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厦工技神”盖军衔 听声就能辨故障
他是装载机领域的行家,曾三上南极护航科考,“技神”盖军衔听声就能辨故障。
人物名片
盖军衔,1955年12月出生,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总监、高级工程师,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还曾三上南极,护航科考。2013年1月检查出患有胰腺癌,2013年4月25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8岁。
家喻户晓的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和助人品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同样,盖军衔也是奋斗在一线的千万产业工人中的一名普通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的持续学习和刻苦精神也将成为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昨日,记者和其工友、徒弟等一起回忆离开人世近一年的盖军衔的生前故事。
“厦工技神”盖军衔 听声就能辨故障
从“递扳手”到“厦工技神”
1975年,20岁的盖军衔进入厦工当学徒,当时他的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
那时他的角色仅仅是给师傅“递扳手”,但他并不满足。工友们都下班了,车间里属于盖军衔的那盏灯总是亮到深夜。他找来旧部件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研究每一道工艺,每一张图纸;几年下来,他练就了一身蒙着眼睛也能拆装机械、只听声音就能辨别故障的本领。
“如果不学就跟不上别人,想要上一个层次,就要坚持学。”这是盖军衔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5岁时,他开始参加业余中学学习。3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整整9年,他以惊人的毅力获得机械专业本科文凭。
凭着这份执著,盖军衔完成了学徒工向知识型高级工人技师、高级工程师的跨越,成长为装载机领域的技术行家。这些年来,他先后解决近百项技术难题和疑难故障,为厦工技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厦工人口中的“技神”。
三赴南极 最后一次留遗憾
如同盖军衔家中挂着的那幅书法一样,“雄气三番压极地,英风两面踏冰盖”,三赴南极成为他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因此,留下了盖军衔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1995年,盖军衔第一次参加国家南极考察队,担任长城站建设工程机械师。他充分利用极昼现象,四处奔忙。一座垃圾山,一幢房子的建筑废渣,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清理运走的。
1997年,盖军衔第二次去南极,出征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他摸索总结了一套冰盖行车、保养、维修的经验,保障车队从中山站向冰穹A行进了464公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两次的南极行,让盖军衔永生难忘,甚至回来后还念念不忘。2004年,盖军衔受到南极科考队队长的邀请再赴南极,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在中山站,盖军衔利用仅有的德文版原理图,对三辆240雪地车进行了系统调整、检修,保证科考队按时完成冲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征服“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在进入南极冰穹A、海拔4000米的最高区域后,由于连续紧张地抢修发电机组,盖军衔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体接近休克,在此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工作。
考虑到安全和大局,盖军衔不得不撤走,在走之前,这个山东大汉和队友们嚎啕大哭起来。“回来后,对自己没有去到冰盖,小盖十分遗憾,抱着我哭了起来。”曾是南极科考队员之一的施纯坦回忆道。
严教徒弟却毫不保留
从南极回来之后,盖军衔收到的掌声和鲜花数不胜数,但他并没有把这些荣誉当作资本,而是当作自己前行的动力,依然坚守在厦工一线。
据了解,盖军衔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培养技术骨干上。经他培训的技术工人超过3000名,这些技术工人不仅技术过硬,更学到了他精益求精、正直乐观的品格。
“刚开始时,我想拜师,但他并不同意,我就一直跟着他学东西,后来也就渐渐默认了师徒关系。”盖军衔的徒弟郑龙枝回忆说。很多人说,师傅教徒弟总会留一手,但盖军衔一直把自己的手艺毫不保留地教给徒弟。
“我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维修工,师傅愿意信任我、培养我,甚至指导我做装载机限速整改,我要在前面加上师傅的名字时,他都执意让我去掉,只放手让我去做。”郑龙枝说。
对于郑龙枝和其他师兄弟们来说,盖军衔在他们的生命中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尽管他平时十分严厉,大家都不敢在他面前犯错,但每个人都十分尊重他。
但可以告慰盖军衔的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份没有完成的3D动漫仿真教学软件,只来得及做完装载机部分,一直牵挂的挖掘机部分,他的徒弟们已经替他完成了。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