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 行业预计2014年海洋装备仍处低位

受益于新船价格持续上涨等消息利好,船舶制造昨日走强,板块全线飘红领涨两市,中国船舶涨停,广船国际、中船股份涨幅均超5%。分析指出,由于价格和运营成本较低,目前船东纷纷发力订船,但订单数量和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也令市场担忧。

今年来,虽然BDI指数在淡季大幅回落,但造船市场依然保持活跃态势。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中小船厂由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难以接单,而主流船厂今年的排产基本趋于饱和,个别一线企业的新签订单逐渐向明后年排布。

在这种情况下,新船价格也是持续攀升。数据显示,1月份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均价分别较2013年初上涨11.2%、10.7%、10.6%。其中,17.6万~18.0万载重吨的好望角型散货船价格上涨最为迅猛,涨幅高达20.7%。

新船价格令市场担忧

广发证券分析指出,目前船东发力订造的根本原因是有利可图,究其原因是新船的价格更低(较高峰期低30%~40%),运营成本更低(油耗降低20%~30%),因此在当下的低运价水平上就具有盈利可能性。而自去年以来全球新船订单从谷底回升,在低基数上实现了同比大幅增长。

但另一方面,新船订单数量和价格上涨的持续性也令市场担忧。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最新报告指出,船舶企业面临交船难、盈利难、转型难、融资难等多种困境,受航运市场低迷、全年完工船舶价格较低、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等影响,预计今年船舶业主要指标仍处于低位,新接订单量略有下降。

统计显示,去年1~11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52亿元,同比下降13.1%,且利润主要来自非船产品、物流配套、资本运作等业务,船舶产品生产业务基本无利可图。

中信建投分析师高晓春则认为,去年是世界新船订单的反转年,今年有望维持在高位但绝对值有所下降,船舶业业绩最差的时候还没到,预计全行业2014 年收入持平、利润下降10%左右,乐观估计2014 年是业绩低点、2015年全行业收入和利润实现正增长。

海工产能过剩显现

为了增收扭转业绩颓势,目前行业纷纷开始拓展细分市场业务,行业掀起了海工设备热潮。广东一家大型船厂内部人士表示,公司早早从单一的修船业务开拓业务,避开了产能过剩集中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项目,重点培养海洋工程船舶项目。有券商人士也指出,船舶海工行业受益于海洋强国建设,并处于景气上行阶段,而基于国家海权兴起和全球产业转移,海工装备具有良好成长性。

但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则指出,数据显示,海工产业全球市场规模有限(600亿~800亿美元),国际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我国涉足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也有20余家,海洋工程船制造企业近100家,国内外产能过剩矛盾也开始显现。

责任编辑:Sunn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海洋装备 机械 产能
相关阅读

谭旭光赴潍柴智慧重工智造中心与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现场调度

11月29日下午,谭旭光赴青岛市现场调度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详细]2022-11-30 09:06

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开工 打造山东半岛高端海洋装备新产业集群

2022年2月8日上午,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开工暨青岛西海岸新区春季重[详细]2022-02-08 15:24

中船重工集团联手青岛做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

9月2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合作协议》,青岛高新区管委、青岛市科技局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签订了《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暨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共建协议》。此举将成为青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根据协议,中船重工集团分别在青岛高新区规划建设总投资约50亿,占地800亩的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暨青岛国际海洋装备科技城项目和占地600亩的中船重工海洋装备产业园,围绕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装备研制工艺等,开展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设备、水下智能探测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等海洋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转化、实验、服务和产业化,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合力做大做强海洋装备产业。 作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中船重工集团将带动710所、714所、716所、719所、725所、602院、北海船厂、388厂、481厂等单位在青岛高新区设立分所和产业化基地,引领带动大批海工装备项目落户高新区,提升区域技术研发水平,形成海工装备研发和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入住研发机构达到10家以上,研发人员达到1000人以上,投入研发经费达到2亿元以上,建成2—3个海洋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发海洋装备新产品10个并实现产业化,支撑青岛高新区海洋装备产业单位经济规模超过50亿元。[详细]2014-09-15 22:19

海洋装备基金在厦发起 拟设基金总额约10亿元

昨天,厦门国贸投资有限公司、厦门国贸船舶进出口有限公司与上海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在厦签署协议,共同发起厦门国贸东方海洋装备产业基金。三家公司拟分别出资350万元、310万元和340万元,共同设立厦门国贸东方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据悉,拟设立的产业基金总额约为1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集的2.5亿元主要用于投向船舶、海洋工程及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国内首个以此为主要投向的股权基金。合作方在此基金正式设立之前,已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积累了不少储备项目,其中不乏海西地区相关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基金投向将以厦门为主,但不局限于厦门。”厦门国贸董事长何福龙透露,基金规模不在于静态的量,而是杠杆撬动效应,海洋经济刚起步,杠杆撬动的数字难以估量。[详细]2014-06-25 10:23

九部门联合编制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

到2016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到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5月9日发布了由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家海洋局等九部门联合编制的《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方案》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及系统配套能力,实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协同发展。 根据《方案》,“海洋工程装备工程”将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创新发展、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应用示范、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三方面组织实施,旨在突破深远海油气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海洋工程船舶、其他辅助装备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 《方案》提出,到2016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深海装备自主设计和总包建造取得突破,专业化配套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健全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与建造能力,形成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和技术服务的产业体系,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方案》明确了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主力装备系列化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展物探船、半潜式钻井/生产/支持平台、海洋调查船等主力装备的系列化设计研发,着力攻克关键技术,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强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开发,提升设计建造能力。通过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加强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自升式钻井储卸油平台等装备开发,逐步提升研发设计建造能力。开展原始创新,加强海上大型浮式结构物、深海工作站、大洋极地调查及深远海海洋环境观测监测和探测装备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三是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提升配套水平。重点开展深水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系统等技术研发。四是加强海洋工程装备示范应用,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由用户牵头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本土研制的海洋工程装备的应用,开展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的示范,为全面形成产业化能力奠定基础。五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整合利用现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依托骨干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和大学,围绕海洋工程核心装备及其配套系统设备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建立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方案》还提出了鼓励企业加大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产品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投资等多项保障措施。[详细]2014-05-14 09:4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