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别样的技术探索人

2014/05/05 09:54第一工程机械网《今日工程机械》程璠

王意

1943年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5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曾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液压所所长、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访问学者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任法国波克兰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王意长期致力于行走机械液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持了多型军用飞机牵引车和挂弹车的研发工作,1995年被机械工业部授予“中国机械工业科学专家”称号。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培根随笔》之《论读书》,悠扬华美,警句迭出,力透纸背,为人传诵,而这几番耳熟能详的中文译本,即是出自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大师王佐良之笔。先生之作,如明珠璀璨,如静霭曼妙,如山溪隽永,而先生之子王意,亦是秉承着这段优良风尚和非凡气宇,开拓着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思旧物,还原书苑风貌

一段故事,一处性情,一种气度,一味人生,若无时间的沉潜,也无回忆的琼浆。出身文人世家,书香门第总会忠实于书房的布局。王意老师虽未继承父业,走上文学艺术之路,但他的书房,依旧丝丝入扣地呈现着一代文人的“考究”与思想融通的风貌。

王意的书房,中西合璧,精良而雅致,没有繁华的装锦,也无堂皇的奇珍,四下环视,却体会到一种凝练的力量,易使人进入沉思之境。除了父亲的巨著和成套的典藏,几面书柜还摆放着各类旧时物件。它们整齐地于柜中排列,带着独特而鲜明的个人印记,如一间私人博物馆,别有洞天,意味无穷。拉杆天线的手机,老式的胶片相机,战斗机、越野车、火箭等各类机械模型、手工制作,都层叠交错,静静林立,守候着岁月的悄逝和记忆的恒久。物件推陈出新,换代无数,虽貌似寻常之物,却仿佛不曾老旧,愈发带有内聚的光泽和温度。物件如此,人亦如此,独到品质,名家风范,于其书房一瞥,即可略晓一二。

“没有什么收藏的概念,都是自己的、孩子的东西,有些是孩子儿时的玩具,有些是功能不再的器物,弃之可惜,随即摆一摆,归归类”,他饶有兴致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番从容与淡泊。和早年旧照里的笑容一样,现在的他,依然敏锐、通达、意气风发,丝毫不见年岁的羁绊与迟暮的愁叹。书柜的玻璃门间,还映着一幅幅美好的家庭合影,师母笑靥如花,儿女明媚如春,现世的安稳与身心的愉适,已尽在其中。

开先例,启程科学之旅

20世纪40年代,王佐良先生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结束后,幼年王意随父母从昆明来到北京,在这里开启了他的青春岁月与求学之旅。出身于文学世家,就读于名牌中学,自幼耳濡目染,高考成绩斐然,却毅然选择了农业机械专业。于今来看,没有十足的魄力,年轻人很难做此决定。而在当年,时代的浪潮催涌着不灭的信念,从翰墨飘香的书苑走出,加入工农业生产的大潮,只要是国家需要和倡导的,就当满腔热血,义无反顾。

“我们造机器,去拖拉机站,帮农民种地”,1965年毕业之后,王意来到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如其所愿地进入了机械制造领域,“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正值实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向科学进军’的国策,我们有幸参与了静液压驱动和液压机械复合传动等课题,这在今天看来也还都属于创新的东西。”当年,农机院在分工上偏重研究联合收割机等“拖拉机后面的”机具,而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搞起了拖拉机。他笑着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静液压驱动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国际上也是很新潮的项目。

据其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设立液压专业的国内高等院校屈指可数,除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等外,其它院校少之又少,而农业机械学科领域更未单独设立液压专业。从这种角度来看,在农业机械基础上做液压,王意和他的同事是先行者。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技术员,到后生晚辈景仰不已的液压技术专家,三十余年倏忽而过,其中的辛劳难与人说,心中的收获也难于言表。

任农机院液压技术所所长之后,王意主持了多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联合收割机导向轮液压驱动装置、全液压驱动内燃叉车、液压驱动飞机牵引车和挂弹车等产品的研制开发,都曾亲力亲为,从中目睹了中国液压技术的风雨历程,体验了创新的艰难与快乐。

谈基础,奈何“先天不足”

在王意眼中,基础薄弱、先天不足,这是中国液压工业的一大软肋。解放以前,除在机床、压机中使用少量的液压元件外,尚无液压工业可言。1953-1957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中苏156项重点建设协议的援助下,中国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工业生产基地,汽车、飞机、机床、造船等重工业建设都取得了显著发展,然而液压元器件却处于从属地位,并未单独立项。从1958年开始,由于经济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初有起色的工业建设遭遇壁垒,结构失衡的后果显现,国民经济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困难局面。

如果说历史中的黄金发展机遇,王意印象最深的莫属1964-1965年以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两段时光。此间液压产业在中国初具雏形,从水平来看,主要用于固定设备的工业液压元器件和系统技术有所起色,开始装备了我国自己的机床、锻压机械和采矿设备,并成功研制出载入史册的一万二千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以航空和航天领域为代表的军工液压元件也填补了许多空白。然而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的行走液压领域却十分薄弱。

“以国产拖拉机来说,原来并无液压悬挂装置,就连国人引以为豪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最早也只有一个牵引架,农具也是牵引式的,老电影里的五铧犁就是当时的典型形象。人们还花了很大功夫搞机械悬挂,用钢丝绳、丝杠、螺母等来悬挂犁。”提到早年场景,他在平实的讲述中流露出一种惋惜,“工程机械运用的液压技术也少得可怜,普遍使用的都是带机械绞盘的推土机、铲斗和抓斗,技术落后,管理也不系统,甚至现在都能看到一些先天不足的痕迹”,他说。

液压元件被真正当成基础件来考虑,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机械工业部矿山机械局当时成立了液压处,专门负责生产和推广为行走机械、矿山机械配套为主的液压元件,将其视为机械基础件。发展虽见起色,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人们在思想概念上,认为液压件很简单,把它看成是和暖气截门和水龙头一类的东西,就找了一些造水暖器材的工厂转行做液压元件,结果可想而知,材质、精度、质量全都无法跟进。讲个难听一点的比喻,那时的橡胶液压密封件是老太太在热炕头上做出来的东西。而20世纪60~80年代恰是国际上液压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差距被拉大了,市场被人家挤占了。”他的言辞饱含无奈与感叹。

论发展,惜叹“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且后天营养不良,这是中国液压工业的弊病,也是王意深切的体会,“发达国家已经走了相当远,我们怎么追,要开个偏方,不是易事。”

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时没有把机械基础件、电子基础件、发动机、传动件等放在重要位置纳入整个体系,“重主机、轻配件”的倾向长期存在,液压产业也难于幸免。“基础件的研发和制造投入不足,很难保证液压元件性能和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在外资企业进口产品的冲击下,我们只好打价格战,许多厂家用的是‘田忌赛马’的思路,不与你争高端,只走大路货、中端货,见好就收。这种思路比较糟糕,放弃高端,不争第一,气势上就输了一块,更遑论超越?”他语重心长地说。

液压元件的问题,从技术上看是材料、工艺的落后,观念上是创新观念的缺失,许多研究成果一直未能落脚到工程化的产品上。王意表示,液压元件的原理很简单,但材料、工艺对性能影响非常大,而这两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凭靠实证经验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然而许多企业对此重视不足,不少新生代的技术人员也不愿投身艰苦的实验环境。他坦言,中国人的学术水平并不低,系统集成能力、控制理论水平都很强。但要达到高性能的材料和高精度的加工要求不是单凭拍脑袋加上桌面的计算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进行大量的实物试验。后者在行业中恰恰是一个弱项。

另外,现代液压件的规模生产的质量管理要求采用严格的全过程控制模式,一件产品合格不代表100件、1万件都合格。王意举例介绍说,像法国波克兰公司在液压马达产品出厂时只做简单的壳体充气加压泄漏试验,用户拿到的液压马达是“干”的,只加了润滑脂。精细的全过程控制使他们对产品的品质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仅在生产线最后才把关,很多缺陷和隐患实际上无法通过出厂试验察觉,从而难以保障质量的稳定性。“如果恰恰买到坏的元件,失效后在现场更换、维修的成本不说,延误工期造成的损失更无法弥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主机制造商宁可购买价格高昂的进口液压件,也不选择低价位的国产品;加之许多国产液压元件都已是“爷爷辈”的老产品,难于进入新锐主机产品设计人员的法眼。大量“山寨”产品充斥市面,更使主机厂避之唯恐不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国内自主生产的液压元件性能质量一直徘徊不前,振兴液压产业依旧任重道远。

看时光,忠于行业之梦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意愿做这样的栽树人。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空军司令部科研部会同机械部军工司,组织研制我国军用飞机牵引车,慧眼识珠,选定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液压所承担。作为中国第一型军用飞机牵引车的总设计师,王意交出了用户满意的答卷。这项开创性的技术成果不仅为今天我国各类军用飞机牵引车的自主研制生产铺垫了金色之路,而且为后继的无杆牵引技术和应用的研发在国际上赢得了先机。1994年,机械工业部授予该型飞机牵引车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农机院首次获此殊荣。闪光的荣誉背后,汇聚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勇气、奉献,以及对科学技术深沉的热爱。今天农机院内的北京金轮坤天特种机械有限公司,就是当时在各级领导机关的信任和支持下,由王意和他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创建的,旨在承接特种行走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等装备的工程化研发和商品化工作。

离开了农机院液压所的领导岗位之后,王意仍然心系行走机械液压技术,与国际多个知名液压企业院所都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先是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加盟法国波克兰公司,为中国业界推介新型静液压驱动特别是轮边液压驱动等先进技术,在工程机械、农机和军民用特种行走机械的静液压驱动技术领域继续发挥着热量。

此去经年,亲历时光的反刍与生活的陶冶,从文学书苑走出的这位资深学者尽显名家风范。宽宏细密,慷慨从容,笃定淡然,心素如简,这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气度与风尚。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液压 驱动 机械制造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