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江苏工程机械市场
探讨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说,探讨江苏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特点,就不能将其从江苏的区域市场中割裂出来。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生转型及升级的关键期,江苏也由于其独特的产业形势,正在探索一条新的可行性发展路线。
为了更好及更全面地了解江苏区域市场发展的经济特点,并以此为根据,理解工程机械行业在江苏的发展,《今日工程机械》杂志特地采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志彪,请他对江苏的区域经济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帮助我们理解当前江苏的产业转型及升级。这种宏观角度的分析对于读者理解江苏工程机械行业将有极大的裨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刘志彪
江苏经济腾飞的三次机遇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其对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的把握,江苏也是如此。刘志彪说,江苏经济的腾飞,主要得益于对3次历史机遇的把握。
第一次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大力发展的乡镇工业化。一批乡镇企业脱颖而出。时至今日,追溯一些知名的江苏民营企业的历史,往往都能发现乡镇工业化的影子,尤其是苏南地区的企业。
这在工程机械行业也不例外。即使在制造企业这类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的企业中,由乡镇企业蜕变而来的也不在少数,其中也不乏知名企业。例如,沃得集团发展的原点是在镇江丹阳下面的皮城,在抓住了多次发展机遇之后,终于发展成为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
第二次机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吸引外商投资。刘志彪介绍,作为沿海省份和一个历来重商的区域,江苏省属于较早接受国际竞争并放眼海外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的同时,更是大力促进了外国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
事实上,在工程机械领域,世界巨头企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将目光投向江苏。卡特彼勒在1994年落户徐州,小松和现代则都是在1995年落户常州。可以说,这些企业都抓住了江苏省的投资黄金时期,率先抢夺了优势区域。
第三次机遇则是当下正在发生中的创新型省份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江苏需要通过对自身产业结构及产业形势进行调整和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江苏的电子和制造产业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如何使这两个行业发挥化学反应是关键。
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这也正符合当前的行业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徐工等主机制造企业在近年来的持续发力,无论是从科研投入还是从新产品诞生来看,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在配套件领域,非常具代表性的恒立油缸也位于江苏,作为工程机械配套件领域最具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恒立油缸在近年来的产业升级中表现突出。
可以看到的是,江苏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也与江苏省的发展机遇息息相关。非但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发展机遇,甚至有可能在这种机遇中占据先导优势。
“生产者驱动”为江苏企业带来机遇
世界经济可以划分为两种驱动性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消费者驱动;另一种则是生产者驱动。在以前,中国主要抓住的是消费者驱动这一条路,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的服装、食品和小商品等在相对应的世界产业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刘志彪说,发展到现在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出口贸易已经不能再过多依赖这种驱动方式,而应当向生产者驱动型经济转型。所谓生产者驱动,所指的行业正是包括工程机械行业在内的这种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行业。
刘志彪认为,江苏的制造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中立足,主要得益于前些年对低端制造业的占领,但是这种方式,对于现在的江苏乃至中国参与国际竞争都已经不再具有竞争力,这意味着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对此,刘志彪表示,江苏省已经在研讨未来省内的产业格局问题,基于宏观经济层面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江苏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工程机械行业所参与的必然是生产者驱动的消费圈。在某种情况下,这种产业重心的转移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江苏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制造实力有望得到大力提升。
但是,在行业产业结构也需要得到调整的当下,对于江苏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来讲,只要具备了参与产业链高端竞争的能力,就有更多机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撑。这也就是说,江苏的工程机械行业有希望在近年内发生较为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其中的精英企业将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推动力,从而在中国乃至世界工程机械舞台上谋求新的行业定位。
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江苏工程机械市场
“2.5产业”转型的思考
江苏历来是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者。刘志彪说,江苏往往扮演着为其他省份进行经济模式探路的角色。在江苏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产业结构是否过重,要向“轻”的方向调整。“轻”主要指的是知识型产业,将知识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从目前的结构来看,电子、化工和制造业是江苏省比重最大的3个行业。这些行业对于资源的占用程度相对较高。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是要支持由重到轻的调整。
但是刘志彪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重与轻并非是矛盾的,“重”不一定没有竞争力。比如,德国就是典型的以重工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不过,这种“重”并非将目光放在制造环节,而是占领制造业中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关键点。
在某种程度上,江苏在重工业领域占据优势,这种优势是不能够被轻易舍弃的。在工程机械行业,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十位的企业超过半数都坐落于江苏或在江苏拥有产业基地正是最好的例证,如果工程机械行业为“重”行业,而放弃对这一产业的支持,那么这种已经在世界工程机械市场上取得的地位拱手让出,对于江苏来讲得不偿失。
对此,他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重中有轻”,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谋求一个更合适的产业发展之路,这种方式他称之为“2.5产业”。
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用新科技、新材料及智能化等来对产业进行改造,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生产和管理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所研发的产品上,这也意味着江苏工程机械企业肩负着再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对接,企业不单纯履行制造义务,同时要兼备更多的职能,特别是结合工业服务业的特点,实现企业的转型。
江苏企业要面对全球竞争
江苏经济得到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产业重心从参与国内的经济循环调整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沿海省份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最初都是依赖于这一模式,刘志彪说。以前,中国的经济循环模式是在国内进行循环,产业设置以全国为范围,东部产业与西部产业互补,北方工业与南方工业互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沿海省份率先将目光聚焦于全球经济,参与全球分工和产业竞争。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及其他沿海城市已经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相较而言,一些内地省份实际上参与竞争的程度并不高。
刘志彪认为,一些传统的工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衰落事实上与这种发展模式有一定的联系,比如,以前需要从东北采购重型机械等产品,但在面对全球分工时,采购对象就从东北变成了海外某个更具竞争优势的国家。这就使得国内的经济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固有的产业及地域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重组。
在这种外向型经济的主导下,沿海地区不仅仅是采购面向全球,销售也要面向全球。最典型的企业无异于对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再将产品出口的企业。但曾经的发展模式中,中国企业往往占有的是价值量相对较低的环节,这种格局必然会被打破。
目前江苏工程机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国际竞争比例不高息息相关,但随着产业升级,特别是上文提到的参与到“生产者驱动”的循环中去时,江苏的工程机械出口业务也必然会进一步扩大。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