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没有中国制造 就没有全球创造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此言一出,整个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之沸腾,更给近两年来陷入产能过剩尴尬境地的工程机械产业注入了巨大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随着政策的投入和行业波动期的结束,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寒冬、迎来复苏指日可待。
詹纯新所在的中联重科,多年来一直肩负“不是在中国争地位,而是为中国争地位”的“国家队使命”,从一个内陆小公司成长为国际工程机械领先企业,由科技含量不高的“中国制造”走向高技术、高品质的“中国智造”。
尽管已稳坐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人的宝座,中联人却从不固步自封,而是放眼于整个大装备制造行业,以更强烈的使命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詹纯新铿锵发声:“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大产业,要用市场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爬“坡”过“坎” 打通纵横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是否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骄人业绩:总产值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汽车、发电设备、机床、船舶、收获机械及拖拉机等主要装备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蛟龙潜海、嫦娥登月以及迅猛发展的高铁,标志着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质的飞跃;以中联、徐工、潍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引领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市场品牌全面升级。
但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制造”,长期被认为是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不高的代名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更是直言:“我们现在装备制造业这些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规模上来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装备业的大国了,但是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杰出代表,詹纯新结合中联重科的实践经验表示,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产业链横向资源不共享”两大难题,这也制约了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
“面临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要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这个‘坡’,过核心技术的这道‘坎’。但我们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都遇到了一些问题。”詹纯新从“产业链纵向发展”的纬度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他认为,虽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诞生了一批规模上千亿元,在全球有品牌、有地位、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但为之配套的企业大多还是创业型、中小型企业,它们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没有能力自我升级、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为主机配套的拥有关键技术的核心零部件,占有高附加值,但大多数却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了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
“以工程机械为例,3家中国企业已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但为之配套的国内企业数以千计,高端的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还大多依赖进口。”詹纯新说,“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在产业链上实现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对中小配套企业的能力进行提升,重点培育一批强、精、专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要对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进行有效投入,填补产业链上的空白。”
在“产业链横向发展”的纬度上,资源无法共享也是制约产业升级步伐的重要因素。詹纯新举例说:“比如,我们的航天工业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农业机械在深翻、收割等方面与世界高端农业机械却还存在一定差距。”
詹纯新认为这种问题的出现是因为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他分析说,“对大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学科都属于行业共性技术。‘行不同,理同’,对这些共性技术进行基础研究与延伸开发,能够使大装备制造的各分支行业共同受益。”
市场推动做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
针对上述问题,詹纯新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国家以入股的方式,以市场原则,和企业共同投入组建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的股份公司,在纵向上补齐产业链短板;二是对于大装备制造业成果共创共享的问题,建议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长,资金需求量大,如果政府完全无为地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来发展装备制造业,在中国这样的产业发展环境下,最终可能会出现市场调节失灵,装备制造业产业陷入恶性竞争的结果。相反,如果政府一味地干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依靠政府手段宏观操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会出现寡头垄断,资源配置率低下的结果。
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在无为中实现有为。就是要利用市场的手段、市场的思路来指导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中联重科一直以市场原则,致力于带动产业链的共生共赢。
一方面,中联重科将进一步优化外包外协模式,加强与上游配套、物流等合作方在技术攻关、海外拓展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加快各配套厂商与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中联重科还在质量管理输出、先进生产模式指导等多个层面与配套企业展开战略合作,提高配套企业内生增长力,并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目前在中联重科周边已形成了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群,为中联重科做配套的企业已达千家,金额数以百亿计。可以说,中联重科高速成长,充分带动了湖南工程机械领域的产业集聚,同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聚合度,利用科技创新提高配套产业水平,拉长产业链,带动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是中联重科的重要目标。
以宁乡工业园为例在中联重科周围就集聚了30多家配套企业中联每年加强科研投入加强对关键零部件的科研攻关,同时与入股配套企业和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参与新零部件的生产。作为龙头的中联重科还主动向配套企业输出管理和智慧实现龙头与龙套的共舞。
在横向产业链成果共创共享上,中联重科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在中联重科,有一支定位清晰的特种研究力量,独立于产品开发团队之外。这支队伍由数百名专注于技术的博士、硕士组成,承担着前沿技术研究、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任务。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验验证,他们陆续掌握了一大批行业尖端技术。
以在工程机械中应用广泛的高强钢为例,国内没有高强钢桁架结构的设计标准,国外又对相关技术保密,以致我国设计出的臂架比国外的重量大、起重性能低。中联重科经过共性技术攻关,攻克了高强钢桁架结构稳定性计算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公司履带起重机、塔机等产品向大吨位、高品质方向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联重科还紧贴国家战略,不断创新发展。詹纯新介绍,从“流动式起重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到“国家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覆盖了先进及关键技术研究、重大装备研制与验证等创新模块的工程机械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齐聚中联重科,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调整。
面对工程机械产能过剩的困扰,中联重科进行多元化战略转型,从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板块,转型为工程机械板块、农业机械板块、环卫板块、重卡板块和金融板块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目前,中联重科麓谷第二工业园已运营投产,将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环卫、环保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同时,中联重科将触手伸到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行情 专区)示范基地试验区重庆,打造百亿农业装备产业集群。五大板块齐头并进已初具雏形。
詹纯新表示,目前宏观形势虽然还将低位运行,但离复苏已经为时不远。他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将维持8%—10%的增速,“不过,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将是一个长期课题,将为工程机械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2014年,中联重科将加速转型升级,依托在工程机械板块形成的优势,进一步拉开五大板块的战略布局,消化产能过剩,逐步实现在装备制造领域跨界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企业。”詹纯新对中联重科的未来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