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缘何叫好难叫座 破除偏见尚需政策发力

2014/06/11 09:53经济导报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5月27日至28日组织召开《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工作会议,以促进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似乎像是回应上述计划的要求,10日,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宏自信满满地表示,“通过对废旧柴油机进行再制造,与普通的新发动机相比,我们完全可以保证其动力性和新机一样,经济性和新机一样,保修期和新机一样。”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年产再制造发动机两万台的能力。

“再制造行业”作为国内的新兴产业,令人有些陌生,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正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鼓励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行业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导致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将近占到全年GDP的10%,损失高达千亿元;同时,巨大的资源浪费无疑还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预估的破坏,而这也正为刚刚起步的再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潜力巨大

“有人将再制造比作‘开挖城市金矿’,通过旧机拆解、清理、零件再加工修复、装配、试车、喷漆包装等几个主要环节,一台已经报废的柴油发动机,最终能够变成一台性能优越的崭新发动机。”5月30日,在再制造公司的发动机生产车间,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一边介绍生产线的各个流程,一边告诉笔者,公司生产的再制造发动机可以满足包括商用车、工程机械、船电、农机等各个配套领域的潍柴用户需要。

所谓“再制造”,就是将大量的废旧机器设备集中起来,以拆解后的废旧零件为毛坯,利用表面工程技术对毛坯进行批量化修复,重新赋予废旧机器服役能力。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生产模式,通过再制造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可以达到或超过新产品。与此同时,由于再制造过程只是对原有零部件的修复加工,成本是新产品的50%,而且可节能60%,节约金属材料70%以上,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业制造对环境承载力的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再制造发动机的推广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是社会、企业和用户多赢的产业。”李峰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动机正在或已经进入大修期,一方面,发动机的维修服务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广大用户因为大修时间长、维修质量低等因素,迫切需要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进行替代。

据介绍,目前潍柴集团发动机的社会保有量已突破400万台,其中市场在用量达260万台。若以发达国家再制造发动机占总发动机数量的2%-5%推算,潍柴集团再制造发动机的市场需求将超过5万台,这对于2013年完成柴油机再制造12219台、年产速超60%的潍柴集团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需破除认识偏见

再制造行业的爆发箭在弦上。为推广再制造产品,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随后,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扶持再制造行业和企业,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为推广再制造发动机,目前再制造公司依托潍柴动力36个服务中心和5700家维修站组成的营销服务网络,既可以收集用户那里报废的发动机,又可以销售、维修再制造后的发动机,形成一个闭合循环的物流网。

然而,尽管政府和企业为再制造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谈及再制造发动机的推广瓶颈时,李峰坦言,由于这一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用户端往往把再制造产品的概念等同于普通的翻修产品,对再制造发动机的性能存有一定怀疑。这一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李峰举例说,市场上一台报废的发动机,消费者可按新机25%的价格卖给潍柴,经过再制造后,消费者以新机75%的价格买回。也就是说,客户只需花一半的钱,就可以得到一台再制造出来的新机。然而,尽管再制造发动机价格优惠,但实际销售过程中,多数消费者宁可多花一部分钱也不愿为再制造发动机买账。

复强动力总经理罗建明直言,虽然近年来再制造发动机销量逐渐增长,但与国外再制造产品的销量相比还是相差很远,其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对再制造行业和产品认识均不足。消费者没有真正认识到使用再制造产品的好处,不清楚再制造产品具有和全新产品同样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这与目前政府对再制造的正面宣传缺乏以及消费者长期形成的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

罗建明呼吁,目前,相关部委应该积极推进国家“以旧换再”政策的落地和配套政策的完善工作,可以借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再制造产品的用户和再制造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和奖励,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公众对再制造产品的消费。

此外,再制造产品虽然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完善的质保体系,但与大修相比,在价格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若国家能够对再制造企业回收的废旧零部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者所得税折扣,将极大地促进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比如,参照轮胎翻新行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制定一个补充规定,把再制造产品列入享受减免增值税的范围等。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潍柴创建于1946年,全球拥有员工9万人,2019年收入超过2600亿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7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第2位。  潍柴是一家跨领域、跨行业经营的国际化公司,在全球拥有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分子公司遍及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拥有7家上市公司、9支股票:潍柴动力(2338.HK;000338.SZ)、潍柴重机(000880.SZ)、亚星客车(600213.SH)、德国凯傲(KGX.F)、美国PSI(PSIX.O)、英国锡里斯(CWR.L)、加拿大巴拉德(BLDP.T;BLDP.N)。  潍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拥有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商用汽车及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设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究基地,建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中国潍坊、上海、西安、重庆、扬州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全球多地设立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起了全球协同研发平台,确保企业技术水平始终紧跟世界前沿。  潍柴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全球打造了协同并进的产业布局。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首家在港上市公司,一步打通资本国际化道路。2005年,潍柴动力并购湘火炬汽车集团,打造了重卡黄金产业链(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陕汽重卡),之后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由H股回归A股,开创了资本市场上的“潍柴模式”。2009年以来,潍柴先后并购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战略重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意大利法拉帝,与工业叉车及服务提供商德国凯傲集团战略合作,并购德国林德液压并实现国产化落地,支持凯傲集团收购自动化物流提供商美国德马泰克,战略投资可替代燃料动力系统提供商美国PSI公司、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供应商英国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和氢燃料电池提供商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战略重组德国欧德思公司、奥地利VDS公司,实现了战略业务覆盖全球、均衡发展。同时,通过技术输出、产能合作等方式,潍柴在印度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实现了本土化制造的落地。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潍柴一直模范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在志愿服务、扶贫救灾、捐资助学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树立了良好形象。潍柴积极倡导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大力推动行业技术升级进步,与产业链上下游互利共赢发展,与社会各界共享发展成果。  潍柴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质量奖”“中国商标金奖•商标创新奖”“中国工业大奖”“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质量奖”等荣誉称号,潍柴动力“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潍柴以“绿色动力、国际潍柴”为使命,以客户满意为宗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面向未来,潍柴发布2020-2030战略,到2020年传统业务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2025年前实现收入1000亿美元,2030年前实现收入1万亿人民币;各主业核心业务进入全球前三,稳居世界500强前150位,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工业装备跨国集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