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刺激政策规模超10万亿 钱从哪来成谜题
是否强刺激,要看是市场做主还是政府大规模干预;
只要没有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就不会成“强刺激”
在中央“微刺激”政策的主导下,羊城晚报记者观察发现,今年地方政府争先出台刺激政策,据不完全统计规模已经累计超过10万亿。“微刺激”意在稳增长调结构,但落实在地方政府是否会变成“强刺激”?昨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林江,他表示“微刺激”政策落实到地方确实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但是只要中央把握好节奏,地方刺激政策和投资项目完全是可控的。
各地刺激总规模逾10万亿元
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份,地方项目投资14.7万亿,增长17.6%,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
不过另一组消息却显示,今年3月初四川上调投资计划值2.88万亿元,增幅高达40%,此后广东、海南、天津等5省市公布7.13万亿的重点项目清单;近日黑龙江出台65项措施,计划投资3000余亿元稳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市的计划投资总额已经高达10万亿元。
事实上,今年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同时提出支持棚户区改造和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被认为是一系列定向“微刺激”的开始;4月中旬,央行宣布适当降低县域农村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6月中旬,针对“三农”和小微的股份制银行迎来第二轮定向降准。多位分析人士此前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微刺激”已经成为全年的基调。
“微刺激”落地难成“强刺激”
不过,高达10万亿的地方投资总额计划却引发了不少市场人士的担忧,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定向的“微刺激”是否到了地方就会变成“强刺激”,因而重回投资拉动老路呢?
昨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教授林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必过分担心“微刺激”到了地方成为“强刺激”的问题,因为最终把握这个度的还是在中央层面。
“只要没有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就不会成为 强刺激 ”。他表示,过往的“强刺激”有一个明显的信号来自银行贷款的保证以及央企和国企来拉动投资,“现在来看,只需要央行和银监能把好关”。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则用“地方政府的梦想很大,但实际能做的有限”一句话来评价。他对记者表示,不排除中央层面对于GDP越来越多的担心,会加大地方政府对于经济下行压力担忧,从而加快地方投资,“但地方政府在争先往重点项目投钱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资金来源的问题”。
而这一点在林江看来,更意味着地方政府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两不误。林江认为,地方政府目前也在加速清理地方平台债务,国务院的督导实际上是在倒逼地方政府调整结构,以免在经济发展中失去方向,“如果仅仅提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不做好,地方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后顾之忧难以免除。”
钱从哪里来?考验政府筹资能力
各省市高达10万亿元的项目投资背后,钱从哪里来成为了难解的谜题。今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和银行信贷规模都称缩量增长,增速明显下滑。而以往政府依靠的“土地财政”则因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得难以揣测。
“值得注意一点是,土地财政有一个滞后的现象。”王志浩表示,买一块土地往往需要半年之后再补交余款,从数据上来看去年土地出让规模比较大,所以上半年土地财政收入不会有明显下滑,“不过我个人感觉,未来土地财政会越来越难,因为土地拍卖规模下行了。”王志浩表示,例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由于中央定向刺激政策,国开行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无可否认,地方筹集资金压力很大”。
林江则认为,今后地方政府的筹钱渠道将更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民间投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金融创新。“但是这绝对不是意味着政府从银行借不到钱”,林江解释称,判断是否“强刺激”的标准之一就是以市场行为为主还是有政府大规模的干预。
林江认为,从商业原则上来说,只要是银行认定风险可控,政府的一些投钱项目依然可以从银行获取融资,“当然中央政府更希望动用债券、基金、担保等多种金融工具,能够盘活存量以及民间资本”。
这似乎也已经通过部分省市的做法得以体现,今年6月,陕西发布了39个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涉及交通、水利等六个领域,总投资约2704亿元。有媒体统计估算,陕西、湖南、重庆、河南等地,近期向民资开放的投资项目达数百项,总额超过9500亿元。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