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机械行业直面困难蓄势突围 发展产业集群

2014/04/02 09:10中国工业报

一年结束时人们总会思考过去,而新年伊始则总在思考未来。在新的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大考验。2014年是转型升级突破年,厦门机械行业应该如何迎接这场考验?

日前,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厦门市召开“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型升级”座谈会,来自厦门机械行业的20多名企业家就新一年机械行业的发展形势作了深入的探讨。

由“量变”到“质变”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

尽管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占全世界19.8%,居全球之首。但一方面几乎所有看得见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新,严重依赖山寨,是中国制造业的痼疾,在劳动生产率、研发力量等方面依然乏善可陈。

实业救国的口号已经出现了很多年,发展民族工业一直是经济发展之根本。厦船重工的罗加福主任用“一业带百业”来表述发展船舶工业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他说:“粗略估计,全国三分之一船企已经倒闭,三分之一还在垂死挣扎,还有三分之一异军突起。福建船企大部分属于异军突起者,这靠的便是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接下来罗主任颇为自豪地谈到,去年厦船重工获得了8艘拥有8500个车位的汽车滚装船订单。“该批量系列船将从2015年开始交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汽车运输船,厦船重工掌握着该领域最难的技术,并因此屹立世界之巅。”

市场萎缩,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税赋增加,信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还有人才问题、金融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必然倒逼机制,所以中国经济不能仅仅求大,它必须转型升级,由“量变”到“质变”,做精做强。未来,高端将会崛起。但是,在眼下,企业要在转型升级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商机。推动经济转型,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

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大时代,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必然围绕转型升级展开,所有的政策,将更多地增强经济体的内在生命力,调整经济结构。未来几年的政策将越来越有利于实业发展,实业要依靠政策,重视技术对接,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现转型升级。但是转型升级不能仅仅靠政府政策推动,厦门模具协会的张可均秘书长说到:“靠政府的保护,在羽翼下生存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技术新了,产品新了,降低了成本,效益自然就可观了。”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

创新,已提出很多年,但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一直为人诟病。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与会者们都表示赞同。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的吴欣铠对“技工供求缺口巨大”的感受尤为深切。他说:“且不论员工技术水平如何,眼下招工已经很难了。年轻人个性很强,员工流动性也很大,这也使得培训等工作变得格外困难。”他对技改表示期待,但同时强调,技改不是一本万利的,企业需要结合外部力量,更需要自身努力。

“90后年轻人不愿意搞研发,想搞销售,想赚钱,想买房,不管是硬件人才还是软件人才,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总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人才的企业怎么做研发,没有先进的技术又怎么与先进外企竞争?”明翰电气的老总深有体会地说,“拼GDP,拼产量,拼不出绝对竞争力。”他直言,转型升级要从人开始。“培育人才,要解决年轻一代的后顾之忧(房子、孩子教育等问题),创造年轻人静心工作的环境,要用行业需要影响政府决策,再影响教育。”

银华机械董事长王功尤对制造业的未来抱乐观态度,他说:“未来,装备制造业不能再依靠于政府投资拉动了,但机会还是有的。”谈到转型升级,王功尤强调了“质量”和“人才”两个方面。他说,与客户打交道使他深深体会到一点:当价格和质量交火时,都是谈质量,少有谈价格。而人才缺失,却令他深深体会到“国家在基础人才建设方面要有所作为了。”他表示,只要你和国外企业有接触,就很容易发现,中国员工的技能素质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制造业先进国家的差距太大了,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因为管理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员工差距自然就大,同样的机器也造不出同质量的产品。

技能型人才是保障实体企业生产系统正常运转和产品质量最关键、最核心的力量。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踏实学技能、当技工?在记者看来,这在于青年理想的变化。在今天,说到理想,已然成为了社会的隐痛。今天这个社会,一些诱惑和浮噪不停地向人们抛出诱饵,让人们毫无理由地去捕捉,去追赶。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强求年轻人静心搞研发呢?

经济减速不仅有利于机械行业“挤水分、调结构、抓创新”,也是企业落实创新战略,掌握产品创新主动权的良机,而其前提是必须先培养人才。目前来看,我们劳动力结构性缺口在两端,一头是高端人才,一头是高技能人才。一旦中国由劳动力大国转化为“技工大国”,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必将与日俱增。

突出龙头,发展产业集群

2014年1月28日,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抓龙头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福建省人民政府制订了2014~2015年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认真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实施方案,至2015年,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80家,超500亿元企业10家,其中2014年分别为60家和6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力争达15家,其中2014年达10家。

抱团发展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张可均这样说:“搞企业千万不能单干,大企业要起到龙头作用。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不同企业要学着合作,资源共享可以减少资金投入,企业需要共同发展进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吴欣铠、泛科轴承的副总经理余继也都对此表示赞同。

注重“引智”、“引技”,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共享一批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突出在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核心领域,推进福建省企业与央企、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共同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福建省机械联名誉会长翁云雷在讲话时特意强调:“机械行业单一发展很困难,要形成集群。”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实业兴邦。实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一国经济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然而,现如今的风向并不在实体经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四万亿元一揽子刺激政策之后,随着资金收缩,实体经济不振,实体企业贷款越来越困难,已成为企业家们的整体感受。这种情景很不利于企业发展,亟待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对此,厦工股份的许振明董事长从大局上做了分析:“机械行业过去两年进入了寒冬。眼下,社会资金不断往金融、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集中。这样的经济走向是危险的。制造业下滑的时候,要学习美国,对制造业引起足够重视,需要金融、房地产、服务业反哺。现在美国的制造业呈上升态势,而中国的寒冬尚未结束。”

党的十八大后,不断发出了市场化改革的信号,企业家们对此抱有极大的期望,期望金融改革能给实业发展带来福音。

如果只用一个字概括中国经济过去的一年,“稳”字应是必选;而今年当是“变”。但与会者认为“变”亦不能操之过急。2014年,厦门机械行业要勇当海西机械行业的领头兵,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新跨越。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厦工简介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51年,1993年12月由厦门工程机械厂改制为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00815),是国家重点生产装载机、挖掘机、叉车、道路机械、小型机械、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环保机械、汽车起重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的骨干大型一类企业。厦工作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之一,目前拥有年生产40000台装载机、15000台挖掘机、5000台叉车、3000台路面机械的生产能力。2013年,厦工以“235.72亿元”品牌价值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67位,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品牌的发展。  厦工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人才实力、软硬件条件、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均位居全国同行前列,先后拥有多功能液压缸、回油过滤、差速器、连杆装置、双泵合分流等值控制卸荷等800多项专利。1963年中国首台8-10吨三轮压路机在厦工诞生,1964年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在厦工试制成功,1983年中国首台侧面叉车在厦工研制成功,先后开创了中国工程机械自主创新的先河。六十多年来,厦工秉承创新、敢为、协动、超越,不懈努力,扎根中国,展望全球,以高品质产品和全方位服务协助客户事业腾飞,产品已出口到中东、非洲、东欧、东南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广大用户中享有良好信誉。厦工产品高效、节能、灵活、可靠,广泛运用于矿山、工程、农林水利建设、港口码头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国民经济发展。1992年以来,厦工装载机、挖掘机、叉车产品已先后八次远征南、北极,为国家极地考察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是中国南北极考察独家专用产品。厦工产品还先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维和部队赴柬埔寨、刚果等地,参与世界维和行动,也是总装备部、总后勤部通过竞争性谈判唯一选定的装载机品牌。厦工产品长期广泛用于公路、铁路、水利、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矿山开采,参与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厦工也成为了首次批量直销台湾的大陆工程机械产品。厦工在全球拥有近200家优秀销售服务商,构建快捷的物流供应系统与技术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专业工程机械系统解决方案。技术厦工,品质传承!厦工正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完善工程机械产业链,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营机制、管理机制和人才机制,建设成为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资产优良、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化工程机械企业。2.厦工的创新之路1951年11月,厦工成立。1963年2月,厦工三重试制成功中国首台8-10吨三轮压路机。9月,厦工试制成功T54推土机、T75推土机。1964年5月,我国第一台装载机——Z435在厦工诞生。1978年6月,厦工试制成功ZL40铰接轮胎装载机,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并荣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80年,ZLD40轮式井下装载机获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厦工叉车研制成功中国首台侧面叉车CCC3A。1986年,厦工总装车间建成我国第一条步进式装载机装配流水线。1993年至今,厦工连续九次跟随中国极地科考队远赴极地开展科考,厦工装载机、挖掘机、叉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独家专用产品”。1994年元月,“厦工股份”(股票代码:600815)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厦工"牌装载机、推土机荣获"全国知名品牌"。1997年,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授予“厦工机械”为“中国机械工业名牌产品”。2001年12月,“厦工工业园”奠基仪式在厦门市灌南工业园举行。2003年10月,厦工装载机首先实现行业产销突破1万台;厦工工业园基本完工,并开始实施异地搬迁。2004年1月,厦工装载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厦工机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厦工焦作北方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2009年2月,厦工荣获“成就辉煌—六十年工程机械成就展”十大知名品牌。厦工装载机成为行业首航台湾的大陆工程机械产品。同年,厦工挖掘机产销突破1000台。2010年,厦工荣获“年度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同年,厦工装载机实现累计产销突破20万台。2011年11月,厦工成立60周年庆典。同年,厦工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2012年,厦工挖掘机大批量列装福建省交通运输抢险系统。2013年,厦工品牌价值235.72亿元,荣获“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67位,工程机械行业第1位。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