 15:24

11个关键数,看2023年中国经济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详细]2024-01-18 09:1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内蒙古一机集团大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是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特大型军工企业。内蒙古一机集团大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之一厂房占地面积18358m3,年生产能力为1000台以上,它依托雄厚的军工科研基地,发挥履带车辆的制造技术优势,形成以大地牌系列推土机为主导产品的MD32、MD23、MD23B、MD23S、MD16、MD16SMD13、MD13S推土机,QGY25、QGY40吊管机底盘,公司为系列化推土机产品的制造基地,是集机加、冶金、焊接、铸造、装配为一体的工程机械专业生产企业,公司拥有一整套的技术研发、生产加工、总装、产品营销及服务体系。完备的清洗、喷漆、烘干功能的总装线,先进的液压源试验检测设备、专用的桥箱及零件清洗设备,完善的质保体系和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为我们的产品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证。MD23推土机产品获得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颁发的优等品证书。我公司连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协会颁发的“用户满意服务”荣誉证书。近年来,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同时致力于国外市场的开拓,推土机已远销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南非、伊朗、阿根廷、委内瑞拉、新西兰、朝鲜、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苏丹等世界十几个国家.大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逐步深化“技术领先,品质立业,服务顾客,永争第一”企业品牌内涵,并以“满足需求,创造价值”为宗旨,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