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调整管理地方债思路 发市政债推进城镇化

2013/12/19 10:00每日经济新闻

地方债券成为城镇化建设资金重要来源。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立的六大任务之一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表示将“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已传递出了地方政府发债的新调整:“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这也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首次被列入年度经济工作任务单并被着重强调。

中央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施正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几次重大会议可以看出,中央对地方债的管理思路出现调整,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将朝着法制化、透明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地方政府发债将调整

“如果你已经看到跳窗户、走后门很普遍了,最好还是开前门,这样好把窗户和后门给关上,从而更规范一些。”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接受《财经》专访时就谈及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称如果可以借钱的话,就得给借款人开一个正门。

所谓市政债,是指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其本质是地方政府自主发行的债券。今年9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曾表示,市政债券的发行既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市政债尚未破冰。但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城投债早已运行,据广发证券的统计,目前发行城投债的1000家地方融资平台,截至2013年11月末,其存量城投债为2.4万亿元。

由于按照《预算法》“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规定,目前地方政府发债的类型除了中央财政代发地方债之外,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

施正文表示,过去总认为地方发债是政府运行不稳定的表现,从而《预算法》禁止地方发债,“但未来地方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很多,包括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等,因此地方财政压力依然很大,允许地方发债融资是不可回避的措施。”

除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称“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外,这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地方债券管理制度”。

地方债为市场注入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有财税系统人士表示,全口径预算管理表明未来地方债务也要走预算程序,经地方人大审批,这与财税改革中预算管理改革相衔接。

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这意味着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基础上地方发债的管理体制。”

随着地方发债工作的持续推进,未来,地方债券还将为债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并将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债券市场。目前,机构已经嗅到了政策松绑的信息,并为未来债券发行作准备。今年9月16日,中国社科院与中债资信在京签署中国地方政府评级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中债资信还发布了地方政府主体评级方法和模型。

鹏元评级总监秦斯朝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能够规范化、显性化,资产、收入和债务的信息更加透明,真实、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利于评级机构发挥揭示风险的作用。”

秦斯朝说,“中央希望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方式,使债务能显性化、规范化。但是受制于《预算法》的约束以及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未来地方政府通过发行规范的市政债券方式进行融资还需要相关法规和政策的细化和落实。”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2022年内新增专项债创新高!全年基建投资两位数增长目标可期

2022年地方债和新增专项债发行均创下新高。中国债券信息网等公开信息显示,截至12月5日,前11个月[详细]2022-12-19 08:10

1.2万亿!地方债发行提速,基建投资占比超七成

为了应对经济转型期萎靡的制造业投资,以及难以进一步刺激的地产投资,2019年中以来基建领域投资力度不[详细]2020-03-06 09:56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提前落地 专家预计大基建是投资主线

财政部12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地方债券发行43244亿元,完成全年发行任务的99%[详细]2019-12-12 11:29

2019年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 多管齐下拉动工程机械市场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详细]2019-01-22 16:23

2.4万亿地方债偿还风险加剧 债主堵住基层官员讨债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2014年上半年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放缓,而刚性支出不减,这使今年地方政府2.4万亿元地方债的偿债压力陡增,风险凸现。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一些地方债务问题突出,出现了债主把某地基层官员堵在会议室讨债的情形。 审计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共有9个省份超8亿元的债务逾期未还。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全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偿债压力陡增 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1万亿元,而今年需要偿还的债务占债务总余额的21.89%,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需偿还债务或为2.4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称,今年是偿债压力最重的一年。 经济下行压力下,多地财政收入吃紧,这加重地方偿债压力。 根据各地披露的经济半年报,至少22省份经济增速落后于年初目标,11个省份财政收入增幅只有个位数。 这也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卖地偿债。 早在2012年底,就有1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金偿还约3.5万亿元地方债。 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收入达到21129亿元,同比增长26.3%。不过,由于楼市低迷,土地市场不景气,6月份地方卖地收入同比增幅跌至7.3%。 南方某市一名官员称,由于当地土地市场不景气,多次出现土地流拍现象,为了把地卖出去,当地只好采取划小地块出让的办法。“价格低也要忍痛卖,一旦资金链断了,进入金融机构的‘黑名单’就更糟糕了”。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教授郑春荣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经济下行会导致一些地方融资平台的收益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以土地为资产的融资平台公司,这类公司一般通过做大资产(即收储土地)来增加负债,但是今年楼市低迷,土地估值下降、资产缩水,而负债却没变。但这多出现在县级融资平台,而更上一级(省级、地市级)的地方融资平台腾挪空间更大。 尽管地方政府加速卖地,但开发商往往无力接单。这也让地方来自土地的财政收入萎缩。一名省级开发区官员称,由于地价下跌,当地今年财政收入至少要下降25%。 除了卖地偿债外,地方政府还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根据审计署最新数据,2013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9个省本级政府为偿还到期债务举借新债达579.31亿元。 偿债疏堵结合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即将出台。 “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风险隐患,全面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改革总的要求是,疏堵结合,开明渠、堵暗道,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楼继伟在对媒体详解该方案时如是称。 在“堵暗道”方面,地方融资平台和通过信托等渠道举债已被看紧。 近些年,融资平台公司成为地方政府举债主体,截至2013年底,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超4万亿元(40756亿元)。对此,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贷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政府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融资的渠道也被收紧,去年,上海银监局辖区内政信合作产品增速明显放缓,在各种信托产品中比重已有下滑。 在“开明渠”方面,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2014年5月,为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包括上海、广东、浙江等10个地区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目前广东、山东、江苏三地已经完成政府债券发行工作,江西政府债已经公开招标,另外六地在积极准备中。 楼继伟称,下一步规范地方债管理方向是在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上,继续扩大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 两项基础性工作中,一项是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向社会公开政府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 郑春荣对本报记者表示,“开明渠”、“堵暗道”的地方债管理思路很正确,楼部长会加速推行相应的改革措施,但巨额存量的地方债务如何化解仍是很重要的问题。[详细]2014-08-04 10:4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